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

碳测揭秘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年龄”
极大概率在距今3148年-2966年时间范围内 属商代晚期

  • 2021年04月18日 10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4号祭祀坑内清理象牙(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1号、2号祭祀坑当年测年的结果误差很大,依据出土青铜、玉石器等文物的年代特征以及地层叠压关系,被考古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3600年至3000年左右

    ●此次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数据显示:4号坑的年代有68.3%的概率落在距今3072年-3003年内,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年-2966年内

    ●研究团队将从正在发掘的其他5座坑提取并测量更多样品,争取在今年完成6座坑所有的测年

    黄金面具、权杖,青铜神树、太阳轮形器……神秘的三星堆一直备受关注,对于三星堆的年代也有诸多猜测。

    近日,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结果公布:95.4%的概率在距今3148年-2966年时间范围内,属商代晚期。研究团队不仅公布了4号坑测年,还发表论文揭晓测年的详细过程。4月15日,研究团队接受采访,针对4号坑测年以及1号、2号祭祀坑的测年疑团逐一进行解释。

    1号、2号祭祀坑测年留下疑团

    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1号、2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造型神秘的文物,让公众对三星堆的“年龄”倍感好奇。当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的年代被学术界认为大约在距今3600年至3000年左右时,民间众说纷纭。

    为什么1号、2号祭祀坑年代留下了疑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科技考古研究专家吴小红是此次三星堆4号坑碳14测年的负责人,她表示,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的确出土了大约3立方米的烧骨残渣、碳屑灰烬以及象牙和骨器等,“理论上都可以用来进行测年”。但1986年1号、2号祭祀坑属于抢救性发掘,并没有采集测年样本。另外,当时的常规碳14测年法所需样品量很大。1号、2号祭祀坑中可供测年的动植物样本基本都经过了火烧,有机组成部分保存较差,要从中提取足够的纯净有机组成部分很不容易。

    用骨渣进行碳14测年,首要程序就是去除污染。1号、2号祭祀坑的骨渣原本就经过火烧,再在地底埋藏数千年,胶原蛋白不断降解,“用酸一泡基本就没了”。1997年,四川选择三星堆1号坑的木炭样品送到北京大学进行测年。然而,这次测年的结果误差很大。“这种数据的可靠性较差,无法用来进行细致的年代讨论。”吴小红说。

    因为当年测年效果不佳,考古学者根据出土青铜、玉石器等文物的年代特征以及地层叠压关系,综合判断了1号、2号祭祀坑的大概年代上限不早于殷墟一期,下限延续至殷墟三、四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三星堆遗址一期最早大约可以上溯到距今4600年,那时还是新石器时期,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在更晚的三星堆遗址二期,“所以不能看到铜人就和4600年联系在一起。”

    6座“新坑”将全部做碳14测年

    三星堆备受关注,祭祀区6座新发现祭祀坑的发掘一开始就注重采集测年样品以便进行年代测定,回应公众关切。

    吴小红说,从理论上讲,保存完好的骨渣和竹、木炭的测年结果应该一致。所以4号坑测定年代时,也尝试过用象牙残片或骨渣提取测年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还是因为样品保存状况极差未能成功,只能转向4号坑的竹炭灰烬层。

    4号坑去年10月9日开始发掘,研究人员在竹炭灰烬层采集了15份样品,基本上是碳屑、骨渣与淤泥混杂。实验室在显微镜下把竹炭屑挑选出来,清理除去各种杂质后燃烧,然后在铁粉催化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元素碳制成石墨,最后在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仪上完成了碳14测年。

    竹炭样品的测年是否准确?吴小红解释,竹炭的结构相对紧致,而且竹子本身的年龄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是比较合适的测年样本。得到的6个数据作为平行样品数值取平均后进行贝叶斯统计树轮校正,数据显示:4号坑的年代有68.3%的概率落在距今3072年-3003年内,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年-2966年内。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距今是距1950年的意思。因此专家们认为,4号坑的大致年代应在商代晚期。

    吴小红表示,这次的测年只是三星堆祭祀坑测年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针对祭祀坑的年代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测定工作。”

    未来,研究团队将从正在发掘的其他5座坑提取并测量更多样品。“当6座坑的测年数据全部出炉,关于三星堆青铜文明所处的年代或许将更加准确,由此将为三星堆祭祀坑的多学科研究提供精细的年代支撑。”

    据介绍,研究团队争取在今年完成6座坑所有的测年。(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碳测揭秘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年龄”
    极大概率在距今3148年-2966年时间范围内 属商代晚期

  • 2021年04月18日 10时4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4号祭祀坑内清理象牙(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1号、2号祭祀坑当年测年的结果误差很大,依据出土青铜、玉石器等文物的年代特征以及地层叠压关系,被考古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3600年至3000年左右

    ●此次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数据显示:4号坑的年代有68.3%的概率落在距今3072年-3003年内,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年-2966年内

    ●研究团队将从正在发掘的其他5座坑提取并测量更多样品,争取在今年完成6座坑所有的测年

    黄金面具、权杖,青铜神树、太阳轮形器……神秘的三星堆一直备受关注,对于三星堆的年代也有诸多猜测。

    近日,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结果公布:95.4%的概率在距今3148年-2966年时间范围内,属商代晚期。研究团队不仅公布了4号坑测年,还发表论文揭晓测年的详细过程。4月15日,研究团队接受采访,针对4号坑测年以及1号、2号祭祀坑的测年疑团逐一进行解释。

    1号、2号祭祀坑测年留下疑团

    1986年,三星堆一醒惊天下。1号、2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造型神秘的文物,让公众对三星堆的“年龄”倍感好奇。当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的年代被学术界认为大约在距今3600年至3000年左右时,民间众说纷纭。

    为什么1号、2号祭祀坑年代留下了疑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著名科技考古研究专家吴小红是此次三星堆4号坑碳14测年的负责人,她表示,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的确出土了大约3立方米的烧骨残渣、碳屑灰烬以及象牙和骨器等,“理论上都可以用来进行测年”。但1986年1号、2号祭祀坑属于抢救性发掘,并没有采集测年样本。另外,当时的常规碳14测年法所需样品量很大。1号、2号祭祀坑中可供测年的动植物样本基本都经过了火烧,有机组成部分保存较差,要从中提取足够的纯净有机组成部分很不容易。

    用骨渣进行碳14测年,首要程序就是去除污染。1号、2号祭祀坑的骨渣原本就经过火烧,再在地底埋藏数千年,胶原蛋白不断降解,“用酸一泡基本就没了”。1997年,四川选择三星堆1号坑的木炭样品送到北京大学进行测年。然而,这次测年的结果误差很大。“这种数据的可靠性较差,无法用来进行细致的年代讨论。”吴小红说。

    因为当年测年效果不佳,考古学者根据出土青铜、玉石器等文物的年代特征以及地层叠压关系,综合判断了1号、2号祭祀坑的大概年代上限不早于殷墟一期,下限延续至殷墟三、四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三星堆遗址一期最早大约可以上溯到距今4600年,那时还是新石器时期,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在更晚的三星堆遗址二期,“所以不能看到铜人就和4600年联系在一起。”

    6座“新坑”将全部做碳14测年

    三星堆备受关注,祭祀区6座新发现祭祀坑的发掘一开始就注重采集测年样品以便进行年代测定,回应公众关切。

    吴小红说,从理论上讲,保存完好的骨渣和竹、木炭的测年结果应该一致。所以4号坑测定年代时,也尝试过用象牙残片或骨渣提取测年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还是因为样品保存状况极差未能成功,只能转向4号坑的竹炭灰烬层。

    4号坑去年10月9日开始发掘,研究人员在竹炭灰烬层采集了15份样品,基本上是碳屑、骨渣与淤泥混杂。实验室在显微镜下把竹炭屑挑选出来,清理除去各种杂质后燃烧,然后在铁粉催化下将二氧化碳还原为元素碳制成石墨,最后在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仪上完成了碳14测年。

    竹炭样品的测年是否准确?吴小红解释,竹炭的结构相对紧致,而且竹子本身的年龄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是比较合适的测年样本。得到的6个数据作为平行样品数值取平均后进行贝叶斯统计树轮校正,数据显示:4号坑的年代有68.3%的概率落在距今3072年-3003年内,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年-2966年内。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距今是距1950年的意思。因此专家们认为,4号坑的大致年代应在商代晚期。

    吴小红表示,这次的测年只是三星堆祭祀坑测年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针对祭祀坑的年代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测定工作。”

    未来,研究团队将从正在发掘的其他5座坑提取并测量更多样品。“当6座坑的测年数据全部出炉,关于三星堆青铜文明所处的年代或许将更加准确,由此将为三星堆祭祀坑的多学科研究提供精细的年代支撑。”

    据介绍,研究团队争取在今年完成6座坑所有的测年。(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