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2年06月09日 22时20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来到省政府网站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来到直播间的还有两位嘉宾: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欢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欢迎。今天的直播也将联合新华网、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封面新闻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访谈互动。赵厅长您好,首先请您给我们的广大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很高兴能在省政府网站和大家交流,感谢各位网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主持人:

    再次欢迎赵厅长来到我们直播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情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我们有请赵厅长来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取得新发展新成效。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611项,共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72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认定了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8个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扬琴、峨眉武术、道明竹编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竹艺村、“锦绣成都”研学游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归纳起来可以从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我们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坚持系统性保护,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一是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四川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加强涉及文明起源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保护。成立“大草原”文旅发展联盟,培育羌年、川西藏族山歌大赛等区域性宣传传播活动品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川渝两地省、市(区)、县三级非遗保护联络机制,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推动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保护合作。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在全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带动两万余名群众就业,帮助近八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乔进双梅、泸州老窖、东柳醪糟等非遗企业、传承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集体)。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参与、深度介入、分类施治,治疗效果明显。各地通过非遗相关抗疫宣传、观赏推介、互动体验等方式助力消除疫情阴霾、维护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力量。三是深化区域性整体性保护。挖掘保护特色文化形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走出灾后重建非遗整体保护新路径,成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了从试验区到保护区的跨越。我们认定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嘉绒文化、白马文化等首批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传统村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文旅景区景点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

    (二)聚焦体系建设,夯实传承发展基础。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颁布实施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绵阳、泸州制定了年画、酒文化专项条例。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制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记录工作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优化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普查,登记非遗资源8098项,其中7000余项已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有序、存续状况良好。三是强化人才培训体系。建立高校研培、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和师带徒四级培训体系,2000余名传承人先后进入高校研修研习。针对非遗保护面临大力开展线上新媒体培训,定期组织非遗管理干部培训,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开展轮训。四是建立传承人记录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大力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206名65岁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记录。五是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将非遗传习所、非遗馆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文旅发展等规划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各地的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开展传承传习实践。全省建有1个省级非遗馆,建设各级各类非遗馆(展厅)195个。

    (三)创新传播方式,打造宣传阐释新场景。一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己任,成功举办7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累计有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参与现场体验,先后通过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倡议》和《成都展望》等成果文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重要国际文化盛会。二是培育非遗传播品牌。聚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藏历年、羌年、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突出以非遗项目为重点的品牌宣传。在天府旅游名县、十大文旅精品建设中培塑传统文化品牌,开展“天府旅游美食”宣传推广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全省性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的社会氛围。三是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建设四川非遗新媒体矩阵,开展短视频传播、非遗公开课、直播带货、非遗影像展等传承传播活动,探索非遗“云传播”“云传承”新场景。四川非遗新媒体影响力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联合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各种高等院校,用多种语言在全球上线展播四川非遗影像、开展青年文化交流、举办线上非遗展,讲好四川故事。四是面向群众走进基层,走入生活。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五进”活动,将特色民族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课间操和日常教学,每年举办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命名了一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成都市大慈寺社区、自贡陈家祠堂等常年面向公众组织非遗社区展演,成都成为全国首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

    (四)深化文旅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实践。一是创新融合路径。创新提出“非遗之旅”概念,在全国率先发布10条“非遗之旅”线路,命名171个非遗体验基地。聚力推动非遗多渠道融入文旅产业,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发展出绵竹年画村、蒲江明月村、川菜博物馆、桃坪羌寨等一大批非遗旅游目的地;“年画重回春节”绵竹年画节系列活动、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彝族火把节、“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人千狮迎新春”集中展演等活动成功举办,持续深入,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二是强化提质赋能。引进高校、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引入先进设计、加强技艺培训、提升工艺质量、加大销售力度,辐射带动区域传统工艺整体提升。唯品会工作站组织了多场对话和巡讲、培训、展览展示活动,将国内知名时尚品牌、独立设计师企业引入凉山地区,完成30款产品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站极大提升了道明竹编等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工艺,竹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三是融合新市场新业态。联合电商平台举办两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目前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也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全省500余家线上非遗店铺参加线上展示展销,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大展身手,非遗传承新场景新业态逐步构成。

    主持人:

    是的,赵厅长从四个方面多个角度详细说明了四川非遗保护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四川省在十四五规划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部署中,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什么创新举措?这个问题有请赵厅长给网友们作个解答。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十四五”时期,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将非遗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健全我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我省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聚焦体系建设,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系统记录,持续推进数字化和大数据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不断优化省市级非遗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化培训、精细化管理提升传承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五年内计划建设10个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非遗整体性保护覆盖全省主要文化形态。依托传统造纸工艺、年画、竹编、川菜、川剧等项目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创建一批“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提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各级非遗馆展览展示馆建设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传习所和有条件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配套建设传承体验中心,健全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积极争取将非遗场所、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作为免费开放项目。

    二是强化转化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动非遗活化转化利用,推动建设覆盖全省各市(州)的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会同各级各部门加大对非遗就业工坊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天府旅游美食”“非遗之旅”等非遗体验、研学品牌,推动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牌和十大文旅品牌,加大对非遗项目融入成熟旅游线路的推进力度,打造自贡灯会、绵竹年画节、彝族火把节等各地民俗活动、非遗项目旅游品牌,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持续办好非遗购物节,为非遗旅游产品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着力培育“十大非遗品牌”。

    三是加强传播普及,弘扬非遗时代价值。持续高水平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建设四川非遗全媒体宣传矩阵,提升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传播能力。在黄河流域、巴蜀文旅走廊等搭建区域性宣传展示平台,培育黄河源非遗保护论坛品牌。与驻外使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院校合作,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非遗交流传播,加大向国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四川非遗保护实践成就的力度。

    四是建强机构队伍,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推动各级统筹使用编制资源,配备与保护工作相适应的工作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非遗管理人才队伍,建强非遗保护政府力量。加强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管理,落实项目保护单位职责义务,建设一支传承实践能力强、内生动力足、年龄梯次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强非遗保护本体力量;发挥非遗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个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按市场机制汇聚各行业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全方位支持,建强非遗保护社会力量;推进院校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度参与,加强非遗学科、非遗理论研究机构和专家智库建设,建强非遗保护研究力量。

    主持人:

    通过赵厅长的回答,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四个方面聚焦体系建设、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强化转化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传播普及、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建强机构队伍,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我省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创新,不断提升,集聚力量。近期,我省正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请您介绍下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推荐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正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这个推荐申报工作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也感谢社会各界包括网友对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关心与支持。大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名录体系建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调研和参加重大国事活动时,多次考察非遗项目,对非遗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立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将更多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列入名录体系予以保护,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工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四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其不断优化,对于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非遗保护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义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订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也对建立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等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不断完善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推进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的需要。四川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7年以来,我省共认定了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611项。在各级党委政府、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以这些代表性项目为重点进行调查记录、档案和实物资料收集保存,开展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创新推动宣传传播和合理利用。这些代表性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存续状况良好,传承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非遗资源大省地位还不相适应,尚未达到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基础要求。

    为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四川贯彻落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经过反复研究,于年初向省政府请示启动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我厅于今年5月印发通知,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做出部署,明确推荐条件、程序、数量、评审过程及相关要求。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对象为2021年12月31日前列入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条件,且由省级单位(机构)直属单位承担项目保护单位职责的,可由省级主管部门直接申报。申报对象需符合以下条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具有见证巴蜀文明创造力和独特文化传统价值,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扎根于相关区域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同时还要具有五年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在市(州)级项目内具有突出的传承绩效和社会影响,具备代表该类别的全省最高水平。

    为做好此次推荐申报工作,我们统筹市级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大方案完善优化、申报工作培训、非遗专家指导等全流程关键环节工作力度,召开工作部署会进行任务安排,采取线上方式开展全系统全覆盖的培训指导,在提升申报工作水平的同时,促进非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此次申报还首次启用了网络申报平台,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全面运用。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原则和工作计划,在前期面向社会全面申报的基础上,目前各市(州)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初评和遴选工作,在经公示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将于7月通过申报平台报送我厅。在经过初审并完成申报资料修改完善后,我厅将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评审结果,向全社会公示。年底前,省政府将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正式公布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届时,四川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将大幅增加,力争实现省级代表性项目县(区、市)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优化,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步伐。

    主持人:

    刚刚您提到,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在这里也预祝项目申报顺利完成,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步伐。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创新路径,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我们还是有请赵厅长来为大家做一个详细说明。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非遗项目存续状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还要经过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同意,在这些传统文化形态中设立保护区。所以我们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障当地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

    我省是全国最先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之一。2008年,512地震之后,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运而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形态区域整体保护的思想。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文旅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完成了从试验区到保护区的跨越,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这几年我们乘势而上,不断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出台《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认定与管理办法》。去年1月,嘉绒文化、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康巴文化(甘孜)、龙文化(泸县)、阆中文化、白马文化等首批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为提升全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厅、绵阳市、阿坝州联合出台《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非遗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省级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调机制。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创新保护方式,对保护区内非遗项目和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统筹共同保护,加强保护区内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非遗特色村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搭建传承实践、宣传展示和生产销售平台。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推动规划方案各项任务落实,并完成中期规划调整和实施。同时要推动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政府发布实施总体规划。加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巴蜀文旅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以及岷江、嘉陵江等重要流域(区域)文化生态、文化空间的研究和保护,我们想在十四五期间,再新增不少于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全省主要特色文化形态全覆盖。加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早日申报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主持人:

    是的,我省正在不断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推动建立省级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调机制。非常感谢赵厅长的耐心解答。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非常多网友们的关注,下面我们来回答网友的提问。

    网友玻璃杯: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请问四川在培育非遗传承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怎样的打算?这个问题我们就请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非常高兴与网友就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交流。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决定性力量,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我省高度重视传承人这支主体力量的建设,着力培养好传承人,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一是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建设非遗传承发展体系的关键环节。我省先后颁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程序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2007年以来,我省共推荐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人,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批1072人,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68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少、覆盖面小、年龄结构不合理、传承活力不足等问题。他们积极参与传承活动,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提升传承人传承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在省内设立4所研培院校,先后完成传承人研修培训40余期,培训传承人1400余人次,投入专项培训资金2028万元。积极推荐传承人走出去,参与上海、北京、苏州、重庆等地研修培训,加强交流互动。定期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题培训,对传承人开展新媒体、网络营销等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强化“师带徒”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规划建设“师带徒”点,将带徒授艺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基础条件和年度传承活动必备内容。三是强化传承人科学规范管理。启动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情况考核评估,签署年度传承协议,规范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使用和传承活动开展。他们每年都要提供传承的计划,年底要写工作的总结,我们也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引入退出机制,去年首次运用了这个退出机制,对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传承人评估管理、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支传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年龄结构合理、履职尽责良好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着本区域一定领域内非遗传承实践的最高水平,对非遗传承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优化推荐认定办法,切实把爱党爱国、德艺双馨、长期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力量的优秀传承人评选出来,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科学实施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坚决杜绝各级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加强对传承人传承工作的指导、支持,强化评估考核,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其履职尽责意识。三是持续强化代表性传承人能力提升。我们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院校研修培训、师带徒培训、职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多层级传承人培训体系,组织传承人参加展览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其内生动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主持人:

    谢谢徐红处长,从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科学实施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动态管理,持续强化代表性传承人能力提升这三个方面详细的答复了这位网友。我们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丝瓜:

    川菜名扬天下、家喻户晓,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请问在擦亮四川美食这张名片方面,文旅部门重点推进哪些工作。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美食都是各位群众都是非常关心的。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吃在天府”,培育包装一地一味的饮食地标,展示推广四川美食、四川味道、四川人文,文化和旅游厅借助“川菜烹饪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时机,于2020年12月全面启动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推广工作,推选出809道天府旅游美食,持续进行宣传推广,和名品、名村等一起打造成最具四川特色和市场竞争的文旅新品牌。

    一、“天府旅游美食”推选目的和过程

    按照“充分发动,重在基层,鼓励创新,重在过程”的工作思路,制订了参考标准,突出文化性、大众性、地域性等,在全省广泛发动。市县文旅部门精心组织,全社会积极响应,广大餐饮企业、地方行业协会、非遗保护单位认真申报推荐,推选出了一批具有地方性、代表性的特色菜品、特色小吃、特色饮品。经各市(州)政府审核把关,全省各地共推选出809道当地民众及游客普遍认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旅游美食。从中我们又经过专家评审等,推选出具有全省代表性的旅游美食100道,构成一个比较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2021年7月20日在锦江宾馆举行了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发布仪式,将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向全球正式发布。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发布后,省委省政府持续打造“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推动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四川文旅的一张新名片。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方位开展线下宣传推广活动。一是编印完成《天府旅游美食图典》(中英文版)工作。从美食菜品的典故与技艺、食材配方、成菜特色,中英文对照进行了详细专业介绍和说明。二是组织市(州)和文旅企业赴湖南、重庆等省外开展“清凉天府·安逸四川”四川文旅夏季主题营销活动、“快旅慢游”熊猫快闪等活动;与省政府驻京办共同举办了“天府旅游美食”进京活动;在重庆解放碑户外LED投放“天府旅游美食”15秒广告宣传片,让受众充分了解川菜的“料之齐、技之巧、味之美、传之广”。三是组织“天府旅游美食”探访团进市(州),组织“天府旅游美食”主题展,鼓励市(州)相关美食非遗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的活动。

    (二)精心组织线上宣传推广活动。一是赴郑州在河南经济广播电台开展“多彩金秋·安逸四川”直播活动,向广大河南游客推介了“天府旅游美食”和四川彩林观赏旅游线路。二是持续通过“智游天府”平台的公众号和抖音号,“四川观察”“四川非遗”“四川广播电台”等微信公众号,围绕天府旅游美食发布软文、短视频、长图和H5。

    三、下一步重点行动

    充分运用“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成果,全面归纳四川美食精品区域文化特征,彰显“天府旅游美食”的人文特质和传统技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实施“天府旅游美食形象覆盖”“天府旅游美食大众体验”“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提升”3个工程,组织开展12项天府旅游美食行动(简称:天府旅游美食“312计划”),着力促进美食文化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分地域、多层次地彰显“天府味道·安逸四川”,将“天府旅游美食”打造为最具四川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新品牌。包括:

    (一)“天府旅游美食”形象覆盖工程。完成“天府旅游美食”品牌形象VI设计,通过海报、店招、菜单、美食地图等形式开展“进景区”“进校园”“进酒店”“进文化场所”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天府旅游美食”品牌形象广泛覆盖的局面。

    比如开展“天府旅游美食之--年夜菜”短视频推选。由各市(州)围绕“一道年夜菜”的主题,将本地“天府旅游美食”与当地春节文化相结合制作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美食短视频网络推选活动。让年夜饭与“天府旅游美食”的有效融合,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推选营造热门话题,扩大宣传。我们也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

    制作推广“天府旅游美食”网络宣传品。整理“天府旅游美食”相关典故传承、特色技艺和趣味故事,设计制作美食故事长图漫画、《天府旅游美食地图》等,打造长效推广平台。

    (二)“天府旅游美食”大众体验工程

    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助推、企业跟进”的原则,着力打造“天府旅游美食荟”公众体验平台,使之成为有影响力的、常态化的“天府旅游美食”宣传推广平台。

    “天府旅游美食荟”主题系列活动。结合非遗馆开馆,在非遗博览园举办首届“天府旅游美食荟(节)”活动,通过“天府旅游美食”展示、品鉴,非遗技艺展示互动区以及网络直播等,将“天府旅游美食荟”逐步打造成为可展、可观、可品、可销,行业共推、百姓共享的知名美食品牌活动。

    2022非遗购物节期间,在遂宁举办“天府旅游美食荟”(遂宁)站活动,组织市(州)开展美食市集区、非遗美食品鉴、非遗购物节网上直播等活动。也邀请了部分重庆的美食过来参展。

    (三)“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提升工程

    通过制定标准、交流培训、街区打造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天府旅游美食”的文化特质,淬炼品牌的文化内核,持续提升“天府旅游美食”品牌的影响力。

    “天府旅游美食”技艺传承培训。联动旅游学院、酒店行业协会、景区管理协会开展“天府旅游美食”进机关、进景区,组织开展“天府旅游美食制作技艺”培训推动技艺提升。

    主持人:是的,民以食为天,咱们四川美食这张名片在刚刚提到的多个活动当中正在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食客们,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动力。感谢这位网友提问,我们看下一位。

    网友影子: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请问我省有哪些宣传展示和传承传播活动?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好的,这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那么今年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聚焦“非遗保护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着力发挥非遗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在全省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销、传承传播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于5月底至6月下旬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宣传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系列活动主要包括: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天府根脉四川非遗精品展、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以及全省各地260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今年活动主会场设在遂宁市,将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天府旅游美食荟和星罗棋布的非遗社区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成都彭州、乐山马边、泸州纳溪、遂宁安居等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各方将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传统工艺振兴平台;以“非遗新实践,献礼二十大”为主题的四川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遴选全川23个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向巴蜀父老汇报,星星之火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磅礴力量;天府旅游美食荟邀请全省以及毗邻的重庆市部分地区的非遗美食项目,原汁原味地呈现巴蜀传统美食文化,同步进行网络直播;遂宁市各县(市、区)将贯彻“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主题,广泛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各类展示体验活动,让非遗传承实践在社区星罗棋布、融入大众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盛大开幕。为促进文旅消费,推动经济复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抖音、百度、美团等电商平台,21个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参与,发动非遗企业、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人,以线上展示展销为主,同步在各地景区、特色街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6月2日启动的“直播带货大比拼”,21个市(州)轮番上阵,每天两个市(州),精彩纷呈、优惠不断,直播带货活动将一直持续到6月12日;为支持没有网店运维能力的传承人上线销售,我们专门开设了四川非遗网店,免费为非遗工坊、传承人提供入驻销售服务,并将长期开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购物节平台;为方便网友选购非遗产品,省非遗保护中心搭建了四川非遗购物节集成平台,集中展示全省非遗店铺、非遗好货。我们还联合淘宝开设四川非遗购物节专区,网友在淘宝搜索“四川非遗购物节”,即可展现平台四川非遗店铺和产品;6月11日当天10时至22时,将与成都手作合作开展12小时不间断带货直播活动;此外,天府旅游美食推广、四川非遗购物节线下集市等活动将在非遗博览园、天府新区等地推出,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体验。

    非遗购物节上线以来,全省近500家非遗店铺参加活动。媒体、文旅宣传矩阵积极宣传造势,各市(州)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积极参与、反响强烈。结合端午节庆,各地纷纷在景区、特色街区举办特色线下活动。成都在宽窄巷子、安仁古镇、东门市井开设非遗集市,德阳在当地文庙举办线下集市同步直播带货,广元在昭化古城组织研学体验。南充市举办的“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把非遗带回家”系列直播带货活动由市级启动,区(县)PK,6月6日、7日市级和顺庆区直播浏览量合计达2160余万人次,2小时线上销售额超过836万元。可以说,非遗购物节不仅促进了文旅消费和经济复苏,更激发了非遗传承人传承传播的热情、推动他们面向时代开展创新实践;同时唤起了乡愁和记忆,增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

    主持人:谢谢徐红主任。我有留意到直播带货大比拼的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21个市(州)轮番上阵,而且活动强一直持续到6月12日,在这里我们也请广大网友可以积极参与。我们来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星光:

    据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在近期面向公众开放。请问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特色亮点?这个问题有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琳主任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

    大家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下称四川省非遗馆)是我国第一个省级非遗馆,它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是我省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集中展示的主平台和总阵地,也是我省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研学旅游、产业孵化等重要专业场馆,是我们四川文旅的会客厅。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之际,四川非遗中心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正在全力以赴筹备的“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黄河九曲第一湾——四川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于近期面向公众开放,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本次“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由“千年千技、守正创新和非遗生活”三个单元组成,采用“活态展演+静态展览”的方式,不仅从非遗十个类别全面呈现四川非遗资源、和近年来在开展系统性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上实践的成果,同时也展示巴蜀人民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形式,展现四川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体现非遗的当代价值,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赋能。本次展览我们将精选来自全省21个市(州)近2000余件非遗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参展。作品中不乏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精品,如:表现“三雕一刻”成都漆器独特技艺的“牡丹宝相瑞叶花瓶”、;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蜀派古琴”斫琴技艺和人类带到太空的第一首乐曲蜀派古琴典《流水》等;能够全面表现蜀绣针法的《西游记》;以及《川剧》代表性剧目、代表性脸谱、代表性戏服等,特别是还将呈现我省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项目,同时在展场,我们还将邀请老一辈的代表性传承人,比如杨华珍、曾成伟老师,还有新生代的传承人,我们道明竹编的杨隆梅,还有就是竹编的传承人刘江等等,在现场为公众讲述非遗与时尚和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同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我们还将同步推出《黄河九曲第一湾——黄河流域四川非遗保护展》,这个展我们将以四个单元,“和合之美、生生不息、红色故事、多元共生”,重点围绕我省黄河流域2个州5个县及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非遗资源和保护传承进行展示。那么这2个展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展陈新颖内容丰富。公众可以在展厅里面全面了解我省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资源状况和结构以及非遗项目保护的整体情况。在整个展览中,将全面展示我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名册)项目,和15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11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还有我们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还有我们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线上线下预计展示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将超过1000余项(人)。二是知识性故事性强。展览同步首次推出“四川非遗词典”(线上线下版),这是四川首创,通过四川非遗辞典,充分展示每个非遗项目的知识体系、历史渊源、传承故事、技艺特点等,体现非遗展览的普及性、可看性和知识性。那么在整个展览中,为了讲好四川非遗故事,我们重点在讲上面下工夫,我们整个展厅将通过展板、展签,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为公众介绍好非遗。我们开发了语音介绍小程序,公众扫码获取语音讲解服务,我们还在展厅内设置自助导览服务驿站,公众可以自主服务,同时我们还开展人工讲解服务,让金牌导游讲非遗、让高校专家讲非遗、让传承人自己讲非遗产,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讲解服务,多种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三是公众参与度和互动性高。。我们将积极探索和尝试运用5G等、AR\VR等信息化新技术融入展览中,通过增加视听、互动、体验、购买等方式方法,吸引观众听非遗音乐、听非遗故事、学非遗舞蹈、品非遗,与所展览的项目互动交流、沉浸式体验,领略非遗的智慧和魅力,达到寓学于趣的目的。而且公众还可在四川非遗优质网店的“二维码墙”扫码上网进店直接下单,实现不仅“看得见”“学得到”,还能“带得走”。

    最后,我们期盼我们欢迎广大网民,届时到我们四川非遗馆打卡,来领略来体会我们四川非遗的无穷的独特的魅力。

    主持人:

    好的,谢谢李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统筹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四川文旅人“三个跟上、三个超常”的激情和干劲,持之以恒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实践,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贡献非遗力量!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做客到我们的直播间。最后,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刘晨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2年06月09日 22时20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来到省政府网站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来到直播间的还有两位嘉宾: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欢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欢迎。今天的直播也将联合新华网、四川发布、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封面新闻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访谈互动。赵厅长您好,首先请您给我们的广大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很高兴能在省政府网站和大家交流,感谢各位网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主持人:

    再次欢迎赵厅长来到我们直播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情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我们有请赵厅长来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非遗保护取得新发展新成效。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611项,共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72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认定了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8个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扬琴、峨眉武术、道明竹编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竹艺村、“锦绣成都”研学游被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归纳起来可以从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我们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坚持系统性保护,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一是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四川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调查,加强涉及文明起源文化发祥重点非遗项目保护。成立“大草原”文旅发展联盟,培育羌年、川西藏族山歌大赛等区域性宣传传播活动品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川渝两地省、市(区)、县三级非遗保护联络机制,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推动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保护合作。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在全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带动两万余名群众就业,帮助近八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乔进双梅、泸州老窖、东柳醪糟等非遗企业、传承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集体)。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参与、深度介入、分类施治,治疗效果明显。各地通过非遗相关抗疫宣传、观赏推介、互动体验等方式助力消除疫情阴霾、维护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贡献了力量。三是深化区域性整体性保护。挖掘保护特色文化形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走出灾后重建非遗整体保护新路径,成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了从试验区到保护区的跨越。我们认定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嘉绒文化、白马文化等首批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传统村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文旅景区景点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

    (二)聚焦体系建设,夯实传承发展基础。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颁布实施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绵阳、泸州制定了年画、酒文化专项条例。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制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记录工作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优化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普查,登记非遗资源8098项,其中7000余项已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日趋完善,全省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有序、存续状况良好。三是强化人才培训体系。建立高校研培、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和师带徒四级培训体系,2000余名传承人先后进入高校研修研习。针对非遗保护面临大力开展线上新媒体培训,定期组织非遗管理干部培训,对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开展轮训。四是建立传承人记录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大力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206名65岁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记录。五是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将非遗传习所、非遗馆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文旅发展等规划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各地的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开展传承传习实践。全省建有1个省级非遗馆,建设各级各类非遗馆(展厅)195个。

    (三)创新传播方式,打造宣传阐释新场景。一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己任,成功举办7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累计有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2000多万市民和游客参与现场体验,先后通过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倡议》和《成都展望》等成果文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重要国际文化盛会。二是培育非遗传播品牌。聚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藏历年、羌年、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突出以非遗项目为重点的品牌宣传。在天府旅游名县、十大文旅精品建设中培塑传统文化品牌,开展“天府旅游美食”宣传推广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全省性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营造非遗保护浓厚的社会氛围。三是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建设四川非遗新媒体矩阵,开展短视频传播、非遗公开课、直播带货、非遗影像展等传承传播活动,探索非遗“云传播”“云传承”新场景。四川非遗新媒体影响力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联合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各种高等院校,用多种语言在全球上线展播四川非遗影像、开展青年文化交流、举办线上非遗展,讲好四川故事。四是面向群众走进基层,走入生活。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五进”活动,将特色民族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课间操和日常教学,每年举办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命名了一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成都市大慈寺社区、自贡陈家祠堂等常年面向公众组织非遗社区展演,成都成为全国首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

    (四)深化文旅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实践。一是创新融合路径。创新提出“非遗之旅”概念,在全国率先发布10条“非遗之旅”线路,命名171个非遗体验基地。聚力推动非遗多渠道融入文旅产业,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发展出绵竹年画村、蒲江明月村、川菜博物馆、桃坪羌寨等一大批非遗旅游目的地;“年画重回春节”绵竹年画节系列活动、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彝族火把节、“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人千狮迎新春”集中展演等活动成功举办,持续深入,在全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二是强化提质赋能。引进高校、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引入先进设计、加强技艺培训、提升工艺质量、加大销售力度,辐射带动区域传统工艺整体提升。唯品会工作站组织了多场对话和巡讲、培训、展览展示活动,将国内知名时尚品牌、独立设计师企业引入凉山地区,完成30款产品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站极大提升了道明竹编等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工艺,竹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三是融合新市场新业态。联合电商平台举办两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目前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也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全省500余家线上非遗店铺参加线上展示展销,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大展身手,非遗传承新场景新业态逐步构成。

    主持人:

    是的,赵厅长从四个方面多个角度详细说明了四川非遗保护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四川省在十四五规划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部署中,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什么创新举措?这个问题有请赵厅长给网友们作个解答。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各位网友,“十四五”时期,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将非遗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健全我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我省非遗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聚焦体系建设,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全面系统记录,持续推进数字化和大数据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不断优化省市级非遗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化培训、精细化管理提升传承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五年内计划建设10个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非遗整体性保护覆盖全省主要文化形态。依托传统造纸工艺、年画、竹编、川菜、川剧等项目建设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创建一批“非遗在社区”示范点。提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各级非遗馆展览展示馆建设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传习所和有条件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配套建设传承体验中心,健全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积极争取将非遗场所、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作为免费开放项目。

    二是强化转化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动非遗活化转化利用,推动建设覆盖全省各市(州)的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会同各级各部门加大对非遗就业工坊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天府旅游美食”“非遗之旅”等非遗体验、研学品牌,推动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名牌和十大文旅品牌,加大对非遗项目融入成熟旅游线路的推进力度,打造自贡灯会、绵竹年画节、彝族火把节等各地民俗活动、非遗项目旅游品牌,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持续办好非遗购物节,为非遗旅游产品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着力培育“十大非遗品牌”。

    三是加强传播普及,弘扬非遗时代价值。持续高水平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建设四川非遗全媒体宣传矩阵,提升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传播能力。在黄河流域、巴蜀文旅走廊等搭建区域性宣传展示平台,培育黄河源非遗保护论坛品牌。与驻外使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院校合作,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非遗交流传播,加大向国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四川非遗保护实践成就的力度。

    四是建强机构队伍,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推动各级统筹使用编制资源,配备与保护工作相适应的工作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非遗管理人才队伍,建强非遗保护政府力量。加强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管理,落实项目保护单位职责义务,建设一支传承实践能力强、内生动力足、年龄梯次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强非遗保护本体力量;发挥非遗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个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按市场机制汇聚各行业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全方位支持,建强非遗保护社会力量;推进院校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度参与,加强非遗学科、非遗理论研究机构和专家智库建设,建强非遗保护研究力量。

    主持人:

    通过赵厅长的回答,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四个方面聚焦体系建设、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强化转化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传播普及、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建强机构队伍,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我省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在不断创新,不断提升,集聚力量。近期,我省正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请您介绍下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推荐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所以我们正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这个推荐申报工作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也感谢社会各界包括网友对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关心与支持。大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名录体系建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调研和参加重大国事活动时,多次考察非遗项目,对非遗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立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将更多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项目列入名录体系予以保护,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工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四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其不断优化,对于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非遗保护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义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订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也对建立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等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不断完善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优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推进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的需要。四川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7年以来,我省共认定了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611项。在各级党委政府、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以这些代表性项目为重点进行调查记录、档案和实物资料收集保存,开展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创新推动宣传传播和合理利用。这些代表性项目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存续状况良好,传承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非遗资源大省地位还不相适应,尚未达到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基础要求。

    为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四川贯彻落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经过反复研究,于年初向省政府请示启动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经省政府批准,我厅于今年5月印发通知,对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做出部署,明确推荐条件、程序、数量、评审过程及相关要求。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对象为2021年12月31日前列入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条件,且由省级单位(机构)直属单位承担项目保护单位职责的,可由省级主管部门直接申报。申报对象需符合以下条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具有见证巴蜀文明创造力和独特文化传统价值,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扎根于相关区域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同时还要具有五年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在市(州)级项目内具有突出的传承绩效和社会影响,具备代表该类别的全省最高水平。

    为做好此次推荐申报工作,我们统筹市级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大方案完善优化、申报工作培训、非遗专家指导等全流程关键环节工作力度,召开工作部署会进行任务安排,采取线上方式开展全系统全覆盖的培训指导,在提升申报工作水平的同时,促进非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此次申报还首次启用了网络申报平台,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全面运用。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原则和工作计划,在前期面向社会全面申报的基础上,目前各市(州)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初评和遴选工作,在经公示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将于7月通过申报平台报送我厅。在经过初审并完成申报资料修改完善后,我厅将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评审结果,向全社会公示。年底前,省政府将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正式公布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届时,四川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将大幅增加,力争实现省级代表性项目县(区、市)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优化,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步伐。

    主持人:

    刚刚您提到,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在这里也预祝项目申报顺利完成,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步伐。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创新路径,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我们还是有请赵厅长来为大家做一个详细说明。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非遗项目存续状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还要经过各级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同意,在这些传统文化形态中设立保护区。所以我们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障当地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

    我省是全国最先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份之一。2008年,512地震之后,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运而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形态区域整体保护的思想。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文旅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完成了从试验区到保护区的跨越,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这几年我们乘势而上,不断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出台《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认定与管理办法》。去年1月,嘉绒文化、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康巴文化(甘孜)、龙文化(泸县)、阆中文化、白马文化等首批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为提升全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厅、绵阳市、阿坝州联合出台《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非遗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省级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调机制。围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创新保护方式,对保护区内非遗项目和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统筹共同保护,加强保护区内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非遗特色村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搭建传承实践、宣传展示和生产销售平台。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推动规划方案各项任务落实,并完成中期规划调整和实施。同时要推动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政府发布实施总体规划。加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巴蜀文旅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以及岷江、嘉陵江等重要流域(区域)文化生态、文化空间的研究和保护,我们想在十四五期间,再新增不少于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全省主要特色文化形态全覆盖。加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早日申报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主持人:

    是的,我省正在不断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推动建立省级层面文化生态保护区协调机制。非常感谢赵厅长的耐心解答。今天的访谈也受到了非常多网友们的关注,下面我们来回答网友的提问。

    网友玻璃杯: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请问四川在培育非遗传承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怎样的打算?这个问题我们就请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非常高兴与网友就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交流。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决定性力量,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我省高度重视传承人这支主体力量的建设,着力培养好传承人,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一是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建设非遗传承发展体系的关键环节。我省先后颁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程序以及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2007年以来,我省共推荐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人,认定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批1072人,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68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少、覆盖面小、年龄结构不合理、传承活力不足等问题。他们积极参与传承活动,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对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提升传承人传承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在省内设立4所研培院校,先后完成传承人研修培训40余期,培训传承人1400余人次,投入专项培训资金2028万元。积极推荐传承人走出去,参与上海、北京、苏州、重庆等地研修培训,加强交流互动。定期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题培训,对传承人开展新媒体、网络营销等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强化“师带徒”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规划建设“师带徒”点,将带徒授艺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基础条件和年度传承活动必备内容。三是强化传承人科学规范管理。启动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情况考核评估,签署年度传承协议,规范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使用和传承活动开展。他们每年都要提供传承的计划,年底要写工作的总结,我们也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引入退出机制,去年首次运用了这个退出机制,对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有进有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传承人评估管理、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支传承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年龄结构合理、履职尽责良好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着本区域一定领域内非遗传承实践的最高水平,对非遗传承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优化推荐认定办法,切实把爱党爱国、德艺双馨、长期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力量的优秀传承人评选出来,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科学实施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坚决杜绝各级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加强对传承人传承工作的指导、支持,强化评估考核,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其履职尽责意识。三是持续强化代表性传承人能力提升。我们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院校研修培训、师带徒培训、职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等多层级传承人培训体系,组织传承人参加展览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其内生动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主持人:

    谢谢徐红处长,从加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科学实施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动态管理,持续强化代表性传承人能力提升这三个方面详细的答复了这位网友。我们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丝瓜:

    川菜名扬天下、家喻户晓,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请问在擦亮四川美食这张名片方面,文旅部门重点推进哪些工作。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美食都是各位群众都是非常关心的。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吃在天府”,培育包装一地一味的饮食地标,展示推广四川美食、四川味道、四川人文,文化和旅游厅借助“川菜烹饪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时机,于2020年12月全面启动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推广工作,推选出809道天府旅游美食,持续进行宣传推广,和名品、名村等一起打造成最具四川特色和市场竞争的文旅新品牌。

    一、“天府旅游美食”推选目的和过程

    按照“充分发动,重在基层,鼓励创新,重在过程”的工作思路,制订了参考标准,突出文化性、大众性、地域性等,在全省广泛发动。市县文旅部门精心组织,全社会积极响应,广大餐饮企业、地方行业协会、非遗保护单位认真申报推荐,推选出了一批具有地方性、代表性的特色菜品、特色小吃、特色饮品。经各市(州)政府审核把关,全省各地共推选出809道当地民众及游客普遍认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旅游美食。从中我们又经过专家评审等,推选出具有全省代表性的旅游美食100道,构成一个比较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2021年7月20日在锦江宾馆举行了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发布仪式,将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向全球正式发布。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发布后,省委省政府持续打造“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推动美食与旅游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四川文旅的一张新名片。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方位开展线下宣传推广活动。一是编印完成《天府旅游美食图典》(中英文版)工作。从美食菜品的典故与技艺、食材配方、成菜特色,中英文对照进行了详细专业介绍和说明。二是组织市(州)和文旅企业赴湖南、重庆等省外开展“清凉天府·安逸四川”四川文旅夏季主题营销活动、“快旅慢游”熊猫快闪等活动;与省政府驻京办共同举办了“天府旅游美食”进京活动;在重庆解放碑户外LED投放“天府旅游美食”15秒广告宣传片,让受众充分了解川菜的“料之齐、技之巧、味之美、传之广”。三是组织“天府旅游美食”探访团进市(州),组织“天府旅游美食”主题展,鼓励市(州)相关美食非遗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的活动。

    (二)精心组织线上宣传推广活动。一是赴郑州在河南经济广播电台开展“多彩金秋·安逸四川”直播活动,向广大河南游客推介了“天府旅游美食”和四川彩林观赏旅游线路。二是持续通过“智游天府”平台的公众号和抖音号,“四川观察”“四川非遗”“四川广播电台”等微信公众号,围绕天府旅游美食发布软文、短视频、长图和H5。

    三、下一步重点行动

    充分运用“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成果,全面归纳四川美食精品区域文化特征,彰显“天府旅游美食”的人文特质和传统技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实施“天府旅游美食形象覆盖”“天府旅游美食大众体验”“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提升”3个工程,组织开展12项天府旅游美食行动(简称:天府旅游美食“312计划”),着力促进美食文化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分地域、多层次地彰显“天府味道·安逸四川”,将“天府旅游美食”打造为最具四川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新品牌。包括:

    (一)“天府旅游美食”形象覆盖工程。完成“天府旅游美食”品牌形象VI设计,通过海报、店招、菜单、美食地图等形式开展“进景区”“进校园”“进酒店”“进文化场所”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天府旅游美食”品牌形象广泛覆盖的局面。

    比如开展“天府旅游美食之--年夜菜”短视频推选。由各市(州)围绕“一道年夜菜”的主题,将本地“天府旅游美食”与当地春节文化相结合制作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美食短视频网络推选活动。让年夜饭与“天府旅游美食”的有效融合,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推选营造热门话题,扩大宣传。我们也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

    制作推广“天府旅游美食”网络宣传品。整理“天府旅游美食”相关典故传承、特色技艺和趣味故事,设计制作美食故事长图漫画、《天府旅游美食地图》等,打造长效推广平台。

    (二)“天府旅游美食”大众体验工程

    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助推、企业跟进”的原则,着力打造“天府旅游美食荟”公众体验平台,使之成为有影响力的、常态化的“天府旅游美食”宣传推广平台。

    “天府旅游美食荟”主题系列活动。结合非遗馆开馆,在非遗博览园举办首届“天府旅游美食荟(节)”活动,通过“天府旅游美食”展示、品鉴,非遗技艺展示互动区以及网络直播等,将“天府旅游美食荟”逐步打造成为可展、可观、可品、可销,行业共推、百姓共享的知名美食品牌活动。

    2022非遗购物节期间,在遂宁举办“天府旅游美食荟”(遂宁)站活动,组织市(州)开展美食市集区、非遗美食品鉴、非遗购物节网上直播等活动。也邀请了部分重庆的美食过来参展。

    (三)“天府旅游美食”品牌提升工程

    通过制定标准、交流培训、街区打造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天府旅游美食”的文化特质,淬炼品牌的文化内核,持续提升“天府旅游美食”品牌的影响力。

    “天府旅游美食”技艺传承培训。联动旅游学院、酒店行业协会、景区管理协会开展“天府旅游美食”进机关、进景区,组织开展“天府旅游美食制作技艺”培训推动技艺提升。

    主持人:是的,民以食为天,咱们四川美食这张名片在刚刚提到的多个活动当中正在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食客们,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动力。感谢这位网友提问,我们看下一位。

    网友影子: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请问我省有哪些宣传展示和传承传播活动?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徐红处长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徐红:

    好的,这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那么今年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聚焦“非遗保护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着力发挥非遗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在全省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销、传承传播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于5月底至6月下旬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宣传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系列活动主要包括: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天府根脉四川非遗精品展、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以及全省各地260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今年活动主会场设在遂宁市,将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天府旅游美食荟和星罗棋布的非遗社区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成都彭州、乐山马边、泸州纳溪、遂宁安居等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各方将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传统工艺振兴平台;以“非遗新实践,献礼二十大”为主题的四川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遴选全川23个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向巴蜀父老汇报,星星之火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磅礴力量;天府旅游美食荟邀请全省以及毗邻的重庆市部分地区的非遗美食项目,原汁原味地呈现巴蜀传统美食文化,同步进行网络直播;遂宁市各县(市、区)将贯彻“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主题,广泛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各类展示体验活动,让非遗传承实践在社区星罗棋布、融入大众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盛大开幕。为促进文旅消费,推动经济复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抖音、百度、美团等电商平台,21个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参与,发动非遗企业、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人,以线上展示展销为主,同步在各地景区、特色街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6月2日启动的“直播带货大比拼”,21个市(州)轮番上阵,每天两个市(州),精彩纷呈、优惠不断,直播带货活动将一直持续到6月12日;为支持没有网店运维能力的传承人上线销售,我们专门开设了四川非遗网店,免费为非遗工坊、传承人提供入驻销售服务,并将长期开放,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购物节平台;为方便网友选购非遗产品,省非遗保护中心搭建了四川非遗购物节集成平台,集中展示全省非遗店铺、非遗好货。我们还联合淘宝开设四川非遗购物节专区,网友在淘宝搜索“四川非遗购物节”,即可展现平台四川非遗店铺和产品;6月11日当天10时至22时,将与成都手作合作开展12小时不间断带货直播活动;此外,天府旅游美食推广、四川非遗购物节线下集市等活动将在非遗博览园、天府新区等地推出,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体验。

    非遗购物节上线以来,全省近500家非遗店铺参加活动。媒体、文旅宣传矩阵积极宣传造势,各市(州)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积极参与、反响强烈。结合端午节庆,各地纷纷在景区、特色街区举办特色线下活动。成都在宽窄巷子、安仁古镇、东门市井开设非遗集市,德阳在当地文庙举办线下集市同步直播带货,广元在昭化古城组织研学体验。南充市举办的“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把非遗带回家”系列直播带货活动由市级启动,区(县)PK,6月6日、7日市级和顺庆区直播浏览量合计达2160余万人次,2小时线上销售额超过836万元。可以说,非遗购物节不仅促进了文旅消费和经济复苏,更激发了非遗传承人传承传播的热情、推动他们面向时代开展创新实践;同时唤起了乡愁和记忆,增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

    主持人:谢谢徐红主任。我有留意到直播带货大比拼的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21个市(州)轮番上阵,而且活动强一直持续到6月12日,在这里我们也请广大网友可以积极参与。我们来看下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星光:

    据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在近期面向公众开放。请问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特色亮点?这个问题有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琳主任来给这位网友解答一下。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

    大家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下称四川省非遗馆)是我国第一个省级非遗馆,它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内,是我省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集中展示的主平台和总阵地,也是我省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研学旅游、产业孵化等重要专业场馆,是我们四川文旅的会客厅。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之际,四川非遗中心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正在全力以赴筹备的“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黄河九曲第一湾——四川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于近期面向公众开放,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本次“天府根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由“千年千技、守正创新和非遗生活”三个单元组成,采用“活态展演+静态展览”的方式,不仅从非遗十个类别全面呈现四川非遗资源、和近年来在开展系统性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上实践的成果,同时也展示巴蜀人民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形式,展现四川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体现非遗的当代价值,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赋能。本次展览我们将精选来自全省21个市(州)近2000余件非遗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参展。作品中不乏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精品,如:表现“三雕一刻”成都漆器独特技艺的“牡丹宝相瑞叶花瓶”、;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蜀派古琴”斫琴技艺和人类带到太空的第一首乐曲蜀派古琴典《流水》等;能够全面表现蜀绣针法的《西游记》;以及《川剧》代表性剧目、代表性脸谱、代表性戏服等,特别是还将呈现我省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项目,同时在展场,我们还将邀请老一辈的代表性传承人,比如杨华珍、曾成伟老师,还有新生代的传承人,我们道明竹编的杨隆梅,还有就是竹编的传承人刘江等等,在现场为公众讲述非遗与时尚和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同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我们还将同步推出《黄河九曲第一湾——黄河流域四川非遗保护展》,这个展我们将以四个单元,“和合之美、生生不息、红色故事、多元共生”,重点围绕我省黄河流域2个州5个县及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非遗资源和保护传承进行展示。那么这2个展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展陈新颖内容丰富。公众可以在展厅里面全面了解我省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资源状况和结构以及非遗项目保护的整体情况。在整个展览中,将全面展示我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名册)项目,和15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11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还有我们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名录项目,还有我们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线上线下预计展示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将超过1000余项(人)。二是知识性故事性强。展览同步首次推出“四川非遗词典”(线上线下版),这是四川首创,通过四川非遗辞典,充分展示每个非遗项目的知识体系、历史渊源、传承故事、技艺特点等,体现非遗展览的普及性、可看性和知识性。那么在整个展览中,为了讲好四川非遗故事,我们重点在讲上面下工夫,我们整个展厅将通过展板、展签,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为公众介绍好非遗。我们开发了语音介绍小程序,公众扫码获取语音讲解服务,我们还在展厅内设置自助导览服务驿站,公众可以自主服务,同时我们还开展人工讲解服务,让金牌导游讲非遗、让高校专家讲非遗、让传承人自己讲非遗产,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讲解服务,多种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三是公众参与度和互动性高。。我们将积极探索和尝试运用5G等、AR\VR等信息化新技术融入展览中,通过增加视听、互动、体验、购买等方式方法,吸引观众听非遗音乐、听非遗故事、学非遗舞蹈、品非遗,与所展览的项目互动交流、沉浸式体验,领略非遗的智慧和魅力,达到寓学于趣的目的。而且公众还可在四川非遗优质网店的“二维码墙”扫码上网进店直接下单,实现不仅“看得见”“学得到”,还能“带得走”。

    最后,我们期盼我们欢迎广大网民,届时到我们四川非遗馆打卡,来领略来体会我们四川非遗的无穷的独特的魅力。

    主持人:

    好的,谢谢李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统筹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四川文旅人“三个跟上、三个超常”的激情和干劲,持之以恒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实践,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局面贡献非遗力量!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做客到我们的直播间。最后,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刘晨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