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西瓜不懂柠檬的酸:聚焦工业、燃煤、移动源、扬尘、面源等污染源,如何结合科技手段,更加精准高效的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
省环境规划院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聪:
为精准、高效的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我们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在强化应急措施的同时,更注重日常监管与科技赋能,系统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科技基础。近年来,通过系统实施软硬件能力建设,我省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各类空气监测站点3600余个、组分站22个、城市大气环境超级站4个、移动式方舱超级站2个、雷达走航车30台,配备无人机、便携式监测仪等先进装备。通过融合公安、经信、住建、电力等多源数据,建成污染源监控、大气溯源防控、综合调控、高空瞭望等一系列支撑平台,实现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等面源的精准管控。
二是强化闭环管理。我们统筹厅属科研单位和驻市(州)监测站力量,组建四个大气区域帮扶组,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开展"融入式"科技帮扶,持续跟踪查找问题,精准分析原因,针对性制定治理措施,指导各地"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开展精准治理。根据研判识别的高值区域、异常问题线索,以及帮扶中发现的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问题,定期推送至省直相关主管部门和市(州)政府,形成“线索移交—行业督导—限时整改—督导回头看”的完整闭环管理体系。
三是坚持平战结合。日常,我们坚持以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整为根本,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在线监测监控、卫星遥感等方式加强工业源监管,利用OBD远程监控、尾气遥感抓拍等手段精准管控移动源,开展道路积尘负荷走航,实现对扬尘等面源污染的常态化监管。预报有污染过程时,建立重污染过程提前3天预警提示、提前2天应急响应、每日会商研判调度的“321”应对机制,一旦预判重污染天气过程,迅速响应,全力应对,实施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以最小社会成本实现最优减排效果,从而精准高效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