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 | English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四川观察:为全面建成科技强省 四川亮出“施工图”部署24项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日,省政府印发《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从加强科技创新阵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运行质效、加快前沿科技攻坚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打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等6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4项重点任务。这是为实现“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目标,分解细化阶段性任务,将“规划图”变为“施工图”。9月25日,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专门邀请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家桦走进直播间,解读文件并与广大网友交流。

“制定《实施方案》是落实科技强省建设战略任务的需要,也有利于我们破解科技创新难点问题,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吴家桦介绍,《实施方案》加强了系统联动,从创新阵地、平台载体、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主体培育、创新生态等6个方面进行体系化部署,优化整合央地、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形成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例如,针对创新主体,重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逐步将企业承担省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同时,支持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科技商学院,支持科研院所完善适应科研规律的经费、编制、人事等管理制度。在优化创新布局方面,《实施方案》在省级层面首次明确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定位和布局,提出支持德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地依托本地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创新高地。为激发活力,《实施方案》明确要探索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今年我们改革的一个重点领域就是科技计划管理,前期我们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化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渠道纳入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工作规程》,明确支持将市(州)、部门和优势创新主体设立的重点科技专项,按程序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他说。

“加快打造川渝创新共同体”被放在24项任务之首,众多网友对此倍加关注。吴家桦表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实施方案》把“打造川渝创新共同体”放在首位,就是要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增强区域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下一步还将筹备召开由中央科技办组织的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编制“十五五”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攻关机制及实施办法;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两地联合开展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等领域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任务,完善成渝科创大走廊“双核研发、沿线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机制化运行“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实施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双千”计划,推动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在省级层面首次明确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定位和布局,有什么样的考虑?如何激发各个市州动力,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就网友提出的问题,吴家桦表示:“当前,我省只有成都、绵阳、德阳3市进入中国城市创新‘百强’榜单,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这次在省级层面首次明确省域副中心科技创新建设定位和布局,是在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综合考量各市(州)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素基础上提出的,核心就是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特色创新高地,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相互配套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全省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具体来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国家的重大责任,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支持成都提升创新枢纽和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加快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增强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提高对全省的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推动成都与其他市(州)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异地开发+本地转化”等协作模式;绵阳是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要发挥绵阳科技城国防科技工业优势,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平台及基础设施,培育发展核医疗、激光技术等新兴产业,持续提升战略保障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要支持德阳市推进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德阳大学科技园等建设,精准招引一批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支持宜宾打造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创新高地,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毗邻地区(泸永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支持南充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达州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培育打造应用场景,引入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落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记者 刘畅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