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雪”:部分地名命名感觉很随意,数字、企业名字等都再使用,失去了特色和文化意义,如何进行规范?
区划地名处副处长范炳涛:
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问。您提到的部分地名命名随意、使用数字或企业名称等现象,确实是过去一些地方在地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导致了地名文化内涵的流失和地方特色的减弱。
针对这一问题,《办法》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制度性解决方案,就是要求各地科学编制地名方案,从源头上对地名命名进行规范和引导。年初,我们也专门印发了《四川省地名方案编制规范》,它系统规划了地名的空间布局、文化保护、采词命名等各个环节,其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地名文化良性发展,营造与新时代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地名环境。
具体而言,地名方案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命名随意的问题:
第一,建立规范的地名采词库,让命名“有源可循”。
方案要求各地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典故、老地名、风物民俗和特色产业等资源,构建体现当地文化基因的“地名采词库”。这意味着命名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从一套经过考证、富有文化底蕴的备选词库中择优选取,从根本上杜绝“拍脑袋”起名。
第二,明确禁止性规定,为命名行为“划出红线”。
《条例》及地名方案编制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不以人名命名,不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同时也对使用“中国”、“中华”、“国际”、“世界”等刻意夸大的词语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些硬性规定直接回应了您提到的使用企业名称等问题。
第三,强调文化传承与雅俗共赏,让地名“名实相符”。
方案编制遵循“尊重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等原则,要求地名专名优先使用当地地名、历史地名及其派生名,或能体现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特征的词语。这确保了新地名能够承载乡愁记忆、延续地方文脉,而非空洞、怪异的符号。
总之, 通过编制和实施科学的地名方案,我们正致力于将地名管理从被动的、事后的规范,转变为主动的、前瞻性的规划。这不仅能有效治理命名随意的问题,更能让每一个新诞生的地名都成为彰显我们四川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符号。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