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首页>政务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习
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2019-01-30

种质资源是核心战略资源,是农林业科技原始创新、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推广品种、引入品种、野生种、近缘种及人工创造的生物类型、单个基因、甚至DNA片段等。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选育突破新品种、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都有重大意义。当前农业品种育种技术已经进入分子育种时代,新一轮的育种研究竞争已经开启,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作物基因资源的发掘,争夺作物基因资源的知识产权,并利用其占有的种质资源优势和生物技术领域最新成果,选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先后进入中国,垄断作物种业,对我国的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中国种业没有任何“避风港”,不能勇敢地参与竞争,必然会错失机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彻底淘汰。

一、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及国内外法规

(一)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作物种质资源: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多样性丰富。每隔20-30年种质资源可能出现新类型。1956-1957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全国种质资源大规模征集,共获得43种作物近21万份种质资源;1978-1983年,开展第二次全国补充征集与考察,共收集60多种作物11万份种质资源。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国之重器。我国已建成种质资源长期库1座、复份库1座、中期库10座、种质圃43个、原生境保护点199个,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长期保存物种2114个、种质资源50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备受瞩目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建设项目拟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设计容量达150万份的世界最大规模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库,实现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全覆盖集中长期保存。

畜禽资源:我国也是世界上畜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发现地方品种556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截至目前,纳入国家和省级保护名录的畜禽品种达419个,占地方品种总数的76%。建立的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总数已达195个,其中保种场165个、保护区24个、基因库6个。累计保护地方品种249个,包括抢救性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39个。

(二)国际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6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为了实现公平惠益分享的目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2010年)通过了《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详细规定,旨在促进遗传资源的获取,并确保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实施,国家间种质资源获取与交换日益频繁,已形成规范的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国家相关法规

2003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公布施行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国家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引进、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006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4号)。2013年农业农村部根据《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决定成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设立管理责任人。2015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对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出明确计划。2016年,新《种子法》颁布,明确维护国家种质资源主权,防止我国优异种质资源的流失。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存、育种创新、品种测试与检测、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种业体系;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圃)。

(四)我省相关法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012年,为切实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结合四川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管理办法》。2014年4月,结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和我省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将成华猪等38个畜禽品种确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纳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根据保护名录建立了43个保种场、保护区,各保种场(保护区)分别制定了相应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实施方案。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林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18〕64号),将依托省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农作物、林木、蚕桑,畜禽、水产基因保存库,建立活体保种场(区)与资源圃,加强农作物种子、种苗、动物精液、胚胎等的保存;依托省、市(州)农业科研院(所)现有基地,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圃;依托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省级保种场(区),加大对畜禽渔蚕蜂的种质保护力度,力争建成保种场(区);建设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场、区),有效保护珍稀、优质林木种质资源。

二、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农业历史悠久,是农业大省。我省育种基础雄厚,种业优势明显,已是我国育种、制种大省和“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之一。

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全省重点保护的农作物地方品种共287个,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有97个。截至目前,我省保存作物种质资源达54000份,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和棉花六大作物种质资源达35000余份;辣椒、茄子、食用菜豆、莴笋、韭菜等蔬菜种质资源5000余份;食用菌野生种和栽培种3000多个;老芒麦、仲彬草、高羊茅等牧草种质资源材料4000余份;中药材地方品种资源、育种材料1500多份;果树、核桃树等2600余份;我省最大、最齐全的什邡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中华猕猴桃等猕猴桃种质资源499份;梅花、蜡梅、国兰、天彭牡丹等特色名贵花卉品种资源403份;省内外桑树种质资源(野生桑类型、实生桑类型、栽培品种)705份;各茶树种质资源2000多份。

畜禽种质资源特色突出。截至目前,国家认定的四川畜禽品种有63个,其中,地方品种53个,占全国的9.53%。全省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名录的地方畜禽资源有38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1个。全省建有保种场(区)44个,其中,猪7个、牛6个、羊10个、禽15个、兔1个、蜂5个;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有13个,其中,国家级保种场(区)10个(保种场9个,保护区1个),分别是猪2个、牛1个、羊1个、禽4个、兔1个、蜂1个。

(二)四川利用种质资源成效

四川省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是野生种、地方种提纯或驯化利用。一大批野生农作物和鱼类品种资源经人工提纯选育或驯化,直接产业化,既保护了野生资源又为农业生产服务。其中,红心猕猴桃是通过对野生猕猴桃实生单株选育而成的一种稀有优良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现已成为我省猕猴桃的拳头产品;牧草中的宝兴鸭茅、垂穗披碱草、雅安扁穗牛鞭草是从地方品种驯化选育而成,现已成为四川省牧草生产及草原生态恢复建设的主要草种之一;南方大口鲇和雅鱼,是通过对野生种提纯、驯化、人工繁殖选育而成,现已成为四川甚至全国渔业生产骨干品种;成都的二荆条辣椒,主要用于豆瓣的加工制作,支撑了郫县豆瓣产业。

二是直接引种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从国内外桃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中油4号”“中油5号”“玫瑰红”等油桃新品种,现已成为我省主推油桃品种;引进的“红灯”“巨红”“早大果”“友谊”“拉宾斯”等欧洲甜樱桃新品种已成为我省汶川、汉源的主栽品种;从以色列引进的“爱文”“海顿”“凯特”等芒果品种现已成为我省攀西地区的主要品种;从日本直接引进筛选的“不知火”桔橙品种,已在金堂等地大面积推广,为果农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基因发掘、转育与利用。周开达院士利用非洲冈比亚卡水稻资源,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法培育出冈型、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稻,利用粳稻胞质成功培育出水稻K型不育系。省农科院利用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抗纹枯病玉米基因资源,成功培育出高赖氨酸玉米新品种荃玉9号,正在西南玉米区推广应用;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川麦42,及30多个衍生优质、高产品种,为四川和西南麦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是地方猪种发掘与利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藏猪、梅山猪等地方猪种为核心,经过14年的攻关,采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聚合藏猪和引进猪等国内外优秀猪种资源的优势特色性状基因,经系统选育和严密的配合力研究,成功培育具有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风味“川藏黑猪”配套系,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新品种(配套系)证书。目前川藏黑猪已推广辐射到全国40个县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海南、河南、西藏等省(自治区),改变了外种商品猪“一支独大”的格局,推动四川生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川猪振兴。

(三)面临的问题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气候变化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等原因,许多代代相传的珍稀资源和古老地方品种正在迅速消失,一些古老地方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名录中很多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如,四川做回锅肉最适合的猪种成华猪曾经濒临灭绝,据统计2013年仅剩下100头左右,被戏称为“熊猫猪”。对此我省高度重视,及时建立了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丫杈猪、青峪猪和乌金猪保种场和藏猪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了特色地方猪种。

一是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还未建立。我省农业单位的作物种质资源均临时保管在临时自建、简陋的设施内,温、湿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达到中期保存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目的,极易引起种子活力的丧失和遗传结构的改变,甚至造成基因资源丢失。有的地方畜禽品种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很大的丧失风险。

二是我省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场少。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场少且设备设施落后,经费严重不足,与我省作为养猪和畜禽生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配,大大限制了我省种业创新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种质资源保护资金投入少、体系不完善。目前,省财政仅对作物种质研究和部分种畜场有专项资金投入,保护资金严重不足。种质资源保护主体分散,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不完善。

三、加强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一)加快建设四川省农业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虽然国家已建设2座国家种质库,但其作为长期库,只承担保证遗传资源不丧失,不承担向生产单位和基层单位供种的任务。而各省应建设自己的中、短期种质库,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科研和育种等。因此,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一个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即农作物、林木、蚕桑资源保存库(圃)和畜禽、水产活体保种场(区),并将资源库(圃、场)年度正常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濒危资源抢救性收集与保护工作

2018年农业农村部已启动我省都江堰等7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工作,抢救性收集资源766份,获得一批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特异性、独占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如米易县梯田红米、峨边全红中华猕猴桃、米易县“中国第一奶桑王”、紫山药等。而涉及畜禽水产、林木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尚急待开展。建议尽快开展全省畜禽水产等特色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工作。

(三)启动省级科技攻关专项,充分挖掘优异基因与地方特色资源

建议对新抢救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全基因组水平基因型鉴定及关联分析,以发掘新基因、创制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对新收集的独占性地方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特色产品,助力全省经济发展。

(四)加大新《种子法》和《畜牧法》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

新《种子法》明确提出了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力度,强调占用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的,需经原设立机关同意。《畜牧法》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这些法律的落地落实会大大促进我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事业发展。

附件:

经典案例

1.矮化育种引发的“绿色革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作物育种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一件对人类生存影响深远的大事情,那就是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1953年,CIMMYT的诺曼·布劳格博士来自日本的小麦品种“Norin10”含有2个非常重要的矮化基因Rht1和Rht2,它们的引入能降低小麦株高,培育出了矮杆、半矮杆小麦,达到既耐肥又抗倒伏的目的,产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一工作引发了绿色革命的掀起,随后,国际水稻研究所也进行了矮杆水稻的培育和种植。这些矮杆作物被逐渐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后,几十年内,世界粮食产量因此翻番,从根本上扭转了上世纪后半时期全球饥荒的局面,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诺曼·布劳格也被称为“绿色革命之父”,他因此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野败”型不育发现与杂交水稻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稻中的野败不育基因,培育出了稳定性强、产量高的杂交水稻,并成功的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从而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败原始不育株。由此,袁隆平实现了他“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进一步育成了败育彻底的实用型“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杂交水稻。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至今,“野败”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3.北京小黑豆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面积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来自中国的野生大豆资源“北京小黑豆”成为“救星”,遗传育种学家从中发现抗孢囊线虫病的基因,将其转育到当地栽培种中,育成了抗病新品种,并带动美国长期成为世界主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

4.孟山都中国野生大豆基因标记专利

2000年,美国种子公司孟山都对中国的一种野生大豆品种的检测和分析,他们在这个品种中发现控制大豆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标记”,以此为亲本,培育出含有该“标记”的大豆品种。随后,孟山都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共64项权利要求的专利申请书,其权利要求主要有:与控制大豆高产性状的基因有密切关系的“核酸分子标记”;所有含有这些“核酸分子标记”的大豆(包括栽培和野生大豆)及其后代;生产具有高产性状的栽培大豆的育种方法,凡被植入这些“核酸分子标记”的转基因植物,如苜蓿、大麦、燕麦、卷心菜、棉、大蒜、油菜、洋葱、亚麻、豌豆、花生、胡椒、马钤薯、米、黑麦、大豆、高粱、草莓、甘庶、甜菜、蕃茄、小麦、向日葵等。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