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谱写文化强省绚丽新篇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刚刚过去的国庆大假,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场馆再度迎来如潮游客;“云尚川剧”“国庆文艺精品剧目”等纷纷搬上线,超百万人次在“云端”享受了文艺演出大餐。文化,越来越成为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现代化四川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厚植文化沃土培育文化自信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最新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时吸引着游客驻足。“文物让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多姿”,人们纷纷感叹。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十年来,培育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省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眉山三苏祠内,游客在这里聆听苏洵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先做人的故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里,一代伟人的故事激励着一拨又一拨观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化自信——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连续两批历史名人的推出,让历史名人深入人心、活在当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大量精美的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就曾诞生一支璀璨的青铜文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十年来,中华文脉在巴蜀大地传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首次开展四川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全省共采集登录的文物达到100余万件/套,文物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首次摸清四川石窟数量2134处,位居全国第1。博物馆数量达到409座,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数量跻身全国第4。

    “丝路之魂”特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蜀文明文物展走进意大利、四川非遗走进巴西和土耳其、自贡彩灯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的四川篇章。

    文化铸魂。从历史走向未来,四川步履坚定。

    文化生生不息丰盈精神家园

    9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四川造”川剧《草鞋县令》夺得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捷报接踵而至,四川扬琴《蜀道》斩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十年来,四川着力繁荣文艺事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正向全国第一方阵积极迈进。《中国机长》《金色索玛花》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既得专业认可,又获百姓口碑。

    成果来自省委省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方案先后印发,狠抓创作规划,去年更出台《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用于激励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资金年度预算达到3亿元,为全国抓文艺政策激励力度之最,极大激发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抓精品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成果来自广大文艺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艺写在大地上、写进老百姓心里。为了写好四川脱贫攻坚,作家罗伟章深入大凉山采访两个多月,做了30多万字的笔记;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到德阳采风,受到启发,才将在当地口口相传的“草鞋县令”故事搬上舞台。

    文化产业同样快速起跑。《哪吒》等一批四川造动漫、电竞、手游等文创产品风靡全国,全省音乐产业去年实现总产值870.62亿元,位于全国前列。文化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

    十年来,四川以“有文化、有阵地、有人气”为目标,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城市有文化,四川省图书馆等一张张文化地标新名片拔地而起,文化场所全面提档升级,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农村有阵地,农家书屋等7个全覆盖让乡村百姓也能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赋能。四川文化生机勃勃,将继续谱写文化强省的绚丽篇章。

    十年大事记

    出台政策

    扶持重大文艺项目创作生产

    2020年5月,《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进方案(2020—2025年)》出台,颁布10条工作措施推进四川省文艺精品创作,力争到2025年,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和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5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激励我省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用于扶持和奖励的年度预算规模3亿元。

    擎改革大旗振兴四川出版

    2016年,省委提出深入实施振兴四川出版工程;201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发展振兴四川出版”写入报告,纳入四川省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9月,《关于振兴四川出版的意见》《加快数字出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为振兴四川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11月,首届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填补了我国中西部无大型书展的空白。

    三星堆考古发掘再醒惊天下

    2019年,我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明确要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三星堆对祭祀区重启勘探,一举新发现6座祭祀坑。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工作,这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2017年,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先后评选出两批共20位四川历史名人,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以及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他们的精神品格、气质风范至今闪耀。围绕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四川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原则,重点实施建立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一批优秀文创产品等工程,掀起学习弘扬历史名人精神热潮,让历史名人文化“活”起来,彰显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记者 吴晓铃 边钰 李婷)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这十年 谱写文化强省绚丽新篇

  • 2022年10月15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刚刚过去的国庆大假,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化场馆再度迎来如潮游客;“云尚川剧”“国庆文艺精品剧目”等纷纷搬上线,超百万人次在“云端”享受了文艺演出大餐。文化,越来越成为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现代化四川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厚植文化沃土培育文化自信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最新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时吸引着游客驻足。“文物让我们更加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多姿”,人们纷纷感叹。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十年来,培育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省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眉山三苏祠内,游客在这里聆听苏洵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先做人的故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里,一代伟人的故事激励着一拨又一拨观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化自信——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连续两批历史名人的推出,让历史名人深入人心、活在当下。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大量精美的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就曾诞生一支璀璨的青铜文明……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十年来,中华文脉在巴蜀大地传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首次开展四川可移动文物资源普查,全省共采集登录的文物达到100余万件/套,文物数量在全国排名第6;首次摸清四川石窟数量2134处,位居全国第1。博物馆数量达到409座,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数量跻身全国第4。

    “丝路之魂”特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蜀文明文物展走进意大利、四川非遗走进巴西和土耳其、自贡彩灯先后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的四川篇章。

    文化铸魂。从历史走向未来,四川步履坚定。

    文化生生不息丰盈精神家园

    9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四川造”川剧《草鞋县令》夺得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捷报接踵而至,四川扬琴《蜀道》斩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十年来,四川着力繁荣文艺事业,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正向全国第一方阵积极迈进。《中国机长》《金色索玛花》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既得专业认可,又获百姓口碑。

    成果来自省委省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方案先后印发,狠抓创作规划,去年更出台《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用于激励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资金年度预算达到3亿元,为全国抓文艺政策激励力度之最,极大激发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抓精品创作的热情和动力。成果来自广大文艺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文艺写在大地上、写进老百姓心里。为了写好四川脱贫攻坚,作家罗伟章深入大凉山采访两个多月,做了30多万字的笔记;表演艺术家陈智林到德阳采风,受到启发,才将在当地口口相传的“草鞋县令”故事搬上舞台。

    文化产业同样快速起跑。《哪吒》等一批四川造动漫、电竞、手游等文创产品风靡全国,全省音乐产业去年实现总产值870.62亿元,位于全国前列。文化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

    十年来,四川以“有文化、有阵地、有人气”为目标,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城市有文化,四川省图书馆等一张张文化地标新名片拔地而起,文化场所全面提档升级,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农村有阵地,农家书屋等7个全覆盖让乡村百姓也能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赋能。四川文化生机勃勃,将继续谱写文化强省的绚丽篇章。

    十年大事记

    出台政策

    扶持重大文艺项目创作生产

    2020年5月,《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进方案(2020—2025年)》出台,颁布10条工作措施推进四川省文艺精品创作,力争到2025年,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和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5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激励我省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用于扶持和奖励的年度预算规模3亿元。

    擎改革大旗振兴四川出版

    2016年,省委提出深入实施振兴四川出版工程;201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发展振兴四川出版”写入报告,纳入四川省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9月,《关于振兴四川出版的意见》《加快数字出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相继出台,为振兴四川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11月,首届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填补了我国中西部无大型书展的空白。

    三星堆考古发掘再醒惊天下

    2019年,我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等发展目标,明确要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三星堆对祭祀区重启勘探,一举新发现6座祭祀坑。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工作,这6座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2017年,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先后评选出两批共20位四川历史名人,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以及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他们的精神品格、气质风范至今闪耀。围绕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四川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原则,重点实施建立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研发一批优秀文创产品等工程,掀起学习弘扬历史名人精神热潮,让历史名人文化“活”起来,彰显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记者 吴晓铃 边钰 李婷)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