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刘向鸿介绍两项资金40年来为全省民族地区发展所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 2019年09月29日 22时44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刘主任,您刚才提到两项资金是1980年就有了,请您介绍下40年来为全省民族地区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我们算过一个帐,40年来,两资在四川民族地区已累计投入近100个亿,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民生改善和脱贫致富奔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40年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6个亿突破到2000亿,年均增长达14%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5元到突破30000元,增长近100倍。过去的40年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大家可能觉得相对于这40年的高速发展,100个亿也就是每年2.5个亿,未必能有多大的作用。这里有个概念,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两资要占到三州可用财力的70%以上;其次是两资还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投向精准,主要针对我省的民族聚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二是收效直接,可以直接投到村组和人头,所以能直接迅速见效,边际效应大;三是拉动效应强。由于民宗部门对民族地区非常熟悉,非常了解民族地区甚至具体村组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资源禀赋、能做什么文章,加之一些特殊情况能够妥善处理,所以看得准优质的潜力项目,不但敢于投入,而且敢于持续投入,关键是往往能拉动其他方面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跟进。我们大概做了一个估算,这种拉动效应如果一定要算经济账,至少不低于10倍以上,这个作用就非常可观了!区域经济学非常强调产业集群、产业链,其实两资就是自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网络语言叫做自成体系。比如,现在非常出名的攀枝花芒果产业,就是网友们讲的“攀芒”。其实以前攀枝花并没有这个产业,最早就是省民委去攀枝花市仁和区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芒果,于是在1992年投了16万让老百姓挖了几百个坑,第二年又投了32万,引入了优质芒果树苗,之后一年一年见到了经济效益,其他方面的资金、项目和政策先后跟进,才有了今天非常著名的“攀芒”。我们两项资金在这27年间一直持续支持,我的印象中,即便是最近两年,两资对攀枝花芒果产业的扶持也将近500万。现在攀枝花芒果从当年的一颗树没有,到现在总共52万亩,做的最差的,每亩一年净收益不低于5000,做的好可以到20000以上。这种地方一般就很难出现连片贫困,也很难返贫返穷,我们算个帐,一家4口至少6亩地,再怎么折腾一年也有三万以上的收入。这种例子还很多,比如西昌的卷烟,阿坝汶川理县茂县的车厘子,凉山的核桃、藤椒等等,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关键是老百姓能够明显的增收,直接受益,其实都是从两资投入开始的。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这种例子太多,不胜枚举,我简单给大家报几个大的数据:“六五”时期投了近2个亿,主要针对工交商贸困难,扶持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农牧民增收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民族地区物资短缺、供给不足等问题。“七五”时期投了7个亿,主要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其中,新修改造道路2770公里,使三州各县城和绝大部分区乡都通了公路;支持民族地区各级医院建设,缓解了农牧民看病就医难问题;帮助民族地区所有的乡、区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真正让当地群众进入了技术上的现代社会;“七五”期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贫困学生生活补贴和校舍危房改造,后来影响巨大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从这里来的。“八五”时期,投了近14个亿,重点是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主要是自身造血功能问题。比如在水电开发上:甘孜州的冷竹关电站、阿坝州福堂电站等一大批电站;在矿产资源开发上:九龙里伍铜矿、阿坝铝厂等;在农业资源开发上有西昌卷烟厂、普格豪杰鸡精、红原奶粉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都成为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九五”时期,投了14个亿,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打通了三州地区干道公路和等级旅游公路,建成了凉山州金沙江沿江公路、九寨沟旅游环线、海螺沟旅游公路等重要道路,对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了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和“基层政法解困工程”,这两个工程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之后开始在全国部署基层政权建设。“十五”以来,一共投入超过61个亿,重点是脱贫攻坚改善民生,解决农牧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基本思路是“拾遗补缺”,解决其它资金项目无法覆盖,但事关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民生难题。这期间累计建设500多个产业项目,实现12万户近50万人人均增收400元以上,比如刚才提到的阿坝州车厘子,以及甘孜州藏中药材、凉山州蚕桑等一大批国内外有名的农牧业产品;解决了近70万少数民族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改善了12万户近50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所以我们说,这40年来,通过两资近100个亿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致富奔康、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可能大家还非常关心另一件事情,你这个钱用得怎么样?效率如何?会不会豆腐搞成了肉价?我讲一个概念,在近些年的全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两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直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刘向鸿介绍两项资金40年来为全省民族地区发展所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 2019年09月29日 22时44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刘主任,您刚才提到两项资金是1980年就有了,请您介绍下40年来为全省民族地区发展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我们算过一个帐,40年来,两资在四川民族地区已累计投入近100个亿,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民生改善和脱贫致富奔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40年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6个亿突破到2000亿,年均增长达14%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35元到突破30000元,增长近100倍。过去的40年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大家可能觉得相对于这40年的高速发展,100个亿也就是每年2.5个亿,未必能有多大的作用。这里有个概念,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两资要占到三州可用财力的70%以上;其次是两资还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投向精准,主要针对我省的民族聚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二是收效直接,可以直接投到村组和人头,所以能直接迅速见效,边际效应大;三是拉动效应强。由于民宗部门对民族地区非常熟悉,非常了解民族地区甚至具体村组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资源禀赋、能做什么文章,加之一些特殊情况能够妥善处理,所以看得准优质的潜力项目,不但敢于投入,而且敢于持续投入,关键是往往能拉动其他方面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跟进。我们大概做了一个估算,这种拉动效应如果一定要算经济账,至少不低于10倍以上,这个作用就非常可观了!区域经济学非常强调产业集群、产业链,其实两资就是自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网络语言叫做自成体系。比如,现在非常出名的攀枝花芒果产业,就是网友们讲的“攀芒”。其实以前攀枝花并没有这个产业,最早就是省民委去攀枝花市仁和区调研,发现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芒果,于是在1992年投了16万让老百姓挖了几百个坑,第二年又投了32万,引入了优质芒果树苗,之后一年一年见到了经济效益,其他方面的资金、项目和政策先后跟进,才有了今天非常著名的“攀芒”。我们两项资金在这27年间一直持续支持,我的印象中,即便是最近两年,两资对攀枝花芒果产业的扶持也将近500万。现在攀枝花芒果从当年的一颗树没有,到现在总共52万亩,做的最差的,每亩一年净收益不低于5000,做的好可以到20000以上。这种地方一般就很难出现连片贫困,也很难返贫返穷,我们算个帐,一家4口至少6亩地,再怎么折腾一年也有三万以上的收入。这种例子还很多,比如西昌的卷烟,阿坝汶川理县茂县的车厘子,凉山的核桃、藤椒等等,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关键是老百姓能够明显的增收,直接受益,其实都是从两资投入开始的。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这种例子太多,不胜枚举,我简单给大家报几个大的数据:“六五”时期投了近2个亿,主要针对工交商贸困难,扶持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农牧民增收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民族地区物资短缺、供给不足等问题。“七五”时期投了7个亿,主要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其中,新修改造道路2770公里,使三州各县城和绝大部分区乡都通了公路;支持民族地区各级医院建设,缓解了农牧民看病就医难问题;帮助民族地区所有的乡、区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真正让当地群众进入了技术上的现代社会;“七五”期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贫困学生生活补贴和校舍危房改造,后来影响巨大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从这里来的。“八五”时期,投了近14个亿,重点是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主要是自身造血功能问题。比如在水电开发上:甘孜州的冷竹关电站、阿坝州福堂电站等一大批电站;在矿产资源开发上:九龙里伍铜矿、阿坝铝厂等;在农业资源开发上有西昌卷烟厂、普格豪杰鸡精、红原奶粉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都成为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九五”时期,投了14个亿,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打通了三州地区干道公路和等级旅游公路,建成了凉山州金沙江沿江公路、九寨沟旅游环线、海螺沟旅游公路等重要道路,对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了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和“基层政法解困工程”,这两个工程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之后开始在全国部署基层政权建设。“十五”以来,一共投入超过61个亿,重点是脱贫攻坚改善民生,解决农牧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基本思路是“拾遗补缺”,解决其它资金项目无法覆盖,但事关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民生难题。这期间累计建设500多个产业项目,实现12万户近50万人人均增收400元以上,比如刚才提到的阿坝州车厘子,以及甘孜州藏中药材、凉山州蚕桑等一大批国内外有名的农牧业产品;解决了近70万少数民族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改善了12万户近50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刘向鸿]:所以我们说,这40年来,通过两资近100个亿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致富奔康、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可能大家还非常关心另一件事情,你这个钱用得怎么样?效率如何?会不会豆腐搞成了肉价?我讲一个概念,在近些年的全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两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直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