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三五”规划建议里 这个词出现100多次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29日正式对外发布。
作为一份为全省十三五发展“定调”的纲领性文件,《建议》长达两万多字,我们通过查找对比高频词的方式,梳理出文件中的诸多小细节,或许,就在这些小细节背后,蕴藏着常人难以看到的深意。
要说《建议》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毫无疑问,是创新。
统计显示,全文累计出现了105次,远超其余。不仅如此,《建议》还以专门一个章节来阐述创新发展,整个部分篇幅长达5000多字,接近《建议》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建议》用了整整四分之一的篇幅来专门论述创新,这还不算散落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等部分中的创新内容。这样的规模在对五大发展理念的阐述中高居第一,同时相对“十二五”建议而言,也是大幅度增长。
上述结果的出现,绝非偶然。
在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看来,对于四川而言,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四川当前的“头等大事”,是实现“两个跨越”的根本保障,只有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用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形成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才有可能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
和一般意义上的建议不同,本次《建议》文本中频频出现的“必须”让文本陡生了几分严厉和紧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计显示,全文累计出现10次“必须”,如此频率,远超以往。
与此相对,《建议》中还50多次出现战略和行动等词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互联网+”行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分布在农业、服务业、扶贫、教育等多个领域。
战略,是指“特定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体现出高层对未来发展的整体考虑和顶层设计。更具动感的“行动”一词的多次出现,则体现出中央在决胜小康关键时期的历史紧迫感。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利民认为,距离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只有短短五年时间,任重道不远,在此背景下,必须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干部群众的紧迫感。行动、必须等表述多次出现,凸显了省委对于四川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期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总体布局和驾驭能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西部国家科学中心、大数据产业、云技术创新发展、网络安全、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建议中涉及“互联网”方面的内容有十余处,其中直接提到互联网的7次,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均有体现。
互联网不仅为中国经济插上腾飞翅膀,也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四川大学教授邓玲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加速普及,深刻地改写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建议》用相当笔墨来强调互联网,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下一个阶段,我们更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技术,让其更好造福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