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糍”: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为各地的发展带来什么成效?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邓斌:
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推动乡村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用地布局从“零散细碎”向“集中连片”转变。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耕地、林地、园地空间置换,耕地提质改造等,平整合并耕地、调整置换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灌排渠和生产路等农用设施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薄田”变“良田”,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推动耕地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如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通过整治工作,完工后预计耕地图斑数减少40.8%,大于100亩的田块增加21个,能有效推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
二是土地利用从“低效闲置”向“节约集约”转变。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复垦等方式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等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利用,降低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提高村庄用地平均容积率,产生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村民安置、产业发展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盘活存量资源、唤醒沉睡土地。如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完工后预计复垦其他建设用地273.6亩,产生2049.8亩建设用地节余指标用于乡村建设。
三是生态环境从“总体不优”向“美丽宜居”转变。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区通过统筹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更美。如,成都市环城生态区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已完成生态修复1.21万亩,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从整治修复前的130.87亿元增至164.19亿元,区域生态价值得以显化。
四是资金来源从“输血为主”向“输造并举”转变。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地区通过将相关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等统筹整合,集中财力合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时,整治工程还能有效撬动社会资金、引来金融活水。如,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已整合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危旧房改造等涉农资金1亿元,集中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安宁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吸引企业计划投资5亿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