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溯巴蜀千年诗歌长河 
做“不负时代”的诗歌创作

  • 2020年11月03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蓉举行。百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在论坛上开展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记者 向宇 摄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蓉举行。百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以“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抗疫诗歌的时代担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和观点碰撞。

    巴蜀诗歌有哪些资源?又怎样创造性地发展?“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成为论坛主要议题之一。

    诗歌写作要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看待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本土写作应如何进行审美转化?名家们就此展开讨论。

    “关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精神。”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当今的诗歌写作要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看待,在更大格局下讨论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在国际交流频繁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回到汉语本身和建立新的美学,是值得诗人认真思考的事情。新的生活必然带来新的体验,诗歌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也应在当下建立一种新的诗歌美学。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认为,从现当代文学来看,中国诗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在诗的出版方面,海量的诗集翻译进来。“就此而言,这一两代人的文学基础,既有本土的文化根脉,也有世界的广阔视野。”

    拥有数十年诗歌翻译经验的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赵振江,通过西班牙文版《红楼梦》和中文版《堂吉诃德》的版本数量和形式的鲜明对比,得出自“五四”以来,中外文学交流极不对等的结论。说到古典诗词外译,就西班牙语而言,赵振江认为,最好是由外国的诗人汉学家来译。如果是国内的西班牙语学者翻译,最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诗人合作,才能保证既忠实原文,译出来的又真是“诗”。

    历代四川诗人开创新诗风

    巴蜀诗歌有哪些资源?又怎样创造性地发展?“陈子昂、李白、苏轼、郭沫若、何其芳。”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诗人晓雪(杨文瀚)开门见山地列出5位与四川有关的诗人,追溯起星光熠熠的巴蜀历史诗歌长河。

    在晓雪看来,出生于四川的初唐诗人陈子昂,开一代诗风。虽然大家最熟悉的是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但实际上他写了许多旗帜鲜明、反对奢靡浮艳的文章,有120多篇,还创作了大量格调高昂、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抒发家国情怀的好诗。客居成都的杜甫与李白并称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则用各种题材反映唐朝,关注苍生,登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在屈原、陶潜、杜甫前辈的光辉下,却依然能够在诗、词、文、赋、绘画、文艺理论等方面达到同时代最高水平,开一代之风,成宋词豪放派开路先锋。

    巴蜀传统诗歌资源,在当下也绽放着现实的闪光点。“我今天就是为杜甫而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看来,杜甫诗歌中有对苍生、对现实的关注,为天地立心,为生命代言,将杜甫诗歌放在时间和历史的维度引入当下的思考,为诗歌注入可靠而永久的着眼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坛主持人、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最后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他希望当下的诗人们也能像这首诗句里写的那样,以巴蜀文化和传统资源为基,进行不负时代的、具有创造性的终极写作。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溯巴蜀千年诗歌长河 
    做“不负时代”的诗歌创作

  • 2020年11月03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蓉举行。百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在论坛上开展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记者 向宇 摄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蓉举行。百余位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部分诗歌刊物主编以“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抗疫诗歌的时代担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和观点碰撞。

    巴蜀诗歌有哪些资源?又怎样创造性地发展?“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成为论坛主要议题之一。

    诗歌写作要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看待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本土写作应如何进行审美转化?名家们就此展开讨论。

    “关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精神。”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当今的诗歌写作要放到世界格局中去看待,在更大格局下讨论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在国际交流频繁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回到汉语本身和建立新的美学,是值得诗人认真思考的事情。新的生活必然带来新的体验,诗歌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也应在当下建立一种新的诗歌美学。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认为,从现当代文学来看,中国诗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在诗的出版方面,海量的诗集翻译进来。“就此而言,这一两代人的文学基础,既有本土的文化根脉,也有世界的广阔视野。”

    拥有数十年诗歌翻译经验的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赵振江,通过西班牙文版《红楼梦》和中文版《堂吉诃德》的版本数量和形式的鲜明对比,得出自“五四”以来,中外文学交流极不对等的结论。说到古典诗词外译,就西班牙语而言,赵振江认为,最好是由外国的诗人汉学家来译。如果是国内的西班牙语学者翻译,最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诗人合作,才能保证既忠实原文,译出来的又真是“诗”。

    历代四川诗人开创新诗风

    巴蜀诗歌有哪些资源?又怎样创造性地发展?“陈子昂、李白、苏轼、郭沫若、何其芳。”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诗人晓雪(杨文瀚)开门见山地列出5位与四川有关的诗人,追溯起星光熠熠的巴蜀历史诗歌长河。

    在晓雪看来,出生于四川的初唐诗人陈子昂,开一代诗风。虽然大家最熟悉的是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但实际上他写了许多旗帜鲜明、反对奢靡浮艳的文章,有120多篇,还创作了大量格调高昂、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抒发家国情怀的好诗。客居成都的杜甫与李白并称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则用各种题材反映唐朝,关注苍生,登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在屈原、陶潜、杜甫前辈的光辉下,却依然能够在诗、词、文、赋、绘画、文艺理论等方面达到同时代最高水平,开一代之风,成宋词豪放派开路先锋。

    巴蜀传统诗歌资源,在当下也绽放着现实的闪光点。“我今天就是为杜甫而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看来,杜甫诗歌中有对苍生、对现实的关注,为天地立心,为生命代言,将杜甫诗歌放在时间和历史的维度引入当下的思考,为诗歌注入可靠而永久的着眼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坛主持人、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最后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他希望当下的诗人们也能像这首诗句里写的那样,以巴蜀文化和传统资源为基,进行不负时代的、具有创造性的终极写作。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