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兼)应急厅副厅长谢安军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1年08月12日 20时01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多次发生强降雨过程,特别是入秋前后四川盆地一带持续强降雨,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个别地方出现局地特大暴雨,近期还将有降水天气过程,防汛减灾形势复杂严峻,容不得丝毫松懈和麻痹大意。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在今年防汛减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省政府网站推出汛期专题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兼)应急厅副厅长谢安军同志、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教授,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做好防汛减灾和地灾防范应对各项工作”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今天我们的访谈,将联合新华网、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首先,请两位嘉宾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谢安军。进入主汛期以来,我省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防汛减灾和安全度汛任务极其繁重,今天我们主要想就地灾防范各项工作和网友关心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谢谢!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今天的节目中我将就四川地质环境、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与网友进行交流,谢谢!

    主持人:

    我们想先问一下许教授,我们也知道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汛期地质灾害易发高发,请介绍一下原因?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四川实际上地质条件非常特殊,地跨我国Ⅰ、Ⅱ级地貌台阶,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再到东部沿海地区。四川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高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四川地质地形条件非常特殊和复杂,地质环境比较脆弱,非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四川省西部(检查)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地形急变带,青藏高原水流下来就产生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这几条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像几把刀一样切断地形急变带形成世界著名的横断山区和高山峡谷地貌,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区。东部四川盆地主要分布于一个特殊的地层叫红层,由紫红色砂泥岩互层组成的红层,有些水平度比较平衡,即使比较平缓甚至水平的岩层,但在强降雨条件下却极易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我们说群发性地质灾害一次性产生几上万个地质灾害。在地质构造方面,中国有名的南北向构造带从我省穿越而过,同时我省还存在由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区域性活动断裂构成的“Y”字形构造带,这也是四川省地震频发的原因。近年来,“5.12”汶川、“4.20”芦山、“8.8”九寨沟及“6.17”长宁等多次强烈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仅“5.12”汶川地震就触发了6万余处),新产生巨量松散固体物质(仅汶川地震就超过100亿立方米),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源。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是我省气候多变,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进入主汛期,一般汛期是5至6月份,主汛期是7-8月,主汛期降雨占到全年的近70%,降雨过程中会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今年我省气候年景总体上较常年偏差,要偏多。入汛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强降雨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盆周山地及攀西地区,尤其是广元、巴中、达州、南充、甘孜、凉山等地,这些地方地质灾害灾情较为严重,由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总灾害的大概90%左右。

    根据气象预测,8月我省降雨比常年偏多,接下来还有两轮强降雨天气。16日至18日,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大雨,局部暴雨;20日至22日,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川西高原北部、攀西地区东北部有大雨。据此分析,8月中下旬,我省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多发态势,防灾形势非常严峻,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防范。

    主持人:

    我们总结来说,一方面是气候比较特变,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我省的地质条件。我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请介绍一下防范工作的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结合近年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汛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段。汛期是5月至9月,主汛期是7至8月份,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主汛期,据统计,我省每年约80-90%的地质灾害集中在汛期,而主汛期7到8月更是占到了全年的70%。在这个时段,也是全省防灾最紧张、最关键的时期,需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察排查、监测预警工作,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会商调度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等措施。

    二是易发区是防灾的重点区域。全省183个县级行政区中除成都市的五城区及温江区、郫都区外,有176个县(市、区)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2%。龙门山区、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等地震多发频发,历来都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特别是受“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深层次影响,这些区域更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中之重。

    三是人员集中区是防灾的重点目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农家乐、景区和安置点、工棚等人口聚集区,是我们重点防范的地方。靠山靠崖、临沟临坎和削坡建成的农村住房;在建公路、铁路、水利、大型深基坑等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及其附属设施等;这些地方也是人口比较聚集的地区。还有一个我们刚才说有Y字形构造带,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交汇处等也是地震重点防御区内的人员居住区及活动场所。谢谢。

    主持人:

    这几个方面除了造成经济损失之外,很多地质灾害易发区还是人员集中区域,给我们防汛减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刚才我们所说的地质灾害,如果能提前发现隐患,我们肯定能提前做好防范的但关键就是在于这些隐患,一个是发现难,一个是识别难,还有一个是精准监测预警也很难,三个难在一起了,所以现阶段我们需要开展的工作有哪些呢?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刚才我讲的是重点。下面我谈一下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质灾害隐患精准判识难度大。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有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我们国家大概查明了33万余处,四川省大概查明3.7万处,但是近年发生的大量地质灾害事件都不在这个范围以内。说明尽管我国已开展多轮“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但还是有不少隐患并没有在已经发现的阴魂点之内,四川也不例外。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件、地层岩性组合、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部分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认知能力一时还难以被发现。我们原来靠人跑,靠地质调查,现在我们提出技防,用空天地一体化,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发现。分析其原因,一是隐蔽性强。西部山区不少灾害隐患地处高位,人迹罕至,且被植被、冰雪等覆盖,具有高位隐蔽性特征,传统的人工调查、排查手段已无能为力。比如,2017年6月24日,阿坝州茂县新磨村发生一起高位远程崩滑灾害,掩埋坡下一个村庄,造成83人死亡失踪。当时就是因为这个高位坡隐蔽性,这个隐蔽性也是灾害发生之后我们提出的概念。二是突发性强。一些地质灾害尤其是强降雨引发的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成灾时间短、无明显临灾征兆,提前识别和主动防范难度极大。比如,公路上自驾游的时候,公路沿线突然有落实,很容易造成车辆和行人造成安全威胁。前几年在贵州省机场镇的滑坡,这个滑坡是23号滑坡的,22号我们遥感调查都没有任何变形,也就是滑坡的几个小时之内有变形,当时在下雨,不可能到处排查,所以突发性很强,比较麻烦的事情。三是动态性强。不仅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会不断有新的隐患产生,对具体隐患点而言也在发生动态变化。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手段,也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要提前识别和发现所有隐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是预报的精准度还有待提升。目前,我省已排查发现的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主要还是靠每点落实1名基层专职监测员,通过日常的人工巡视观测来监测,手段相对比较落后,精度也比较低;加之目前农村监测员普遍年龄偏大,因为四川很多人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观测巡视的可靠度特别是降雨条件下的保证度不高,远不能满足科技防灾、科学减灾的需求。同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超过70%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有关,在我省甚至接近90%。但当前的气象预报时间和空间尺度都较大,预报时空精度和准确度还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气象预报的精准度从客观上限制了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准度。

    三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灾频繁。随着经济建设活动不断拓展,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在高山峡谷区开工建设,极易遭受或诱发地质灾害。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故或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不在少数,增加了地质灾害风险。加上个别施工单位防灾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到位、主动避让不及时,造成在建工程防灾形势严峻。

    四是基层防灾能力薄弱。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求学,留守群众普遍年龄偏大或偏小,在应急状态下的主动转移避险能力堪忧。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县普遍存在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装备和专家,同时有些偏远地区,请不来人才、即使请来了也留不住人才,防灾减灾及应急处置支撑弱,防治能力提升比较难。

    主持人:

    刚才许教授给我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发现难、监测难、预警难,其实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专业人才也比较多了,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地质灾害发生,并且看上去救援速度相比以前有提高,但是大家还希望它能够更高。您刚才说到这么多难点的原因,我们大概就了解了。但是还是想问一下,既然有这么多难点,我们现阶段能做的工作还有哪些呢?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刚才许较说讲到了,隐蔽性、突发性很强。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发现难、识别难,首先要做的是全面、系统地排查地质灾害。我先通报下几个数字。入汛以来,我省先后经历了8轮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全省有17个市(州)、93个县(市、区)、438个乡镇累计发生地质灾害855处,同比增长40%。其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大部分隐患点是在今年排查巡查过程中新发现的。今年以来,我省已开展了3轮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尽最大努力摸清地灾风险隐患底数,为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第一轮从2月份下旬持续到了4月下旬。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双百千万行动”,组织发动了百余名地灾防治专家、二百余支驻守专业技术队伍,千余名地勘单位驻守专业技术人员、三千余名基层防灾责任人,七万余名服务地灾防治的志愿者、四万余名一线监测人员,共同对176个地灾易发县(市、区)开展“拉网式”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历时两个多月,排查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了防灾预案、防灾责任、防范措施。我们到农村去,每一个隐患点张贴上墙“一表两卡”,做到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和隐患告知率3个100%,并于汛前每年5月1日前将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向社会进行了公示。

    进入汛期后,我们开始了第二轮排查,发动基层干部群众、监测员和驻守技术支撑队伍,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刚性要求,聚焦一些重点区域,比如河谷区、山丘区、施工现场、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暴雨暴晴区、农村切坡建房区,动态开展巡排查地灾隐患点8.5万余点次,及时发现并应对了多起地质灾害。例如,7月15日,乐山市峨边县宜坪乡村干部在巡查时发现一处地质灾害险情,提前组织村民避险撤离,避免了1户11人因灾伤亡;7月16日,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基层干部在进行雨中巡查时,发现居民住房后方斜坡有部分树木倾倒,判断可能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组织4户15人紧急避险,避免了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充分说明只有坚持抓好隐患动态巡查排查,才能从源头上增强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还针对青海果洛、云南漾濞等地震及高考、中考,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强化落实防范措施。

    特别是7月30日以来,我们又抓紧利用晴热无雨的有利时机,发动189支队伍、1425名专业技术人员及6千余名村组干部、4万余名监测人员,开展全省第三轮地灾隐患大排查行动,及时对新增隐患落实防范措施,积极为应对主汛期防灾减灾做好准备。同时,持续派出21支省级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蹲点督导工作专班,督促指导各地聚焦思想认识、排查整治、隐患风险、问题短板、工作落实等方面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回头看”,确保“点对点”将问题整改到位。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导致地质灾害本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随机性,特别是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件、地层岩性组合、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一些隐蔽性、突发性强的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认知能力一时还难以被发现。仍然有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我们未知的隐患点上。

    针对地质灾害精准监测预警难的问题,我省积极做了一系列探索,2017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启动针对险情大、威胁人数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工作,累计在1.4万余处隐患点上安装了3.4万余台(套)雨量计、泥位计等监测设备,基本实现威胁30人以上隐患点普适型专业监测全覆盖,并上线运行省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3.0版本。我们和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工作,但受当前认知水平、设备稳定性、预警模型可靠性等条件制约,专业监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现在我们也还在探索。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强化主动预防避让,在灾害可能发生前“抢跑”,尽最大努力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压紧压实防灾责任。早在4月份,我省就印发《四川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防范重点、任务、措施,细化落实属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直接责任和村(组)一线处置工作责任。另外,还建立了地灾防治“三单一书”“两书一函”等责任落实机制,确保防灾责任落实到人到岗。汛期,按照“一周轮查一遍”的要求,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5万点次、各级防灾人员130万人次,确保各级防灾人员在岗在位、履职尽责。

    二是加强会商调度和监测预警。主动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联动会商调度,特别是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动,针对强降雨天气过程,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研判,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着力提升短临预报预警能力,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人。特别是对“暴雨暴晴”涉及地区进行“点对点”动态调度,指导预警区域有针对性落实防范措施。在强化群测群防全覆盖的基础上,累计建设自动化专业监测点1.4万处,通过人防、技防体系的融合衔接,探索提升科技防灾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发布地灾黄色及以上预警2930次、短信255.9万条。

    三是强化预防避让和转移安置。对四川来讲,我们有一条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就是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注重早撤快跑。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完善到村、到户、到人避险转移责任体系,细化落实避险结对帮扶措施,特别是我们强调一定要紧盯雨情、水情,强降雨来临前或发现成灾征兆时,坚决果断撤离受威胁人员并妥善安置。同时,加强避险安置点管理,做好物资储备发放,全力保障转移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棉被、有临时住处,加强撤离区域安全评估,特别是两轮强降雨中,我们要求所有的避险安置区域在风险消除前,人员严禁返回居住,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

    四是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今年,自然资源厅编制了防灾宣传“口袋书”,拍摄了《四川省地灾防范宣传教育片》,并利用地质灾害防治集中培训、乡镇赶集日宣传、不动产登记中心办证大厅分发、景区游客中心摆放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投放,切实将地质灾害防范科普宣传覆盖到“最后一米”。同时,通过汛前培训、汛期驻守督导培训等方式,逐点实现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全覆盖,提升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避灾救灾报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今年已累计开展培训演练9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34.3万余人次。

    五是推进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我省坚持把综合治理作为消除隐患的重要途径。2014年以来,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0.7万余户避险搬迁、7300余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排危除险,不仅有效保护了数十万群众安全,而且实现隐患销号达4.4万余处。今年,我省把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作为自主改革创新事项,经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采用“以搬为主、搬治结合”的方式,计划用3年时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万处左右,使受威胁人数减少45万人左右,实现我省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显著降低。此外,我们还全力推进2020年暴雨洪灾灾后重建、民生实事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确保了一大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时完工并在今年汛期发挥功效。

    主持人:

    我们也了解到四川防汛减灾工作有一个要求就是防为先,人为本,救为底。刚才书记也提到了最重要的是要在防范工作,在预防方面要打好一个基础,刚才您提到一点就是“早撤快跑”,这一定是防范地质灾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刚才也说到了几个小例子,用早撤快跑的案例已经成功撤离一些群众了,还有什么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入汛以来,全省累计转移群众30万余人次,实现成功避险30起,避免1118人因灾伤亡,占全国同期成功避免因灾伤亡人数的30%,无1人因灾伤亡。下面,我选取3起典型案例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凉山州木里县泥石流成功避险。受强降雨影响,7月5日晚上6时,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沟流域多条支沟相继爆发群发性泥石流(含7个泥石流隐患点)灾害。因预警预报及时,处置迅速,在发出预警信息三十分钟内提前组织转移251户1042人,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实现了成功避险。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关注和报道。木里县泥石流成功避险得益于基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高度重视,提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宣传培训演练,遇到突发预警信号一发布,就及时组织人员转移。

    二、阿坝州黑水县泥石流成功避险。7月14日晚上8时左右,黑水县芦花镇谷汝村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道、桥梁、房屋、车辆不同程度受损。由于提前转移避让93户310人,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了59户165人因灾伤亡。这个案例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一定要畅通省州县乡村组点七级责任体系及联动响应机制,把责任、措施和要求落实到基层最小的单元,抓好预案演练、监测预警、避险转移等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三、巴中市南江县关门镇石庙村1社养牛场后方滑坡成功避险。7月10日晚上9时,巴中市南江县关门镇石庙村1社养牛场后方发生滑坡灾害。由于提前避让,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了16户54人因灾伤亡。如果说对这几个案例进行副盘的话,那就是说我们在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基础上,安排专业力量和群测群防力量,严格执行“三查”制度,尤其是对“预案外”的雨量大、人员聚集区、高切坡道路、工地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点位开展巡查,这不仅是对隐患点,另外对隐患点外的其它区域也要开展巡查,做好主动避让工作是避险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

    您最开始分享的数据还是挺震撼人性的,我们到目前为止组织了30万人的紧急撤离,成功让1118人避免了地质灾害伤亡,这个是我们应急厅目前做的一些工作。现在正值“七下八上”防灾关键时期,就像刚才教授也说到了,主汛期是延续到9月份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预测到8月还有2轮降雨天气过程,既然刚才有这么多成功避险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哪些好的做法进行推广?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说实话,我省通过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去年,“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空心村”五位一体避险结对帮扶等一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措施,已被省委、省政府固化提升为防灾工作刚性要求,在基层较好地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发挥了积极的防灾减灾作用。今年,自然资源厅持续积极主动作为,本着“来自于基层、推广于基层”的原则,及时推演检视、复盘分析,不断反思总结,梳理形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已经印发给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同时,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也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地质勘查司在全国范围进行了转发推广。今天,借助此机会,我再把这些做法分享给各位网友。

    一是在防灾责任落实方面,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组点”七级防灾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并及时强化基础换届调整防灾责任人员业务培训,确保责任不悬空、工作不断档。

    二是在隐患识别方面,针对性提出构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双控体系,鼓励群众主动查灾报灾,强化有人居住、活动区域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并把“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作为重点,竭尽所能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降低“预案外”隐患点成灾风险。

    三是在监测预警方面,不断强化群测群防,依靠科技进步,探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趋势短临预报能力,加强“群专结合”“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点到人。

    四是在宣传培训演练方面,开展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七进”活动,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夜间和断路、断电、断网等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五是在主动防灾方面,探索运用汛期季节性转移、短期转移、临时避险、搬迁安置等“短长结合”“标本兼治”举措,提前将“三孤”等特殊人群转移到危险区外安置,切实降低成灾风险。特别是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后,以“宁防九次空、不放一次松”的坚决态度,果断、及时、彻底将受威胁群众一次转移到位。

    六是在避险人员管控方面,提前搞好群众转移动员,落实“空心村”受威胁住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避险转移结对帮扶措施,把谁来转、转移谁、怎么转、转到哪儿逐一落到人、落到位,严格落实“人盯人”管控措施。

    七是在管行业必须管地灾方面,切实将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全部纳入当地监测预警和培训演练体系,提升其防灾避灾能力。强化危机综合管控,结合风险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劝返游客、关闭景区、封闭道路、停工避险等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八是在夯实防灾减灾基础方面,把综合治理作为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治本之策,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领导,通过集中攻坚建设、开通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绿色通道、加强治理工程清淤维护等措施,精心规划、精细管理、精致建设,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九是在能力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单位作用,针对性地开展汛期驻守督导,及时将驻守地勘队友投放到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薄弱环节、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依靠专家力量、发挥专家优势,全方位的支持参与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解决基层防治专业技术力量匮乏、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薄弱等问题。

    十是在督导检查方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四不两直”汛期督导、不定期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强化问题整改,补齐短板弱项。

    这十条措施既有好的做法,又有教训启示,既有常态化防范下科学、有效的制胜法宝,又有极端天气条件下管用、好用的应对举措,充分考虑了更复杂的情况、更困难的问题,提示了防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自然资源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要求,以推进十条措施为重要抓手,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加强实战演练,聚焦最担心的问题、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重视的风险隐患,把责任、措施、要求落细落实到乡、村、组防灾第一线,调动防灾责任人、监测员、驻守队伍、志愿者、骨干群众等一切力量,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把各自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到位,共同打赢汛期地灾防范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主持人:

    今年我们防汛减灾工作比去年更加严峻,因为我们形势更加复杂,刚才谢书记介绍到我们已经通过成功避嫌案例总结出来十条可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天我们的访谈也受到了非常多网友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网友们有哪些问题。

    网友“晨曦”:既然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为什么有时降雨停止后,依然会发生地质灾害,该如何防范这类地质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地质灾害诱发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地震。正如网友所问,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强降雨关联密切。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往往具有滞后效应。强降雨过后,坡面土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在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土层松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往往降雨停止后2-3天,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对于这种情况,按照“有风险、必撤离,不安全、不返回”的工作要求,强降雨过后,对已组织撤离并安置的群众会安排专人进行管控,坚决防止人员私自返回家中,待预警解除后并经专业地勘队伍雨后核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基本可控,确保安全后,再统一组织受威胁群众返回,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主持人:

    还是要提醒很多自驾游朋友,雨一停了就可以到哪去玩了。还是建议大家晚两点,尤其是强降雨之后。

    网友“木子”:什么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如何看懂电视上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普通公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预警信息?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这个是很好的问题。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目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4个等级:

    4级蓝色预警,风险低。通常,不发布相关信息。

    3级黄色预警,注意级,风险较高。当地政府会密切关注降雨预报及降雨实况,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房前屋后斜坡、靠山靠崖、沟口等危险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后,会及时采取预防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人员。

    2级橙色预警,预警级,风险高。加密监测,准备防范。当地政府会在3级响应对策基础上,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等应急防范工作。

    1级红色预警,警报级,风险很高。在2级响应对策基础上,当地政府会全面进入地质灾害防范应急状态,实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巡查、监测、预警,撤离转移所有受地灾威胁群众,做好随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的准备。

    每年汛期,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每天都会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并通过四川卫视、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相关预警信息还会发给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指导做好防范工作。

    主持人:

    一般来说比如说有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的话,住在相关区域的老百姓应该都可以收到一条短信,如果您要前往这些地方的游客,可以事先在相关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情况。

    网友“珍珠”:地质灾害发生前一般都有哪些征兆?发现了怎么办?怎样组织避险撤离?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这个问题非常好,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就像新冠肺炎一样,发烧发热,要测温度。地质灾害也是一样,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我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有:有小崩小塌发生;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出现热气、水气等异常;动植物异常。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河(沟)床中正长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有轻微的振动感;动物有异常。

    主持人:

    如果是跑的话是往下跑还是往上跑?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我们只能往两侧跑,或者往高的地方跑。

    主持人:

    现在很多朋友开车的时候或者走路的时候,遇到滑坡现象的时候,往两侧高处去避险。

    网友“飞上云霄”:想在老家农村盖新房,把房子修在哪里才能避免地质灾害?对于山区已经建成的房屋,该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范?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四川九成以上的土地是山地,有些村民在建房的时候选址不当,切坡建房,向山坡“要地”,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要想在山区建房又要安全,有三点要提醒一下。

    要避免建房引发灾害发生,首先要科学选址,从根源上避免切坡建房风险隐患。农村建房选址要尽量选在开阔地带,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部分山区农房建设确因地形条件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可以向当地村组、乡镇政府报告,请求给予建房选址和相关防灾措施指导,从源头确保建房安全。

    其次,对于已切坡建成的农房,务必要加强房屋及周边巡排查,尽早发现地灾隐患,及时采取修排水沟、挡土墙等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和留意当地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收到预警信息(或接到村组干部通知)后要对自家房屋及周边进行巡查,遇强降雨天气更要加密巡查,强降雨结束后也不能麻痹大意,要适当扩大巡查范围,及时发现隐患险情。平常也要养成留心观察自家房屋及周边边坡等环境变化,发现地质灾害苗头或无法自行判断是否安全时,要第一时间和家人撤离避险。同时向村组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在专业地勘人员实地核查确保安全前不得返家。

    最后,要多参加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培训,增强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识灾避灾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教育引导农户通过观看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片、参加乡镇、村组组织的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讲等活动,学习地质灾害防范知识,逐渐培养起地灾防范的自主意识。

    主持人:

    谢书记刚才提到很好的建议,以前大家建房相对比较自由,现在建房要避免地质灾害,可以向当地政府咨询一下,或者向所在村镇、村委会咨询一下。多咨询就会少一些风险。

    网友“少糖”:现在已经进入8月份了,经常会遇到降雨天气,外出旅行是否安全?能否去山区自驾游或避暑消夏?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位网友的提问贴近生活。每年7-8月是我省主汛期,也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期和重点防范期。出行前一定提前关注气象变化,遇到特殊强降雨天气过程尽量避免出行;外出入山时,务必密切注意当地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这个刚才已经提到过,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四川卫视、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包括自然资源厅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来提前关注气象动态,早点知道,心里有数。

    如果已经在路上,那么在开车途中最好有一人专门瞭望两侧斜坡动态,遇到掉块,第一时间避险,尽量避免在高陡斜坡坡脚、沟口、低洼地带驻留,遇到滑坡、泥石流,尽量往两侧高处安全地带避险转移。

    比如前一轮强降雨时,阿坝州汶川、九寨沟等地很多景区采用关停、劝返游客等方式,避免游客遭遇地质灾害风险。今年,我们要求各地把长期住留的游客与民宿、酒店、农家乐等经营参与者一同纳入当地防灾体系,针对性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避险演练。

    如果前往山区避暑消夏,一定要积极参与当地防灾演练,关注当地地灾预警信息。同时,如果网友正巧遇到地质灾害发生,请务必保持冷静,听从当地政府现场指挥和安置,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周围的道路、山体两侧停靠驻留,加强自身防范,如遇地质灾害避险转移等指令时,要服从指挥,果断转移,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地质灾害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主持人:

    谢谢。最后我想请您给我们广大网友做一个安全提示?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基本的发展环境。对四川来讲,是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前提与保障,当前我们全省上下都在深入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党员干部来讲,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救灾的理念,推动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的落地落实,坚决打赢防汛减灾,安全度汛期和地灾放缓,以我们党员干部的担当换来人民群众的安全、安定和安心。谢谢广大网友在线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在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今天两位专业人士给了我们老百姓安安心心和安安全全生活和工作的信心。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耐心的解答。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兼)应急厅副厅长谢安军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1年08月12日 20时01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多次发生强降雨过程,特别是入秋前后四川盆地一带持续强降雨,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个别地方出现局地特大暴雨,近期还将有降水天气过程,防汛减灾形势复杂严峻,容不得丝毫松懈和麻痹大意。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在今年防汛减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省政府网站推出汛期专题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兼)应急厅副厅长谢安军同志、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教授,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做好防汛减灾和地灾防范应对各项工作”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今天我们的访谈,将联合新华网、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等平台同步直播,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首先,请两位嘉宾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吧。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谢安军。进入主汛期以来,我省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防汛减灾和安全度汛任务极其繁重,今天我们主要想就地灾防范各项工作和网友关心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谢谢!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今天的节目中我将就四川地质环境、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与网友进行交流,谢谢!

    主持人:

    我们想先问一下许教授,我们也知道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汛期地质灾害易发高发,请介绍一下原因?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四川实际上地质条件非常特殊,地跨我国Ⅰ、Ⅱ级地貌台阶,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再到东部沿海地区。四川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高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四川地质地形条件非常特殊和复杂,地质环境比较脆弱,非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四川省西部(检查)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地形急变带,青藏高原水流下来就产生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这几条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像几把刀一样切断地形急变带形成世界著名的横断山区和高山峡谷地貌,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区。东部四川盆地主要分布于一个特殊的地层叫红层,由紫红色砂泥岩互层组成的红层,有些水平度比较平衡,即使比较平缓甚至水平的岩层,但在强降雨条件下却极易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我们说群发性地质灾害一次性产生几上万个地质灾害。在地质构造方面,中国有名的南北向构造带从我省穿越而过,同时我省还存在由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条区域性活动断裂构成的“Y”字形构造带,这也是四川省地震频发的原因。近年来,“5.12”汶川、“4.20”芦山、“8.8”九寨沟及“6.17”长宁等多次强烈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仅“5.12”汶川地震就触发了6万余处),新产生巨量松散固体物质(仅汶川地震就超过100亿立方米),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源。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是我省气候多变,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进入主汛期,一般汛期是5至6月份,主汛期是7-8月,主汛期降雨占到全年的近70%,降雨过程中会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今年我省气候年景总体上较常年偏差,要偏多。入汛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强降雨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盆周山地及攀西地区,尤其是广元、巴中、达州、南充、甘孜、凉山等地,这些地方地质灾害灾情较为严重,由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总灾害的大概90%左右。

    根据气象预测,8月我省降雨比常年偏多,接下来还有两轮强降雨天气。16日至18日,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大雨,局部暴雨;20日至22日,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川西高原北部、攀西地区东北部有大雨。据此分析,8月中下旬,我省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多发态势,防灾形势非常严峻,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强化地质灾害防范。

    主持人:

    我们总结来说,一方面是气候比较特变,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我省的地质条件。我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请介绍一下防范工作的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结合近年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汛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段。汛期是5月至9月,主汛期是7至8月份,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主汛期,据统计,我省每年约80-90%的地质灾害集中在汛期,而主汛期7到8月更是占到了全年的70%。在这个时段,也是全省防灾最紧张、最关键的时期,需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察排查、监测预警工作,强化24小时值班值守、会商调度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等措施。

    二是易发区是防灾的重点区域。全省183个县级行政区中除成都市的五城区及温江区、郫都区外,有176个县(市、区)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2%。龙门山区、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等地震多发频发,历来都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特别是受“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深层次影响,这些区域更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中之重。

    三是人员集中区是防灾的重点目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农家乐、景区和安置点、工棚等人口聚集区,是我们重点防范的地方。靠山靠崖、临沟临坎和削坡建成的农村住房;在建公路、铁路、水利、大型深基坑等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及其附属设施等;这些地方也是人口比较聚集的地区。还有一个我们刚才说有Y字形构造带,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交汇处等也是地震重点防御区内的人员居住区及活动场所。谢谢。

    主持人:

    这几个方面除了造成经济损失之外,很多地质灾害易发区还是人员集中区域,给我们防汛减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刚才我们所说的地质灾害,如果能提前发现隐患,我们肯定能提前做好防范的但关键就是在于这些隐患,一个是发现难,一个是识别难,还有一个是精准监测预警也很难,三个难在一起了,所以现阶段我们需要开展的工作有哪些呢?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刚才我讲的是重点。下面我谈一下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质灾害隐患精准判识难度大。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有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我们国家大概查明了33万余处,四川省大概查明3.7万处,但是近年发生的大量地质灾害事件都不在这个范围以内。说明尽管我国已开展多轮“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但还是有不少隐患并没有在已经发现的阴魂点之内,四川也不例外。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件、地层岩性组合、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部分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认知能力一时还难以被发现。我们原来靠人跑,靠地质调查,现在我们提出技防,用空天地一体化,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发现。分析其原因,一是隐蔽性强。西部山区不少灾害隐患地处高位,人迹罕至,且被植被、冰雪等覆盖,具有高位隐蔽性特征,传统的人工调查、排查手段已无能为力。比如,2017年6月24日,阿坝州茂县新磨村发生一起高位远程崩滑灾害,掩埋坡下一个村庄,造成83人死亡失踪。当时就是因为这个高位坡隐蔽性,这个隐蔽性也是灾害发生之后我们提出的概念。二是突发性强。一些地质灾害尤其是强降雨引发的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成灾时间短、无明显临灾征兆,提前识别和主动防范难度极大。比如,公路上自驾游的时候,公路沿线突然有落实,很容易造成车辆和行人造成安全威胁。前几年在贵州省机场镇的滑坡,这个滑坡是23号滑坡的,22号我们遥感调查都没有任何变形,也就是滑坡的几个小时之内有变形,当时在下雨,不可能到处排查,所以突发性很强,比较麻烦的事情。三是动态性强。不仅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会不断有新的隐患产生,对具体隐患点而言也在发生动态变化。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手段,也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要提前识别和发现所有隐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是预报的精准度还有待提升。目前,我省已排查发现的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目前主要还是靠每点落实1名基层专职监测员,通过日常的人工巡视观测来监测,手段相对比较落后,精度也比较低;加之目前农村监测员普遍年龄偏大,因为四川很多人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观测巡视的可靠度特别是降雨条件下的保证度不高,远不能满足科技防灾、科学减灾的需求。同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超过70%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有关,在我省甚至接近90%。但当前的气象预报时间和空间尺度都较大,预报时空精度和准确度还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气象预报的精准度从客观上限制了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准度。

    三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灾频繁。随着经济建设活动不断拓展,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在高山峡谷区开工建设,极易遭受或诱发地质灾害。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故或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不在少数,增加了地质灾害风险。加上个别施工单位防灾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到位、主动避让不及时,造成在建工程防灾形势严峻。

    四是基层防灾能力薄弱。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求学,留守群众普遍年龄偏大或偏小,在应急状态下的主动转移避险能力堪忧。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县普遍存在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装备和专家,同时有些偏远地区,请不来人才、即使请来了也留不住人才,防灾减灾及应急处置支撑弱,防治能力提升比较难。

    主持人:

    刚才许教授给我们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发现难、监测难、预警难,其实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专业人才也比较多了,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地质灾害发生,并且看上去救援速度相比以前有提高,但是大家还希望它能够更高。您刚才说到这么多难点的原因,我们大概就了解了。但是还是想问一下,既然有这么多难点,我们现阶段能做的工作还有哪些呢?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刚才许较说讲到了,隐蔽性、突发性很强。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发现难、识别难,首先要做的是全面、系统地排查地质灾害。我先通报下几个数字。入汛以来,我省先后经历了8轮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全省有17个市(州)、93个县(市、区)、438个乡镇累计发生地质灾害855处,同比增长40%。其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大部分隐患点是在今年排查巡查过程中新发现的。今年以来,我省已开展了3轮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尽最大努力摸清地灾风险隐患底数,为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第一轮从2月份下旬持续到了4月下旬。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双百千万行动”,组织发动了百余名地灾防治专家、二百余支驻守专业技术队伍,千余名地勘单位驻守专业技术人员、三千余名基层防灾责任人,七万余名服务地灾防治的志愿者、四万余名一线监测人员,共同对176个地灾易发县(市、区)开展“拉网式”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历时两个多月,排查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了防灾预案、防灾责任、防范措施。我们到农村去,每一个隐患点张贴上墙“一表两卡”,做到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和隐患告知率3个100%,并于汛前每年5月1日前将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向社会进行了公示。

    进入汛期后,我们开始了第二轮排查,发动基层干部群众、监测员和驻守技术支撑队伍,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刚性要求,聚焦一些重点区域,比如河谷区、山丘区、施工现场、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暴雨暴晴区、农村切坡建房区,动态开展巡排查地灾隐患点8.5万余点次,及时发现并应对了多起地质灾害。例如,7月15日,乐山市峨边县宜坪乡村干部在巡查时发现一处地质灾害险情,提前组织村民避险撤离,避免了1户11人因灾伤亡;7月16日,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基层干部在进行雨中巡查时,发现居民住房后方斜坡有部分树木倾倒,判断可能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组织4户15人紧急避险,避免了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充分说明只有坚持抓好隐患动态巡查排查,才能从源头上增强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还针对青海果洛、云南漾濞等地震及高考、中考,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强化落实防范措施。

    特别是7月30日以来,我们又抓紧利用晴热无雨的有利时机,发动189支队伍、1425名专业技术人员及6千余名村组干部、4万余名监测人员,开展全省第三轮地灾隐患大排查行动,及时对新增隐患落实防范措施,积极为应对主汛期防灾减灾做好准备。同时,持续派出21支省级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蹲点督导工作专班,督促指导各地聚焦思想认识、排查整治、隐患风险、问题短板、工作落实等方面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回头看”,确保“点对点”将问题整改到位。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导致地质灾害本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随机性,特别是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件、地层岩性组合、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一些隐蔽性、突发性强的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认知能力一时还难以被发现。仍然有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在我们未知的隐患点上。

    针对地质灾害精准监测预警难的问题,我省积极做了一系列探索,2017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启动针对险情大、威胁人数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工作,累计在1.4万余处隐患点上安装了3.4万余台(套)雨量计、泥位计等监测设备,基本实现威胁30人以上隐患点普适型专业监测全覆盖,并上线运行省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3.0版本。我们和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工作,但受当前认知水平、设备稳定性、预警模型可靠性等条件制约,专业监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现在我们也还在探索。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综合防治,强化主动预防避让,在灾害可能发生前“抢跑”,尽最大努力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压紧压实防灾责任。早在4月份,我省就印发《四川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明确防范重点、任务、措施,细化落实属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直接责任和村(组)一线处置工作责任。另外,还建立了地灾防治“三单一书”“两书一函”等责任落实机制,确保防灾责任落实到人到岗。汛期,按照“一周轮查一遍”的要求,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5万点次、各级防灾人员130万人次,确保各级防灾人员在岗在位、履职尽责。

    二是加强会商调度和监测预警。主动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联动会商调度,特别是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动,针对强降雨天气过程,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研判,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着力提升短临预报预警能力,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人。特别是对“暴雨暴晴”涉及地区进行“点对点”动态调度,指导预警区域有针对性落实防范措施。在强化群测群防全覆盖的基础上,累计建设自动化专业监测点1.4万处,通过人防、技防体系的融合衔接,探索提升科技防灾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发布地灾黄色及以上预警2930次、短信255.9万条。

    三是强化预防避让和转移安置。对四川来讲,我们有一条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经验做法,就是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注重早撤快跑。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完善到村、到户、到人避险转移责任体系,细化落实避险结对帮扶措施,特别是我们强调一定要紧盯雨情、水情,强降雨来临前或发现成灾征兆时,坚决果断撤离受威胁人员并妥善安置。同时,加强避险安置点管理,做好物资储备发放,全力保障转移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棉被、有临时住处,加强撤离区域安全评估,特别是两轮强降雨中,我们要求所有的避险安置区域在风险消除前,人员严禁返回居住,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

    四是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今年,自然资源厅编制了防灾宣传“口袋书”,拍摄了《四川省地灾防范宣传教育片》,并利用地质灾害防治集中培训、乡镇赶集日宣传、不动产登记中心办证大厅分发、景区游客中心摆放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投放,切实将地质灾害防范科普宣传覆盖到“最后一米”。同时,通过汛前培训、汛期驻守督导培训等方式,逐点实现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全覆盖,提升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避灾救灾报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今年已累计开展培训演练9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34.3万余人次。

    五是推进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我省坚持把综合治理作为消除隐患的重要途径。2014年以来,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实施了10.7万余户避险搬迁、7300余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排危除险,不仅有效保护了数十万群众安全,而且实现隐患销号达4.4万余处。今年,我省把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作为自主改革创新事项,经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采用“以搬为主、搬治结合”的方式,计划用3年时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万处左右,使受威胁人数减少45万人左右,实现我省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显著降低。此外,我们还全力推进2020年暴雨洪灾灾后重建、民生实事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确保了一大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按时完工并在今年汛期发挥功效。

    主持人:

    我们也了解到四川防汛减灾工作有一个要求就是防为先,人为本,救为底。刚才书记也提到了最重要的是要在防范工作,在预防方面要打好一个基础,刚才您提到一点就是“早撤快跑”,这一定是防范地质灾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刚才也说到了几个小例子,用早撤快跑的案例已经成功撤离一些群众了,还有什么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入汛以来,全省累计转移群众30万余人次,实现成功避险30起,避免1118人因灾伤亡,占全国同期成功避免因灾伤亡人数的30%,无1人因灾伤亡。下面,我选取3起典型案例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凉山州木里县泥石流成功避险。受强降雨影响,7月5日晚上6时,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沟流域多条支沟相继爆发群发性泥石流(含7个泥石流隐患点)灾害。因预警预报及时,处置迅速,在发出预警信息三十分钟内提前组织转移251户1042人,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实现了成功避险。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关注和报道。木里县泥石流成功避险得益于基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高度重视,提前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组织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宣传培训演练,遇到突发预警信号一发布,就及时组织人员转移。

    二、阿坝州黑水县泥石流成功避险。7月14日晚上8时左右,黑水县芦花镇谷汝村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道、桥梁、房屋、车辆不同程度受损。由于提前转移避让93户310人,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了59户165人因灾伤亡。这个案例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一定要畅通省州县乡村组点七级责任体系及联动响应机制,把责任、措施和要求落实到基层最小的单元,抓好预案演练、监测预警、避险转移等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三、巴中市南江县关门镇石庙村1社养牛场后方滑坡成功避险。7月10日晚上9时,巴中市南江县关门镇石庙村1社养牛场后方发生滑坡灾害。由于提前避让,未造成人员伤亡,避免了16户54人因灾伤亡。如果说对这几个案例进行副盘的话,那就是说我们在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基础上,安排专业力量和群测群防力量,严格执行“三查”制度,尤其是对“预案外”的雨量大、人员聚集区、高切坡道路、工地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点位开展巡查,这不仅是对隐患点,另外对隐患点外的其它区域也要开展巡查,做好主动避让工作是避险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

    您最开始分享的数据还是挺震撼人性的,我们到目前为止组织了30万人的紧急撤离,成功让1118人避免了地质灾害伤亡,这个是我们应急厅目前做的一些工作。现在正值“七下八上”防灾关键时期,就像刚才教授也说到了,主汛期是延续到9月份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预测到8月还有2轮降雨天气过程,既然刚才有这么多成功避险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哪些好的做法进行推广?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说实话,我省通过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去年,“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空心村”五位一体避险结对帮扶等一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措施,已被省委、省政府固化提升为防灾工作刚性要求,在基层较好地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发挥了积极的防灾减灾作用。今年,自然资源厅持续积极主动作为,本着“来自于基层、推广于基层”的原则,及时推演检视、复盘分析,不断反思总结,梳理形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已经印发给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同时,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也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地质勘查司在全国范围进行了转发推广。今天,借助此机会,我再把这些做法分享给各位网友。

    一是在防灾责任落实方面,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组点”七级防灾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并及时强化基础换届调整防灾责任人员业务培训,确保责任不悬空、工作不断档。

    二是在隐患识别方面,针对性提出构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双控体系,鼓励群众主动查灾报灾,强化有人居住、活动区域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并把“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作为重点,竭尽所能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降低“预案外”隐患点成灾风险。

    三是在监测预警方面,不断强化群测群防,依靠科技进步,探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趋势短临预报能力,加强“群专结合”“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点到人。

    四是在宣传培训演练方面,开展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七进”活动,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夜间和断路、断电、断网等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五是在主动防灾方面,探索运用汛期季节性转移、短期转移、临时避险、搬迁安置等“短长结合”“标本兼治”举措,提前将“三孤”等特殊人群转移到危险区外安置,切实降低成灾风险。特别是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后,以“宁防九次空、不放一次松”的坚决态度,果断、及时、彻底将受威胁群众一次转移到位。

    六是在避险人员管控方面,提前搞好群众转移动员,落实“空心村”受威胁住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避险转移结对帮扶措施,把谁来转、转移谁、怎么转、转到哪儿逐一落到人、落到位,严格落实“人盯人”管控措施。

    七是在管行业必须管地灾方面,切实将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全部纳入当地监测预警和培训演练体系,提升其防灾避灾能力。强化危机综合管控,结合风险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劝返游客、关闭景区、封闭道路、停工避险等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八是在夯实防灾减灾基础方面,把综合治理作为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治本之策,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领导,通过集中攻坚建设、开通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绿色通道、加强治理工程清淤维护等措施,精心规划、精细管理、精致建设,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基础。

    九是在能力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单位作用,针对性地开展汛期驻守督导,及时将驻守地勘队友投放到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薄弱环节、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依靠专家力量、发挥专家优势,全方位的支持参与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解决基层防治专业技术力量匮乏、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薄弱等问题。

    十是在督导检查方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四不两直”汛期督导、不定期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强化问题整改,补齐短板弱项。

    这十条措施既有好的做法,又有教训启示,既有常态化防范下科学、有效的制胜法宝,又有极端天气条件下管用、好用的应对举措,充分考虑了更复杂的情况、更困难的问题,提示了防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自然资源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要求,以推进十条措施为重要抓手,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加强实战演练,聚焦最担心的问题、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重视的风险隐患,把责任、措施、要求落细落实到乡、村、组防灾第一线,调动防灾责任人、监测员、驻守队伍、志愿者、骨干群众等一切力量,让大家都行动起来,把各自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到位,共同打赢汛期地灾防范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主持人:

    今年我们防汛减灾工作比去年更加严峻,因为我们形势更加复杂,刚才谢书记介绍到我们已经通过成功避嫌案例总结出来十条可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天我们的访谈也受到了非常多网友的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网友们有哪些问题。

    网友“晨曦”:既然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为什么有时降雨停止后,依然会发生地质灾害,该如何防范这类地质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地质灾害诱发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和地震。正如网友所问,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与强降雨关联密切。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往往具有滞后效应。强降雨过后,坡面土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在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土层松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往往降雨停止后2-3天,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对于这种情况,按照“有风险、必撤离,不安全、不返回”的工作要求,强降雨过后,对已组织撤离并安置的群众会安排专人进行管控,坚决防止人员私自返回家中,待预警解除后并经专业地勘队伍雨后核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基本可控,确保安全后,再统一组织受威胁群众返回,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主持人:

    还是要提醒很多自驾游朋友,雨一停了就可以到哪去玩了。还是建议大家晚两点,尤其是强降雨之后。

    网友“木子”:什么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如何看懂电视上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普通公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预警信息?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这个是很好的问题。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目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4个等级:

    4级蓝色预警,风险低。通常,不发布相关信息。

    3级黄色预警,注意级,风险较高。当地政府会密切关注降雨预报及降雨实况,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房前屋后斜坡、靠山靠崖、沟口等危险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后,会及时采取预防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人员。

    2级橙色预警,预警级,风险高。加密监测,准备防范。当地政府会在3级响应对策基础上,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等应急防范工作。

    1级红色预警,警报级,风险很高。在2级响应对策基础上,当地政府会全面进入地质灾害防范应急状态,实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巡查、监测、预警,撤离转移所有受地灾威胁群众,做好随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的准备。

    每年汛期,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每天都会做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果,并通过四川卫视、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相关预警信息还会发给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指导做好防范工作。

    主持人:

    一般来说比如说有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的话,住在相关区域的老百姓应该都可以收到一条短信,如果您要前往这些地方的游客,可以事先在相关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情况。

    网友“珍珠”:地质灾害发生前一般都有哪些征兆?发现了怎么办?怎样组织避险撤离?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许强:

    这个问题非常好,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就像新冠肺炎一样,发烧发热,要测温度。地质灾害也是一样,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我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

    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动植物有异常,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有:有小崩小塌发生;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出现热气、水气等异常;动植物异常。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河(沟)床中正长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有轻微的振动感;动物有异常。

    主持人:

    如果是跑的话是往下跑还是往上跑?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我们只能往两侧跑,或者往高的地方跑。

    主持人:

    现在很多朋友开车的时候或者走路的时候,遇到滑坡现象的时候,往两侧高处去避险。

    网友“飞上云霄”:想在老家农村盖新房,把房子修在哪里才能避免地质灾害?对于山区已经建成的房屋,该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范?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四川九成以上的土地是山地,有些村民在建房的时候选址不当,切坡建房,向山坡“要地”,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要想在山区建房又要安全,有三点要提醒一下。

    要避免建房引发灾害发生,首先要科学选址,从根源上避免切坡建房风险隐患。农村建房选址要尽量选在开阔地带,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部分山区农房建设确因地形条件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可以向当地村组、乡镇政府报告,请求给予建房选址和相关防灾措施指导,从源头确保建房安全。

    其次,对于已切坡建成的农房,务必要加强房屋及周边巡排查,尽早发现地灾隐患,及时采取修排水沟、挡土墙等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和留意当地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收到预警信息(或接到村组干部通知)后要对自家房屋及周边进行巡查,遇强降雨天气更要加密巡查,强降雨结束后也不能麻痹大意,要适当扩大巡查范围,及时发现隐患险情。平常也要养成留心观察自家房屋及周边边坡等环境变化,发现地质灾害苗头或无法自行判断是否安全时,要第一时间和家人撤离避险。同时向村组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在专业地勘人员实地核查确保安全前不得返家。

    最后,要多参加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培训,增强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识灾避灾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教育引导农户通过观看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片、参加乡镇、村组组织的地质灾害防范知识宣讲等活动,学习地质灾害防范知识,逐渐培养起地灾防范的自主意识。

    主持人:

    谢书记刚才提到很好的建议,以前大家建房相对比较自由,现在建房要避免地质灾害,可以向当地政府咨询一下,或者向所在村镇、村委会咨询一下。多咨询就会少一些风险。

    网友“少糖”:现在已经进入8月份了,经常会遇到降雨天气,外出旅行是否安全?能否去山区自驾游或避暑消夏?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这位网友的提问贴近生活。每年7-8月是我省主汛期,也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高发期和重点防范期。出行前一定提前关注气象变化,遇到特殊强降雨天气过程尽量避免出行;外出入山时,务必密切注意当地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这个刚才已经提到过,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四川卫视、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包括自然资源厅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来提前关注气象动态,早点知道,心里有数。

    如果已经在路上,那么在开车途中最好有一人专门瞭望两侧斜坡动态,遇到掉块,第一时间避险,尽量避免在高陡斜坡坡脚、沟口、低洼地带驻留,遇到滑坡、泥石流,尽量往两侧高处安全地带避险转移。

    比如前一轮强降雨时,阿坝州汶川、九寨沟等地很多景区采用关停、劝返游客等方式,避免游客遭遇地质灾害风险。今年,我们要求各地把长期住留的游客与民宿、酒店、农家乐等经营参与者一同纳入当地防灾体系,针对性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避险演练。

    如果前往山区避暑消夏,一定要积极参与当地防灾演练,关注当地地灾预警信息。同时,如果网友正巧遇到地质灾害发生,请务必保持冷静,听从当地政府现场指挥和安置,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周围的道路、山体两侧停靠驻留,加强自身防范,如遇地质灾害避险转移等指令时,要服从指挥,果断转移,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地质灾害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主持人:

    谢谢。最后我想请您给我们广大网友做一个安全提示?

    四川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谢安军:

    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基本的发展环境。对四川来讲,是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前提与保障,当前我们全省上下都在深入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为民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党员干部来讲,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防范救灾的理念,推动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的落地落实,坚决打赢防汛减灾,安全度汛期和地灾放缓,以我们党员干部的担当换来人民群众的安全、安定和安心。谢谢广大网友在线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在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今天两位专业人士给了我们老百姓安安心心和安安全全生活和工作的信心。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耐心的解答。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