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35号提案的复函
肖春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435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商各会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的回复
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作为建设“健康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大部署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批示,组织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省长亲自担任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暨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部署中医药改革、中西医结合、现代中药产业建圈强链等工作。省政协专题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川港澳中医药合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医药“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更好履行发展中医药的法定责任。省政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市(州)政府政务目标考核。市(州)均设有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达州、宜宾单设中医药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其余19个市(州)卫生健康委均增挂中医药局牌子,内设中医药科(处),17个市(州)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中药研究所等机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承担本地中医药行业管理职能。
下一步,我局将发挥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利用小组会议机制、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年度目标考评机制,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发展中医药工作合力。推动已有的17个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机构优化职能。鼓励各地根据中医药资源优势,明确或设置承担产业发展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工作能动性。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回复
“十四五”以来,争取到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省首个)、4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华西医院、省医院、省肿瘤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7个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23个国家重大项目,省中医药科学院、省骨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单位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一院多区”格局,极大地带动了全省中医药发展。在“三州”地区建成3所省级民族医医院(省藏医医院、省藏羌医医院、省彝医医院),联合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等持续开展藏医药骨干、僧尼藏医培训,进一步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有市级中医医院均达到三级水平(除新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已全部设立治未病科室(中心),149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两专科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83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6.63%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支持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目前,全省有155家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推动建设老年友好社会,84家三级中医医院被认定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家中医医疗机构被确定为四川省医养服务示范单位,106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协作关系。2024年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0.76%。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以及省政府办公厅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积极争创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建设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重大项目。实施省、市级重点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相关诊疗设备的配置。推动部分市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推动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全覆盖,加强“五个100%”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县域中医药“三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紧密型医联体内全部项目互认。继续推进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加强老年病科等科室建设,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关于“切实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回复
教育提档升级。绵阳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格本科,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全省新增中医药类专业9个,开设中医药类专业院校达44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加强平台建设。新建院士工作站1个,开展12个国家中医药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8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及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等项目建设。新增省十大名中医等名医大家传承工作室101个。创新举办国医大家学术经验传承班,培养名医后备人才100名。深化评价改革。建立健全西学中人才培养体系,遴选确定省级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15个,新增中医药高级职称人员579名。夯实基层队伍。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4个,累计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近5000人。全面加强15家规培基地建设,1400名规培学员参加考核,合格率达99%。联合3部门举办全省中药材生产技术骨干培训班6期。
下一步,我局将建强人才发展平台,推进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持续开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老药工、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和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西学中”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优化考核标准。加强人才评价激励。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素质和水平。
四、关于“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回复
2023年,我局联合省林草局开展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培育,评定“川产道地药材天麻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等10个省级林下中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评定“广元昭化区林下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等2个林下中药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每个园区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将中药材作为“天府森林粮库”重要建设内容,支持“金口河区乌天麻和黄柏产业建设项目”等5个林下中药材“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给予10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省林草局印发《“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评定“盐边县林草中药材现代产业基地”等30个林草中药材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给予200万元/基地资金补助,评定“宣汉县“厚朴+木香”复合种植现代产业园区”等6个林草中药材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给予1000万元/园区资金补助。我局会同省药监局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示范工程,广元茯苓通过示范工程认定。我局会同农业农村厅、省医保局、省林草局、省药监局印发《四川省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开展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18个基地通过GAP延伸检查。建成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和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个。加快推进中药健康产品开发,提升综合利用能力。加强补益类中药及食品的开发,推进“川药”与“川菜”“川酒”“川茶”产业融合,加快发展低度中药养生保健白酒等药、酒、果、茶等相关联的中医药衍生品。推动更多川产中药材品种进入药食同源、新资源食品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目录。加强对中兽药产品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重点企业的培育,推动川产中药材及其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支持省级中药材农(林)业园区、“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园区、高质量发展县建设,持续支持申报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指导林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工作。会同省药监局持续开展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建设项目,打造“一县一品”。
五、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挖掘”的回复
我局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通过“四川中医药”新媒体矩阵,定期推出中医药健康养生图文资讯、短视频,其中微信公众号周一至周五每天推出2篇中医药健康养生图文资讯。组织中医专家结合二十四节气,推出具有四川特色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短视频。与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联合打造了“蜀中医”IPTV栏目,设置有中医科普、健康养生、名医讲堂等专栏,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送进千家万户。联合省图书馆开展中医经典普及活动,围绕儿童成长、青年健康、老年养生三大主题,针对脆皮青年健康指南、情绪治愈、养出高颜、新中式养生等特点话题,举办系列讲座及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推动成立省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分会,阆中市思源实验学校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都市锦里小学等13所学校获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省组织开展“博物馆里的中医药奇遇”“守护脊柱健康中医药在行动”“中医有妙招健康过重阳”“小小罐子大学问中医药文化我传承”等活动,每年超200余所中小学参加活动。
下一步,加大中医药健康养生影视频作品供给,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文化宣传矩阵,积极协调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宣传推广,引导行业“大V”推出高质量的宣传作品,形成多方合力。开展好“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统筹组织国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周活动,常态化举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讲座等活动,把优质中医药文化送到群众身边。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张明虎;联系电话:86523766)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