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菠萝蜜:如何将地名信息服务融入文旅产业,将本地特色更好展现?
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机关党委书记张晓玲: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的载体,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可以说,地名本身就是一张无形的“文化名片”和“旅游指南”。它们将抽象的地理坐标,赋予了生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故事。具体来说:
地名,为风景注入灵魂。当游客知道去的地方叫“峨眉山”,不仅能想象其山势逶迤如眉,更会联想到佛教圣地的庄严与传说;听到“九寨沟”的名字,便对那片如画的山水秘境心生向往。地名,是风景背后的文化说明书。
地名,是探寻历史的“活地图”。“锦里”、“宽窄巷子”这样的地名,直接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印记与市井风情,引导游客走进一段鲜活的历史,实现从“看风景”到“品文化”的深度体验转变。
地名服务,是提升旅游体验的关键一环。规范、清晰、富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标识系统,是游客顺利出行的基础保障。而深度挖掘、宣传地名背后的故事,更能开发出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让游客带走一段有根有据的“四川记忆”。
2025年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提出“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法》第二十四条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合理利用地名文化资源,创新地名文化业态,丰富地名文化应用场景,支持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我们联合省委宣传部等5部门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进公园、进军营”活动。其中进景区以“诗和远方相同行”为主题,目的就是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景区规划和讲解,进一步提升景区文化品质和影响力。同时,我们加强地名文化的宣传阐释,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形成“电视有节目、广播有声音、地铁有视频、报刊有文章、网络有推送、线下有活动”的全方位宣传阐释矩阵,通过擦亮地名这个“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地方知名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四川地名”“地名里的成都”“跟着地名看绵阳”“红色地名·跟着长征游阿坝”等节目和推文也为做靓特色文旅名片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做好地名管理工作,挖掘好、保护好、运用好地名文化,就是直接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