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 | English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封面新闻:告别“碎片化”治理 四川“放大招”破解土地整治难题

农田零散难耕种、闲置土地“晒太阳”、生态修复各自为政……这些制约乡村发展的土地难题,在四川即将迎来系统性破解。11月5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邓斌在省政府网站的在线访谈中,详细解读了最新出台的《四川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记者了解到,《实施意见》通过六大重点任务,为四川的山水田园描绘出一幅“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图景。

两步走战略

60个项目打头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推进?四川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们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邓斌在访谈中介绍,第一阶段到2027年,是“加快实施、构建体系”阶段,将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不少于6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这60个项目可不是简单地“撒胡椒面”。邓斌表示,四川将以这些项目为“试验田”,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协同路径、强化项目监管、优化资金整合以及搭建数字化管理场景等关键环节进行探索,力求打造出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第二阶段到2030年,进入“形成模式、深化推广”阶段。“届时,我们将形成一套成熟定型、具有四川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模式。”邓斌说,这套“四川模式”将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告别“碎片化”治理

六大任务协同发力

过去,土地整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部门各自为政。如何打破这种碎片化治理?

《实施意见》开出的“药方”是:系统集成、综合施策。“我们学习借鉴了浙江、湖北、广东等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邓斌介绍,这六大任务环环相扣、协同发力。

在农用地整治方面,四川将通过耕林园空间置换、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让零散的“巴掌田”变成集中连片的“大块田”,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针对农村大量闲置土地“晒太阳”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减挂钩等方式,推动“向存量要增量”,全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我们还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邓斌强调,生态修复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矿山生态修复的系统联动。

不只整地

文化传承融入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乡村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实施意见》专门提出要“挖掘保护特色资源,传承历史文化”。邓斌解释,这意味着在整治过程中,要对乡村文化遗产、特色人文资源、自然风光等实施保护,“让农耕特质、民族特蕴、地域特色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不仅如此,四川还将因地制宜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将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纳入其中,真正实现从“整地”到“整村”的跨越。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是简单的土地平整,而是要通过系统性重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邓斌表示,最终目标是支撑乡村宜居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罗田怡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