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8号建议的答复

  • 2024年01月18日 14时48分
  • 来源: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字体:
  • 付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绵阳建立完善科创平台技术源头供给企业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创新链条的建议》(第8号)收悉。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绵阳建立完善全过程创新链条工作,经会同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政策支持方面

    一是成功争取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研究形成《四川省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实施方案(送审稿)》,从持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确支持举措和相关保障措施。二是在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置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专节,从发展定位、改革举措、创新平台、重点产业等方面对绵阳科技城十四五时期发展锚定远景目标。三是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纳入成渝地区科创中心总体方案,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生物经济等省级重点规划中将绵阳列入集聚发展重点区域。四是指导编制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布局、创新平台、人才引育等7个方面制定支持科技城新区发展政策措施。五是印发关于支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率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支持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发展,促进核技术领域两用技术转移转化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

    资金支持方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部署要求,20192022年,累计下达绵阳市相关转移支付资金40亿元、债券资金400亿元,其中中国(绵阳)科技城转移支付补助每年7000万元、省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在对绵阳市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中每年单列补助资金6000—7000万元左右,均是单列倾斜支持,由绵阳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统筹用于支持各类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育等。需特别说明的是,2022年为支持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省级财政积极向中央财政汇报争取3条支持政策,其中包括财政部下达我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中单列安排绵阳市1.5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量的47%,也由绵阳市统筹用于包括核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支持绵阳市依托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建设战略科技、产业创新和功能服务3创新平台,构建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全社会创新创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建成投用多功能结冰风洞、大型低速风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中子散射材料表征研究设施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二是建成投运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支持启动建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三是支持启动涪江实验室建设,纳入天府实验室建设体系。2022年,绵阳市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7、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8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首轮评审。截至目前,绵阳市共建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重点实验室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8企业技术中心9双创示范基地1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2企业技术中心120双创示范基地3孵化器24众创空间13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

    一是支持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校院企技术需求库,组织开展技术对接会7次,发布技术需求446项,支持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20余项,京东方AMOLED屏幕LTPO新型背板等40余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九洲集团北斗三号导航民用芯片研发成功。二是支持开展揭榜挂帅等科研制度改革,中电科九所等单位揭榜4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占全省40%,支持举办科技城揭榜挂帅榜单发布会,18个项目被揭榜兵装集团58所混合所有制改革被中央财办列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典型,长虹集团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模式获得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三是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赋予更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东材科技功能精密涂布材料中试研发平台等中试熟化平台加快建设,全年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余项,游仙区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四是支持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建设,正式投产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产品,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制药设备、宽频带同轴探针产品等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国外垄断。五是积极协调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在川落地,支持建设西部(绵阳)转化中心,促进绵阳科技成果富集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成功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先后3次单独设立专项倾斜支持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中2009年、2014年设立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链第一批、第二批专项(支持21个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2.63亿元)2018年设立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专项(支持12个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二是围绕核技术应用,支持绵阳游仙区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游仙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为成果转化和生产载体,兼顾加速器同位素、反应堆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建成大综合性医用同位素应用产业基地,已签约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163.35亿元,已开工项目4个,投资17.35亿元。成绵乐产业聚集带医用同位素及药物产业链已初步成势。三是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医用同位素及药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着力构建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

    高层次人才引育情况

    一是将绵阳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区域,推动绵阳出资10亿元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充分发挥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持续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绵州育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二是支持科技城新区建设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区,涪城区、游仙区创建四川省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三是围绕着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中国(绵阳)科技城的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在绵阳的重点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和奖项。四是支持一批在绵重点单位和平台入选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校(院、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给予专项支持。五是对省级相关人才计划中的部分项目实施前置改革,给予重点用人单位人才计划配额,建立起重点用人单位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机制,同时单列指标支持绵阳。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有关方面,继续支持绵阳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绵阳构建完善科创平台技术源头供给企业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创新链条。一是支持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揭榜的转制科研院所服务共性基础技术开发综合改革等改革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支持推行科技助理机制,建立云上大学城科技资源集聚新模式。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2.0”改革试点,推行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新型科研组合方式。二是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绵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推进天府涪江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核技术应用绵阳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涪城区双创示范基地等提升创新能力,支持长虹集团等企业加快建设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三是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特色优势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四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设绵阳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加快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创新示范。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发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投资合作

    感谢您对四川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联系电话:028-86702661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322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8号建议的答复

  • 2024年01月18日 14时48分
  • 来源: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付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绵阳建立完善科创平台技术源头供给企业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创新链条的建议》(第8号)收悉。省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绵阳建立完善全过程创新链条工作,经会同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政策支持方面

    一是成功争取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研究形成《四川省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实施方案(送审稿)》,从持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明确支持举措和相关保障措施。二是在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置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专节,从发展定位、改革举措、创新平台、重点产业等方面对绵阳科技城十四五时期发展锚定远景目标。三是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纳入成渝地区科创中心总体方案,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生物经济等省级重点规划中将绵阳列入集聚发展重点区域。四是指导编制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布局、创新平台、人才引育等7个方面制定支持科技城新区发展政策措施。五是印发关于支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率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支持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发展,促进核技术领域两用技术转移转化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

    资金支持方面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部署要求,20192022年,累计下达绵阳市相关转移支付资金40亿元、债券资金400亿元,其中中国(绵阳)科技城转移支付补助每年7000万元、省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在对绵阳市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中每年单列补助资金6000—7000万元左右,均是单列倾斜支持,由绵阳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统筹用于支持各类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育等。需特别说明的是,2022年为支持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省级财政积极向中央财政汇报争取3条支持政策,其中包括财政部下达我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中单列安排绵阳市1.5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量的47%,也由绵阳市统筹用于包括核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支持绵阳市依托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建设战略科技、产业创新和功能服务3创新平台,构建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全社会创新创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建成投用多功能结冰风洞、大型低速风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中子散射材料表征研究设施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二是建成投运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支持启动建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三是支持启动涪江实验室建设,纳入天府实验室建设体系。2022年,绵阳市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7、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8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通过首轮评审。截至目前,绵阳市共建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重点实验室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8企业技术中心9双创示范基地1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2企业技术中心120双创示范基地3孵化器24众创空间13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

    一是支持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校院企技术需求库,组织开展技术对接会7次,发布技术需求446项,支持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20余项,京东方AMOLED屏幕LTPO新型背板等40余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九洲集团北斗三号导航民用芯片研发成功。二是支持开展揭榜挂帅等科研制度改革,中电科九所等单位揭榜4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占全省40%,支持举办科技城揭榜挂帅榜单发布会,18个项目被揭榜兵装集团58所混合所有制改革被中央财办列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典型,长虹集团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模式获得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三是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赋予更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东材科技功能精密涂布材料中试研发平台等中试熟化平台加快建设,全年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余项,游仙区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四是支持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建设,正式投产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产品,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制药设备、宽频带同轴探针产品等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国外垄断。五是积极协调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在川落地,支持建设西部(绵阳)转化中心,促进绵阳科技成果富集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成功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先后3次单独设立专项倾斜支持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中2009年、2014年设立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链第一批、第二批专项(支持21个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2.63亿元)2018年设立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专项(支持12个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二是围绕核技术应用,支持绵阳游仙区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游仙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为成果转化和生产载体,兼顾加速器同位素、反应堆同位素、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建成大综合性医用同位素应用产业基地,已签约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163.35亿元,已开工项目4个,投资17.35亿元。成绵乐产业聚集带医用同位素及药物产业链已初步成势。三是级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医用同位素及药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着力构建医用同位素供应保障体系。

    高层次人才引育情况

    一是将绵阳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区域,推动绵阳出资10亿元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充分发挥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持续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绵州育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二是支持科技城新区建设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联合培养示范区,涪城区、游仙区创建四川省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三是围绕着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中国(绵阳)科技城的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荐在绵阳的重点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和奖项。四是支持一批在绵重点单位和平台入选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校(院、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给予专项支持。五是对省级相关人才计划中的部分项目实施前置改革,给予重点用人单位人才计划配额,建立起重点用人单位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机制,同时单列指标支持绵阳。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有关方面,继续支持绵阳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绵阳构建完善科创平台技术源头供给企业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全过程创新链条。一是支持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推动揭榜的转制科研院所服务共性基础技术开发综合改革等改革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支持推行科技助理机制,建立云上大学城科技资源集聚新模式。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2.0”改革试点,推行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新型科研组合方式。二是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绵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推进天府涪江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核技术应用绵阳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涪城区双创示范基地等提升创新能力,支持长虹集团等企业加快建设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三是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特色优势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四是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发挥绵阳科技城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设绵阳新型显示、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加快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创新示范。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发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国际投资合作

    感谢您对四川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联系电话:028-86702661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322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