创新推动四川农文旅深融发展

  • 2025年10月14日 15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高质量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为城乡融合构筑要素流动新通道,为共同富裕拓宽可持续增长新机制;其进程快慢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城乡融合的深度与共同富裕的进度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涉及资源重组、产业跨界、组织再造、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需要瞄准融合基底薄弱、融合广度有限、融合长度不足、融合深入困难等突出矛盾,实施重点突破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作出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响应全会精神的实践之举,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宽共同富裕路径的战略选择,需要以创新思路高质量推动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突围破局。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受国家战略部署政策时效、区域竞争格局加速演变、文旅资源价值转化的窗口期约束,高质量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的关键举措,更是破解现实矛盾、把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其进程快慢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城乡融合的深度与共同富裕的进度。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城镇化加速进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失衡与文化遗产存续风险同步加剧,导致出现“农村空心化—要素外流—产业萎缩—文化式微”的反方向循环,有可能使农村发展整体竞争力减弱,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障碍。如果不能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塑乡村吸引力,将使乡村振兴失去物质与文化双重根基。因此,农文旅深度融合是打破这个反方向循环的金钥匙,通过“农业+文化+旅游”乡村业态创新和价值体系重构,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有机整合,既能激活静态资源的动态价值,又能构建乡村全链条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城乡融合构筑要素流动新通道。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城市单向集聚,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发展资本,形成城市需求升级与农村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错配。当前文旅消费升级与乡村价值觉醒形成历史交汇,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乡村消费场景创新引导城市资源下沉,借助基础设施升级改善农村承接能力,能够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筑制度性新通道,实现“城市需求—乡村供给”的精准对接,推动城乡要素配置从失衡走向均衡,推动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共生。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共同富裕拓宽可持续增长新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对共同富裕的期待日益迫切,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渠道不足,是影响共同富裕目标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文旅深度融合对扩大就业、农民增收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打通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连接通道,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资源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让农村居民从资源所有者转变为发展参与者和利益共享者,不断拓展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元增收路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效率优先向效率与公平并重转型。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重点突破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是农业、文化、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涉及资源重组、产业跨界、组织再造、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就当前高质量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而言,需要瞄准融合基底薄弱、融合广度有限、融合长度不足、融合深入困难等突出矛盾,实施重点突破。

    夯实农文旅深度融合基底,破解支撑体系不牢难题。当前,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面临农业根基薄弱、设施承载力不足、主体协同性不强等基础性问题,导致农文旅深度融合缺乏稳定支撑,亟待从三方面发力筑牢基底。一是夯实农业本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实施农业品质筑基与景观塑形双重提升工程,通过推动农业园变景区,提升优质农产品的旅游商品化能力,提升农业消费场景的吸引力,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和景观载体。二是补齐设施短板。进一步改造提升村庄风貌,完善水电气等基础配套,修复传统民居,统一景观设计,让乡村兼具居住功能与旅游价值。三是培育协同主体。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造发展为重点,发挥村集体对内整合乡村资源、对外协调市场主体的优势与服务功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协同主体。

    拓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广度,破解资源联动不足难题。当前,四川农文旅融合封闭式发展特征突出,如单村发展存在的资源利用有限、业态同质化竞争、区域协同缺失等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辐射范围与覆盖领域,亟须突破封闭状态以全域联动方式打破发展壁垒。一是突破空间边界。针对单村发展局限,通过跨村联合组建发展联盟,以核心村为引领整合周边资源,串联农田景观、文化遗迹、乡村民宿等资源,实现“一村一特色、多村一链条”。二是延伸产业触角。以多村合作为基础破解“农业单干、文旅悬浮”现象,推动农业与加工、文创、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采摘体验、非遗工坊、乡村研学等业态,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农耕活动升级为体验项目,拓展融合的产业维度。三是拓展参与范围。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吸引城市资本、人才入乡合作发展,丰富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社会参与度。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合作等方式,让农民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分享者。

    延伸农文旅深度融合长度,破解产业链条断裂难题。当前,农文旅融合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上下游衔接不畅等突出矛盾,未能形成闭环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以全链发展思维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迭代和效益提升。一是做强上游生产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将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为精美食品或文创食品,把传统手工艺原料升级为文旅纪念品,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做活中游流通端。打造区域性农文旅产品集散中心,整合分散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构建“田间到餐桌”“景区到社区”的快速通道,发展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直供景区和城市社区。三是做优下游消费端。突破“观光为主、消费不足”瓶颈,开发农耕研学、民俗住宿、康养度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培育节庆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消费场景,推动乡村旅游一次消费向多次消费、深度消费转变。

    深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度,破解价值转化不充分难题。当前,农文旅融合还突出地存在科技渗透浅层、文化赋能不足、创新动能偏弱等问题,导致四川农文旅融合未能实现发展质量提升和价值倍增,需要以质效提升为着力点全面推动深度融合。一是强化科技赋能。针对数字化水平低的短板,建设农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生产、营销、服务全流程数字化;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设施农业,发展智慧旅游服务,让科技成为农文旅融合提质增效的“催化剂”。二是激活文化基因。破解文化开发重短期商业赢利轻长期传承发展的难题,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机制,将茶马古道、传统农耕、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打造、业态设计;开发非遗体验、民俗演艺等深度产品,让文化从点缀变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三是创新模式机制。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局限,培育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从物理组合走向化学反应;探索“农文旅+康养”“农文旅+研学”“农文旅+文创”等新业态,多元化发展节庆经济和夜间经济,实现农文旅融合从“流量”到“留量”、从“增收”到“共富”的深层跨越。(郭晓鸣 丁延武 周小娟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创新推动四川农文旅深融发展

  • 2025年10月14日 15时5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高质量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为城乡融合构筑要素流动新通道,为共同富裕拓宽可持续增长新机制;其进程快慢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城乡融合的深度与共同富裕的进度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涉及资源重组、产业跨界、组织再造、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需要瞄准融合基底薄弱、融合广度有限、融合长度不足、融合深入困难等突出矛盾,实施重点突破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作出系统谋划和整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响应全会精神的实践之举,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宽共同富裕路径的战略选择,需要以创新思路高质量推动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突围破局。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受国家战略部署政策时效、区域竞争格局加速演变、文旅资源价值转化的窗口期约束,高质量推进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的关键举措,更是破解现实矛盾、把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其进程快慢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城乡融合的深度与共同富裕的进度。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城镇化加速进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失衡与文化遗产存续风险同步加剧,导致出现“农村空心化—要素外流—产业萎缩—文化式微”的反方向循环,有可能使农村发展整体竞争力减弱,构成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障碍。如果不能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塑乡村吸引力,将使乡村振兴失去物质与文化双重根基。因此,农文旅深度融合是打破这个反方向循环的金钥匙,通过“农业+文化+旅游”乡村业态创新和价值体系重构,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有机整合,既能激活静态资源的动态价值,又能构建乡村全链条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城乡融合构筑要素流动新通道。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城市单向集聚,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发展资本,形成城市需求升级与农村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错配。当前文旅消费升级与乡村价值觉醒形成历史交汇,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乡村消费场景创新引导城市资源下沉,借助基础设施升级改善农村承接能力,能够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筑制度性新通道,实现“城市需求—乡村供给”的精准对接,推动城乡要素配置从失衡走向均衡,推动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共生。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共同富裕拓宽可持续增长新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对共同富裕的期待日益迫切,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渠道不足,是影响共同富裕目标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文旅深度融合对扩大就业、农民增收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打通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连接通道,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资源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让农村居民从资源所有者转变为发展参与者和利益共享者,不断拓展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元增收路径,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效率优先向效率与公平并重转型。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重点突破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是农业、文化、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涉及资源重组、产业跨界、组织再造、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就当前高质量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而言,需要瞄准融合基底薄弱、融合广度有限、融合长度不足、融合深入困难等突出矛盾,实施重点突破。

    夯实农文旅深度融合基底,破解支撑体系不牢难题。当前,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面临农业根基薄弱、设施承载力不足、主体协同性不强等基础性问题,导致农文旅深度融合缺乏稳定支撑,亟待从三方面发力筑牢基底。一是夯实农业本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实施农业品质筑基与景观塑形双重提升工程,通过推动农业园变景区,提升优质农产品的旅游商品化能力,提升农业消费场景的吸引力,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和景观载体。二是补齐设施短板。进一步改造提升村庄风貌,完善水电气等基础配套,修复传统民居,统一景观设计,让乡村兼具居住功能与旅游价值。三是培育协同主体。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造发展为重点,发挥村集体对内整合乡村资源、对外协调市场主体的优势与服务功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协同主体。

    拓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广度,破解资源联动不足难题。当前,四川农文旅融合封闭式发展特征突出,如单村发展存在的资源利用有限、业态同质化竞争、区域协同缺失等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四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辐射范围与覆盖领域,亟须突破封闭状态以全域联动方式打破发展壁垒。一是突破空间边界。针对单村发展局限,通过跨村联合组建发展联盟,以核心村为引领整合周边资源,串联农田景观、文化遗迹、乡村民宿等资源,实现“一村一特色、多村一链条”。二是延伸产业触角。以多村合作为基础破解“农业单干、文旅悬浮”现象,推动农业与加工、文创、康养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采摘体验、非遗工坊、乡村研学等业态,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农耕活动升级为体验项目,拓展融合的产业维度。三是拓展参与范围。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吸引城市资本、人才入乡合作发展,丰富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社会参与度。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合作等方式,让农民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分享者。

    延伸农文旅深度融合长度,破解产业链条断裂难题。当前,农文旅融合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上下游衔接不畅等突出矛盾,未能形成闭环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以全链发展思维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迭代和效益提升。一是做强上游生产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将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为精美食品或文创食品,把传统手工艺原料升级为文旅纪念品,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做活中游流通端。打造区域性农文旅产品集散中心,整合分散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构建“田间到餐桌”“景区到社区”的快速通道,发展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直供景区和城市社区。三是做优下游消费端。突破“观光为主、消费不足”瓶颈,开发农耕研学、民俗住宿、康养度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培育节庆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消费场景,推动乡村旅游一次消费向多次消费、深度消费转变。

    深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深度,破解价值转化不充分难题。当前,农文旅融合还突出地存在科技渗透浅层、文化赋能不足、创新动能偏弱等问题,导致四川农文旅融合未能实现发展质量提升和价值倍增,需要以质效提升为着力点全面推动深度融合。一是强化科技赋能。针对数字化水平低的短板,建设农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生产、营销、服务全流程数字化;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设施农业,发展智慧旅游服务,让科技成为农文旅融合提质增效的“催化剂”。二是激活文化基因。破解文化开发重短期商业赢利轻长期传承发展的难题,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机制,将茶马古道、传统农耕、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打造、业态设计;开发非遗体验、民俗演艺等深度产品,让文化从点缀变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三是创新模式机制。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局限,培育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从物理组合走向化学反应;探索“农文旅+康养”“农文旅+研学”“农文旅+文创”等新业态,多元化发展节庆经济和夜间经济,实现农文旅融合从“流量”到“留量”、从“增收”到“共富”的深层跨越。(郭晓鸣 丁延武 周小娟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