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级难题 两河口水电站建设用了哪些“黑科技”?

  • 2022年03月22日 07时3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钉入大量锚索的边坡。 记者 韦维 摄

    3月18日,我国第一高土石坝水电站、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两河口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仅为低海拔平原的69%,冬季极端最低温度接近零下16摄氏度,再加上超大方量、超高强度的大坝填筑,曾给两河口大坝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为破解诸多水电建设的世界级难题,建设者们用了哪些“黑科技”?

    一组数据看两河口水电站

    两河口水电站共有9项指标位于世界第一,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两河口水电站的建设规模到底有多大。

    1.总填筑量4300万立方米

    作为世界级土石坝,两河口大坝总填筑量达到4300万立方米

    这么大的填筑量,如果分解成1立方米的正方体,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多

    2.左岸边坡最高684米

    位于大坝左岸的高边坡,最高达到684米,比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还高约50米

    为了牢牢稳固住边坡,施工时一共用了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的重量就约1吨

    3.厂房面积8004平方米

    在大坝右岸的山体里,有着总长度276米、宽29米的厂房,面积达8004平方米

    这个厂房有多宽阔?可以并排停放8列8辆编组的动车

    4.总库容108亿立方米

    两河口还有一个四川省内最大的“超级水库”,总库容达到108亿立方米,相当于770个西湖加起来的水量

    因为这个“超级水库”,两河口水电站可为雅砻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和长江干流电站产生巨大补偿效益,增加平枯期年发电量约342亿千瓦时,超过去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的1/10

    5.每年减碳2130万吨

    两河口的年发电量,加上补偿效益增加的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1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30万吨,相当于少建4座年产400万吨的大型煤矿

    黑科技1

    开发了智能大坝实时监控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够实时计算分析碾压机行走轨迹、车速、碾压遍数、压实厚度等,并实时自动报警

    智能无人碾压机群和原生集成式无人碾压系统,进一步提升大坝施工智能化水平

    给碾压机“装大脑”,智能碾压保质量

    大坝中心区相当于“心脏”,为了防渗透,就要在“心脏”位置砌上保护墙——“心墙”。

    要让“心墙”抵挡住260多米高、108亿立方米库容的水压力,碾压紧实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雅砻江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局长王金国说,“心墙”需要经过1176层的填筑,每层需经过10遍碾压,马虎不得。

    上万遍的重复碾压,枯燥乏味,工人总有大意迷糊的时候,怎么杜绝错碾、漏碾,保障大坝安全?在两河口水电站智能大坝系统前方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24号凸块碾:速度,2.63千米/时;错距,40厘米;遍数,3……”屏幕上呈现的是立体图形,4台碾压车正在屏幕上行驶,每台车的轨迹由不同颜色替代。

    “传统土石坝的心墙碾压,通过人工翻牌子计数控制遍数,碾压轨迹只能通过监理工程师的肉眼判断,速度控制则凭感觉,施工质量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天津大学智能大坝项目部研发人员介绍,雅砻江公司和天津大学联合开发了智能大坝实时监控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够实时计算分析碾压机行走轨迹、车速、碾压遍数、压实厚度等,并实时自动报警,杜绝了隐患。

    不仅如此,针对碾压工招工难、低频振动带来的职业健康困扰,以及高寒高海拔带来的施工降效等问题,研发和应用了智能无人碾压机群和原生集成式无人碾压系统,进一步提升大坝施工智能化水平。

    黑科技2

    研发“保温被”快速收放机,引入气象雷达,采用填筑面龟背状施工、小仓面快速轮换施工等方式

    给“心墙”“盖被子”,冬季保温防冻融

    在高海拔地区,黏土对于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极为敏感,全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200天左右。为了工程又好又快地建成,建设者们总在不断摸索创新:寒冬时节,“心墙”土料会发生冻结和融化,这是高土石坝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说,“两河口遇到的是浅表层日循环冻土,夜晚冻结、白天融化,而且压实土体冻融后会形成渗漏通道,是工程建设绝对不容许出现的。”为了防止“心墙”受冻,每天夜晚建设者们都会给“心墙”盖上重达几十吨的“保温被”,白天升温后揭开继续施工。通过研发的“保温被”快速收放机,覆盖差不多三个足球场大小的“心墙”仅需3小时。

    雷雨季节,碾压机的钢轮由于挂泥无法将土料压实,“有时填筑方量还比不上被刮掉的方量,‘心墙’越填越低。”翻过来倒过去地想办法,后来建设者们引入气象雷达,采用填筑面龟背状施工、小仓面快速轮换施工等方式,极大提高了雨季施工效率……

    黑科技3

    为了保证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筑成型,项目运用了智能养护的办法,在混凝土墙上铺设埋有传感器的管道,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对喷淋时间和温度再进行智能调整

    给混凝土“敷面膜”,智能养护防干裂

    为了在主汛期分担长江防洪压力,两河口水库预留了20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从“心墙”施工现场来到宽16米、高22米的泄洪洞,顿觉清凉。

    只见洞两边的灰色混凝土上,贴满了白色养护布,墙顶部铺设的管道正在进行喷淋,洞室仿佛敷上了面膜。将养护布揭开,混凝土墙面光滑如镜,能够清晰地看到人影。

    为何混凝土需要这么光滑湿润的“肌肤”?

    两河口高边坡和泄洪洞室项目负责人王泽光揭开了谜底:原来,洞室要应对每秒4076立方米的最大泄量,相当于160辆满载25吨货物的卡车群快速冲撞的冲刷力,这对混凝土的耐冲磨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相应的养护要求也会很高。“养护期内混凝土温度和湿度得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喷淋的水温与混凝土温度的差值不能大于20摄氏度,否则会有开裂风险。”王泽光说。

    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在空气湿度小、风速大、日温差最高能达到30多摄氏度的两河口,并不容易。为了保证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筑成型,两河口项目运用了智能养护的办法,在混凝土墙上铺设埋有传感器的管道,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对喷淋时间和温度再进行智能调整。“相比传统的人工喷淋,智能养护不仅节省人工、喷淋更加均匀、无死角,用水量还节省了将近一半。”王泽光算了算账。

    黑科技4

    采取“纳鞋底”的方式加固山体,总共向山体钉入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约70米长、1吨重

    部分锚索安装了感应器,未来能够实时监测相应边坡范围的张拉力,从而进行智能监测

    给高边坡“纳鞋底”,智能感应张拉力

    山高谷深的复杂地形,决定了两河口水电站的高边坡规模巨大,其中最高边坡684米,比上海中心大厦还高约50米,位居世界水电第二。如何应对强大的水压,防止山体变形呢?

    建设者们采取“纳鞋底”的方式加固山体。山体上红黄蓝白四色、密密麻麻的小点,便是“纳鞋底”的“针线”——锚索。据了解,项目总共向山体钉入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约70米长、1吨重,相当于把整个“鸟巢”的主结构用钢量搬运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

    “一束锚索得三四十人一齐用力,经常要扛着往五六十米垂直高度的作业面送。”锚索工人曹庭发说,由于缺氧,经常走十来米就得歇一会儿,有的工友还会流鼻血,完工时肩膀也磨破了。

    看似“笨重”的锚索,其实也暗藏玄机:部分锚索安装了感应器,未来能够实时监测相应边坡范围的张拉力,从而进行智能监测。 (记者 李欣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攻克世界级难题 两河口水电站建设用了哪些“黑科技”?

  • 2022年03月22日 07时3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钉入大量锚索的边坡。 记者 韦维 摄

    3月18日,我国第一高土石坝水电站、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两河口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仅为低海拔平原的69%,冬季极端最低温度接近零下16摄氏度,再加上超大方量、超高强度的大坝填筑,曾给两河口大坝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为破解诸多水电建设的世界级难题,建设者们用了哪些“黑科技”?

    一组数据看两河口水电站

    两河口水电站共有9项指标位于世界第一,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两河口水电站的建设规模到底有多大。

    1.总填筑量4300万立方米

    作为世界级土石坝,两河口大坝总填筑量达到4300万立方米

    这么大的填筑量,如果分解成1立方米的正方体,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多

    2.左岸边坡最高684米

    位于大坝左岸的高边坡,最高达到684米,比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还高约50米

    为了牢牢稳固住边坡,施工时一共用了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的重量就约1吨

    3.厂房面积8004平方米

    在大坝右岸的山体里,有着总长度276米、宽29米的厂房,面积达8004平方米

    这个厂房有多宽阔?可以并排停放8列8辆编组的动车

    4.总库容108亿立方米

    两河口还有一个四川省内最大的“超级水库”,总库容达到108亿立方米,相当于770个西湖加起来的水量

    因为这个“超级水库”,两河口水电站可为雅砻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和长江干流电站产生巨大补偿效益,增加平枯期年发电量约342亿千瓦时,超过去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的1/10

    5.每年减碳2130万吨

    两河口的年发电量,加上补偿效益增加的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13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30万吨,相当于少建4座年产400万吨的大型煤矿

    黑科技1

    开发了智能大坝实时监控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够实时计算分析碾压机行走轨迹、车速、碾压遍数、压实厚度等,并实时自动报警

    智能无人碾压机群和原生集成式无人碾压系统,进一步提升大坝施工智能化水平

    给碾压机“装大脑”,智能碾压保质量

    大坝中心区相当于“心脏”,为了防渗透,就要在“心脏”位置砌上保护墙——“心墙”。

    要让“心墙”抵挡住260多米高、108亿立方米库容的水压力,碾压紧实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雅砻江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局长王金国说,“心墙”需要经过1176层的填筑,每层需经过10遍碾压,马虎不得。

    上万遍的重复碾压,枯燥乏味,工人总有大意迷糊的时候,怎么杜绝错碾、漏碾,保障大坝安全?在两河口水电站智能大坝系统前方指挥中心的屏幕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24号凸块碾:速度,2.63千米/时;错距,40厘米;遍数,3……”屏幕上呈现的是立体图形,4台碾压车正在屏幕上行驶,每台车的轨迹由不同颜色替代。

    “传统土石坝的心墙碾压,通过人工翻牌子计数控制遍数,碾压轨迹只能通过监理工程师的肉眼判断,速度控制则凭感觉,施工质量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天津大学智能大坝项目部研发人员介绍,雅砻江公司和天津大学联合开发了智能大坝实时监控系统,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能够实时计算分析碾压机行走轨迹、车速、碾压遍数、压实厚度等,并实时自动报警,杜绝了隐患。

    不仅如此,针对碾压工招工难、低频振动带来的职业健康困扰,以及高寒高海拔带来的施工降效等问题,研发和应用了智能无人碾压机群和原生集成式无人碾压系统,进一步提升大坝施工智能化水平。

    黑科技2

    研发“保温被”快速收放机,引入气象雷达,采用填筑面龟背状施工、小仓面快速轮换施工等方式

    给“心墙”“盖被子”,冬季保温防冻融

    在高海拔地区,黏土对于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极为敏感,全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200天左右。为了工程又好又快地建成,建设者们总在不断摸索创新:寒冬时节,“心墙”土料会发生冻结和融化,这是高土石坝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说,“两河口遇到的是浅表层日循环冻土,夜晚冻结、白天融化,而且压实土体冻融后会形成渗漏通道,是工程建设绝对不容许出现的。”为了防止“心墙”受冻,每天夜晚建设者们都会给“心墙”盖上重达几十吨的“保温被”,白天升温后揭开继续施工。通过研发的“保温被”快速收放机,覆盖差不多三个足球场大小的“心墙”仅需3小时。

    雷雨季节,碾压机的钢轮由于挂泥无法将土料压实,“有时填筑方量还比不上被刮掉的方量,‘心墙’越填越低。”翻过来倒过去地想办法,后来建设者们引入气象雷达,采用填筑面龟背状施工、小仓面快速轮换施工等方式,极大提高了雨季施工效率……

    黑科技3

    为了保证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筑成型,项目运用了智能养护的办法,在混凝土墙上铺设埋有传感器的管道,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对喷淋时间和温度再进行智能调整

    给混凝土“敷面膜”,智能养护防干裂

    为了在主汛期分担长江防洪压力,两河口水库预留了20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从“心墙”施工现场来到宽16米、高22米的泄洪洞,顿觉清凉。

    只见洞两边的灰色混凝土上,贴满了白色养护布,墙顶部铺设的管道正在进行喷淋,洞室仿佛敷上了面膜。将养护布揭开,混凝土墙面光滑如镜,能够清晰地看到人影。

    为何混凝土需要这么光滑湿润的“肌肤”?

    两河口高边坡和泄洪洞室项目负责人王泽光揭开了谜底:原来,洞室要应对每秒4076立方米的最大泄量,相当于160辆满载25吨货物的卡车群快速冲撞的冲刷力,这对混凝土的耐冲磨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相应的养护要求也会很高。“养护期内混凝土温度和湿度得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喷淋的水温与混凝土温度的差值不能大于20摄氏度,否则会有开裂风险。”王泽光说。

    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在空气湿度小、风速大、日温差最高能达到30多摄氏度的两河口,并不容易。为了保证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筑成型,两河口项目运用了智能养护的办法,在混凝土墙上铺设埋有传感器的管道,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对喷淋时间和温度再进行智能调整。“相比传统的人工喷淋,智能养护不仅节省人工、喷淋更加均匀、无死角,用水量还节省了将近一半。”王泽光算了算账。

    黑科技4

    采取“纳鞋底”的方式加固山体,总共向山体钉入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约70米长、1吨重

    部分锚索安装了感应器,未来能够实时监测相应边坡范围的张拉力,从而进行智能监测

    给高边坡“纳鞋底”,智能感应张拉力

    山高谷深的复杂地形,决定了两河口水电站的高边坡规模巨大,其中最高边坡684米,比上海中心大厦还高约50米,位居世界水电第二。如何应对强大的水压,防止山体变形呢?

    建设者们采取“纳鞋底”的方式加固山体。山体上红黄蓝白四色、密密麻麻的小点,便是“纳鞋底”的“针线”——锚索。据了解,项目总共向山体钉入约1.6万束锚索,每束锚索约70米长、1吨重,相当于把整个“鸟巢”的主结构用钢量搬运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

    “一束锚索得三四十人一齐用力,经常要扛着往五六十米垂直高度的作业面送。”锚索工人曹庭发说,由于缺氧,经常走十来米就得歇一会儿,有的工友还会流鼻血,完工时肩膀也磨破了。

    看似“笨重”的锚索,其实也暗藏玄机:部分锚索安装了感应器,未来能够实时监测相应边坡范围的张拉力,从而进行智能监测。 (记者 李欣忆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