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84号提案的复函

  • 2024年09月24日 15时15分
  • 来源: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网站
  • 【字体:
  • 川经信提案〔2024〕121号

    民进四川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抓手大力培育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第0084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联合省能源局认真研究了提案中的对策建议,现答复如下:

    装备制造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中枢,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5+1”现代工业体系,将装备制造确定为5个重点产业之一推动发展。2023年,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并做出具体部署。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技术装备加速突破,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成为我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四大航空装备研制基地之一,轨道交通领域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3年实现营收8548.8亿元,占全国工业比重为2.3%、居全国第9(较2021年提高两位);占全省工业比重为17.3%;研发费用为投入强度195亿元,投入强度为1.86%、约为制造业的1.5倍。

    我省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持续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深耕细作“标志性”产品,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制造强省提供坚强支撑。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运行态势良好,创新水平不断增强、高端装备不断突破、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一、关于“抢抓工业母机政策机遇补短板”方面的建议

    工业母机是“制造之器”和“自强之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基础产业。

    近年来,我省工业母机产业借助各地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和优势,在成都、泸州、南充等地形成集聚优势,推动形成从上游设备研发到下游应用领域的产业链合力。成都现已初步形成以数控刀具及材料、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为核心的机床产业链;泸州拥有一大批专业从事金属切削、数控加工、机床生产的优秀企业,并积极推动新型工业母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以传统机床和数控机密机床并驾齐驱、增材制造装备为主攻方向的新型工业母机基地,推动工业母机全产业链工艺创新和技术进步。南充市借助中科九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赋能真空装备产业,现已建成专业化真空产业集聚区2个,成为国内真空产品最全的集聚地,实现了从无到有、集群成势的转变。

    我省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物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二重)、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成飞)、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成发)、成都工具研究所(成都工具所)、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普什宁江公司等一批优质骨干科研单位和制造业企业,依托优势单位的先进制造能力,积极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各领域装备研发。中物院拥有金刚石机床、高精密光学元件磨削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能力;二重拥有重型磨锻压机制造能力,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电力等领域装备制造;普什宁江拥有较强的卧式加工中心、FMS(柔性制造系统)研发生产能力;航空工业成飞、成发科技科研实力突出,作为用户单位参与多项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任务,助力机床领域国产化替代;自贡硬质合金、成都工具所、邦普刀具在机床刀具、刃具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中自贡硬质合金建有从粉末到硬质合金及配套工具的完整研发生产体系。此外,拥有国家机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先进制造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机床质检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机床产品第三方质检机构。2023年全省工业母机产业营收规模约100亿元。

    2023年,国家制定了针对工业母机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成立了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2024年印发了《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我省将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大力补齐工业母机产业短板,实现补链强链转变。根据《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完善落实政策举措。借助国家政策机遇,积极承接国家专项,落实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印发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传统制造设备向智能制造设备转型,全力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集链成群发展。2024年6月,我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四川省2024年产业新赛道征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了新型工业母机产业,将对入选市州提供人才引育、项目实施、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帮扶,助力工业母机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推动工业母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

    二是支持国家链主企业发展。借助成都、绵阳等地科研优势和链主企业优势,大力支持国家链主企业发展。落实“一企一专班”“一企一专员”“一企一专策”,帮助中物院八所、航空工业成飞、兵装自动化所等3家国家链主企业加快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领域7个标志性产品、26项细化任务攻关。目前,中物院八所、兵装自动化所已完成了核心装备工程结构设计,航空工业成飞已完成规模化制备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中物院六所大口径金刚石元件精密磨抛装备、普什宁江卧式五轴加工中心等研制。与中国二重等12家牵头单位签订攻关任务书。目前,8万吨重型模锻压机已实现复杂锻件工艺知识的挖掘、提取,正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

    四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加快筹建四川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持续举办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将工业母机等装备展览展示、对接交流列入重中之重,强化川渝两地工业母机“产学研用投”对接及重大项目合作。

    二、关于“纵深发展清洁能源装备锻长板”方面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清洁能源装备发展,2023年,我省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2700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集群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成果显著,组建创新平台80余个,具备水火核风光气六电并举及氢能的全产业体系研制能力。风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气电装备(燃机)等领域优势显著增强,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填补了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多项技术空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实施重大项目131个,总投资1797亿元。2022年,我厅共支持四川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试点项目48个,其中清洁能源装备项目37个,共计安排保费补贴资金超4000万元,认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155台(套),其中清洁能源装备超过20台(套)。2023年,科技厅支持包括“大型风电叶片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制”“高耐候性光伏组件及能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科技项目49项、经费1880万元;组织编制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水电装备、氢能装备、核技术应用装备、燃气轮机产业技术创新图谱,共凝练出关键核心技术154项,促进了清洁能源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2023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德阳成功举办,现场签约产业合作项目73个、投资金额2322亿元,发布了《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开放与合作共识》《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等报告,展示了能源装备领域的最新思想成果、理论成果,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分析和战略指导,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影响力。

    近期,国家发布了《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清洁能源领域相关政策,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厅编制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和《四川省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将清洁能源装备在内的重大技术装备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在水、风、光、氢、核、天然气等领域开展装备整机和关键部辅件攻关,进一步促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集群建设。我省先后印发《培育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实施方案》《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成德工业同城化发展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东方电气等头部链主企业高质量发展,并梯度培育一批若干子产业链。提出实施“强链补链”“基础再造”等8大行动,力争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30个,培育领航、链主企业5户,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100户,支持东方电气建设装备产业园,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绘制高端能源装备重点子产业链图谱,发布优质企业清单、重大项目清单、发展机会清单,优先发展终端、高端环节,补齐产业短板,打造清洁能源装备成套和极限制造中心,推动能源装备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

    二是加强区域协同。引导清洁能源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各地区协同共建,产业优势互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等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产业协同错位,增强功能优势,优化功能布局,增强城市群对产业要素的集聚作用,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聚集区。扎实推进“5+1”重点特色园区建设。支持成都东部新区、成都经开区、淮州新城发展晶硅光伏、氢能、动力及储能电池、高效节能装备等产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培育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地标产业,创建国家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支持成都建设“绿氢之都”,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光伏高端能源装备引领区。支持德阳高新区重点发展油气钻采装备产业。支持凯州新城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天然气开发利用等产业。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高端能源装备相关产业。

    三是推动开放发展。聚焦我省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重大平台等关键领域,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发布集群招商引资指南,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中国西部国际氢能产业博览会等载体,加强与“三类500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等世界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战略投资者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平台招商、资本招商、资源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招大引强、招优引新,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乘数效应的标志性项目和拥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力争每年引进100亿级领军企业1个以上、1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在2023年世界清洁能源大会上,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温州市乐清电器集群在川合体。四大集群举行了携手深化合作启动仪式,四方达成共识,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区域集群间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和跨领域融合,促进能源装备领域集群率先向世界级迈进。

    三、关于“协同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强增量”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前瞻布局、谋定而动,发挥我省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从2019年引入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开始,四川动力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经过不懈努力,跑出了全球瞩目的加速度。目前,全省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动力电池装机量全国前十企业5家(其中有4家进入全球前十),形成了从锂矿资源开发、上游材料到电池组件生产、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构建了以宜宾为主承载地,遂宁、成都、眉山、德阳、达州、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的发展,一跃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高地之一。2023年,全省动力电池产量105.4GWh,同比增长27%,约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今年以来,尽管受国内外市场增长放缓、价格持续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四川动力电池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上半年生产动力电池64.6GWh,同比增长56.4%,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近年来,四川把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作为优先选项,已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高地之一。

    同时,我省高度关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研发,引进了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吴锋院士创新中心,支持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电池低温续航技术、重卡换电系统等研发项目20余项,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销量领先的电动车型中广泛应用。

    我省早在2010年即开始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已聚集东方电气、荣创新能、成都亿华通、厚普股份、蜀道装备、四川金星等100余家优质企业及科研院所,建成东方氢能产业园、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等标杆性产业园区,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突破。近年来陆续在成都、凉山、内江、攀枝花等地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后建成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重卡线以及国内首个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等,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了涵盖氢气制储运加用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体系,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目前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692辆,建成加氢站17座,示范规模西部第一、国内领先,同时,联合重庆打造贯通“成渝氢走廊”,并持续推动提质扩容。今年9月1日,以“新质动力·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并举行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促进我省动力电池产业进一步发展。省能源局积极协同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增量,正牵头编制《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0年)》,推动充电基础高质量发展,做大动力电池增量。根据现有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我省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实力雄厚的优势,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汇聚,产业链聚集度高,同时,绿色能源优势、锂矿等战略矿产资源丰富且电子信息、软件人才丰富,争取大企业大集团在我省布局研发中心,加快动力电池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能释放,支持有序、高效、清洁开发锂矿等资源,引进培育电机、电控等领域龙头企业,共同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投资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一批“电动+”应用场景。

    二是完善配套企业持续发展。我省动力电池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各类型零部件企业基本均有布局,但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企业相对较少,本地配套率较低,因此需要支持研发创新,在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领域实现更多国产化替代,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引进培育碳纸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零部件企业转型及提升配套,招引高价值、高附加值零部件配套企业。

    三是促进产业链集群集聚。我省绿氢资源丰富,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链条基本打通且应用场景丰富,示范规模西部第一,但是全产业链成本相对较高。在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配套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进一步推广新能源装备,同时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打造示范园区,促进产业链的集成集聚,在深化合作中携手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推动在成都等省内负荷中心布局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推动锂电池等产业装备应用,推动《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支持飞轮储能等动力电池相关先进技术和产品申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助力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增量。

    四、关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先机”方面的建议

    未来产业是依托颠覆性技术及其产业化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的先导性产业,是一个区域支撑未来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早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就强调,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发展未来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接续形成发展新动能,才能获得未来发展主导权,持续增强四川发展后劲,进一步巩固和重塑四川工业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地处国家内陆开放前沿,尤其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国际化资源丰富、市场化要素齐备、商务配套成熟、科技创新土壤深厚,具备未来产业发展的多项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我省工业体系完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芯屏端软智网”及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崛起。二是创新服务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拥有歼-20、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创新成果,一批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正加速培育,数字政务建设加速推进,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完善。三是产业载体优势。目前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家、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开发区116家等。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城市大脑”智慧平台加速建设,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形成。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厅根据《意见》精神,正组织编写《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结合我省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26个重点领域,构筑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未来产业体系。四川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四川省制造业标志性产品(2024版)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前瞻布局了“人形机器人”“第四代核电装备”“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10个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推动具有技术先导性、前沿性、颠覆性的未来产品加速产业化,力争尽快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标志性产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依托在川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开展面向未来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牵头或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大对未来产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组织实施未来技术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全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促进产业聚集。以国家重点产业链攻关任务为牵引,梳理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前沿性和高成长的标志性产品,省市联动形成合力加强支持。编制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培育路线图,加强技术预见性研究,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构建“产品-技术-科研”牵引的逆向研发链条,组织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针对性强,协同高效的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上下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锻长板、补短板、建新板”行动,推动形成“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发展格局。

    三是打造试点示范。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行动,发挥人工智能“倍增器”作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落地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筑牢算力、5G专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关键底座,深入推进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广泛融合,拓展在交通、能源、民生等领域的应用。发挥在川央企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在元宇宙、数字诊疗、氢能、飞行汽车等领域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新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医院、未来商业、未来景区、未来教育等标杆示范场景。开发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出台应用推广政策。

    最后,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们能继续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联系人及电话:彭程 028—86264841

    电子邮箱:sczdb2006@163.com

    邮政编码:610015

    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11日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84号提案的复函

  • 2024年09月24日 15时15分
  • 来源: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网站
  • 川经信提案〔2024〕121号

    民进四川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抓手大力培育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第0084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联合省能源局认真研究了提案中的对策建议,现答复如下:

    装备制造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中枢,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5+1”现代工业体系,将装备制造确定为5个重点产业之一推动发展。2023年,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并做出具体部署。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技术装备加速突破,集聚水平明显提升,成为我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四大航空装备研制基地之一,轨道交通领域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3年实现营收8548.8亿元,占全国工业比重为2.3%、居全国第9(较2021年提高两位);占全省工业比重为17.3%;研发费用为投入强度195亿元,投入强度为1.86%、约为制造业的1.5倍。

    我省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持续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深耕细作“标志性”产品,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制造强省提供坚强支撑。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运行态势良好,创新水平不断增强、高端装备不断突破、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一、关于“抢抓工业母机政策机遇补短板”方面的建议

    工业母机是“制造之器”和“自强之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基础产业。

    近年来,我省工业母机产业借助各地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和优势,在成都、泸州、南充等地形成集聚优势,推动形成从上游设备研发到下游应用领域的产业链合力。成都现已初步形成以数控刀具及材料、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为核心的机床产业链;泸州拥有一大批专业从事金属切削、数控加工、机床生产的优秀企业,并积极推动新型工业母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以传统机床和数控机密机床并驾齐驱、增材制造装备为主攻方向的新型工业母机基地,推动工业母机全产业链工艺创新和技术进步。南充市借助中科九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赋能真空装备产业,现已建成专业化真空产业集聚区2个,成为国内真空产品最全的集聚地,实现了从无到有、集群成势的转变。

    我省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物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二重)、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成飞)、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成发)、成都工具研究所(成都工具所)、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普什宁江公司等一批优质骨干科研单位和制造业企业,依托优势单位的先进制造能力,积极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各领域装备研发。中物院拥有金刚石机床、高精密光学元件磨削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制造能力;二重拥有重型磨锻压机制造能力,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电力等领域装备制造;普什宁江拥有较强的卧式加工中心、FMS(柔性制造系统)研发生产能力;航空工业成飞、成发科技科研实力突出,作为用户单位参与多项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任务,助力机床领域国产化替代;自贡硬质合金、成都工具所、邦普刀具在机床刀具、刃具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中自贡硬质合金建有从粉末到硬质合金及配套工具的完整研发生产体系。此外,拥有国家机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先进制造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其中机床质检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机床产品第三方质检机构。2023年全省工业母机产业营收规模约100亿元。

    2023年,国家制定了针对工业母机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成立了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2024年印发了《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我省将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大力补齐工业母机产业短板,实现补链强链转变。根据《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完善落实政策举措。借助国家政策机遇,积极承接国家专项,落实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印发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传统制造设备向智能制造设备转型,全力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集链成群发展。2024年6月,我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四川省2024年产业新赛道征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了新型工业母机产业,将对入选市州提供人才引育、项目实施、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帮扶,助力工业母机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推动工业母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

    二是支持国家链主企业发展。借助成都、绵阳等地科研优势和链主企业优势,大力支持国家链主企业发展。落实“一企一专班”“一企一专员”“一企一专策”,帮助中物院八所、航空工业成飞、兵装自动化所等3家国家链主企业加快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领域7个标志性产品、26项细化任务攻关。目前,中物院八所、兵装自动化所已完成了核心装备工程结构设计,航空工业成飞已完成规模化制备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中物院六所大口径金刚石元件精密磨抛装备、普什宁江卧式五轴加工中心等研制。与中国二重等12家牵头单位签订攻关任务书。目前,8万吨重型模锻压机已实现复杂锻件工艺知识的挖掘、提取,正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

    四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加快筹建四川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持续举办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将工业母机等装备展览展示、对接交流列入重中之重,强化川渝两地工业母机“产学研用投”对接及重大项目合作。

    二、关于“纵深发展清洁能源装备锻长板”方面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清洁能源装备发展,2023年,我省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2700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集群国家级创新载体建设成果显著,组建创新平台80余个,具备水火核风光气六电并举及氢能的全产业体系研制能力。风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气电装备(燃机)等领域优势显著增强,部分产品市场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填补了我国能源装备产业多项技术空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实施重大项目131个,总投资1797亿元。2022年,我厅共支持四川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偿试点项目48个,其中清洁能源装备项目37个,共计安排保费补贴资金超4000万元,认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155台(套),其中清洁能源装备超过20台(套)。2023年,科技厅支持包括“大型风电叶片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制”“高耐候性光伏组件及能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领域科技项目49项、经费1880万元;组织编制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水电装备、氢能装备、核技术应用装备、燃气轮机产业技术创新图谱,共凝练出关键核心技术154项,促进了清洁能源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2023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四川德阳成功举办,现场签约产业合作项目73个、投资金额2322亿元,发布了《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开放与合作共识》《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等报告,展示了能源装备领域的最新思想成果、理论成果,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前瞻分析和战略指导,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影响力。

    近期,国家发布了《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清洁能源领域相关政策,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厅编制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和《四川省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将清洁能源装备在内的重大技术装备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在水、风、光、氢、核、天然气等领域开展装备整机和关键部辅件攻关,进一步促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集群建设。我省先后印发《培育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实施方案》《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成德工业同城化发展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东方电气等头部链主企业高质量发展,并梯度培育一批若干子产业链。提出实施“强链补链”“基础再造”等8大行动,力争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30个,培育领航、链主企业5户,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100户,支持东方电气建设装备产业园,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绘制高端能源装备重点子产业链图谱,发布优质企业清单、重大项目清单、发展机会清单,优先发展终端、高端环节,补齐产业短板,打造清洁能源装备成套和极限制造中心,推动能源装备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

    二是加强区域协同。引导清洁能源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各地区协同共建,产业优势互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等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产业协同错位,增强功能优势,优化功能布局,增强城市群对产业要素的集聚作用,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聚集区。扎实推进“5+1”重点特色园区建设。支持成都东部新区、成都经开区、淮州新城发展晶硅光伏、氢能、动力及储能电池、高效节能装备等产业。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发展,培育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地标产业,创建国家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支持成都建设“绿氢之都”,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光伏高端能源装备引领区。支持德阳高新区重点发展油气钻采装备产业。支持凯州新城重点发展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天然气开发利用等产业。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高端能源装备相关产业。

    三是推动开放发展。聚焦我省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重大平台等关键领域,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发布集群招商引资指南,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中国西部国际氢能产业博览会等载体,加强与“三类500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等世界高端清洁能源装备战略投资者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平台招商、资本招商、资源招商、以企招商等方式招大引强、招优引新,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乘数效应的标志性项目和拥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力争每年引进100亿级领军企业1个以上、1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在2023年世界清洁能源大会上,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温州市乐清电器集群在川合体。四大集群举行了携手深化合作启动仪式,四方达成共识,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区域集群间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和跨领域融合,促进能源装备领域集群率先向世界级迈进。

    三、关于“协同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强增量”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前瞻布局、谋定而动,发挥我省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从2019年引入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开始,四川动力电池产业从零起步,经过不懈努力,跑出了全球瞩目的加速度。目前,全省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动力电池装机量全国前十企业5家(其中有4家进入全球前十),形成了从锂矿资源开发、上游材料到电池组件生产、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构建了以宜宾为主承载地,遂宁、成都、眉山、德阳、达州、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的发展,一跃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高地之一。2023年,全省动力电池产量105.4GWh,同比增长27%,约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今年以来,尽管受国内外市场增长放缓、价格持续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但四川动力电池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上半年生产动力电池64.6GWh,同比增长56.4%,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近年来,四川把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作为优先选项,已成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高地之一。

    同时,我省高度关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研发,引进了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吴锋院士创新中心,支持其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电池低温续航技术、重卡换电系统等研发项目20余项,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销量领先的电动车型中广泛应用。

    我省早在2010年即开始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已聚集东方电气、荣创新能、成都亿华通、厚普股份、蜀道装备、四川金星等100余家优质企业及科研院所,建成东方氢能产业园、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等标杆性产业园区,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自主突破。近年来陆续在成都、凉山、内江、攀枝花等地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后建成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重卡线以及国内首个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等,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了涵盖氢气制储运加用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体系,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目前全省已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692辆,建成加氢站17座,示范规模西部第一、国内领先,同时,联合重庆打造贯通“成渝氢走廊”,并持续推动提质扩容。今年9月1日,以“新质动力·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并举行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促进我省动力电池产业进一步发展。省能源局积极协同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增量,正牵头编制《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0年)》,推动充电基础高质量发展,做大动力电池增量。根据现有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我省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实力雄厚的优势,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汇聚,产业链聚集度高,同时,绿色能源优势、锂矿等战略矿产资源丰富且电子信息、软件人才丰富,争取大企业大集团在我省布局研发中心,加快动力电池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能释放,支持有序、高效、清洁开发锂矿等资源,引进培育电机、电控等领域龙头企业,共同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投资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一批“电动+”应用场景。

    二是完善配套企业持续发展。我省动力电池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各类型零部件企业基本均有布局,但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企业相对较少,本地配套率较低,因此需要支持研发创新,在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领域实现更多国产化替代,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引进培育碳纸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零部件企业转型及提升配套,招引高价值、高附加值零部件配套企业。

    三是促进产业链集群集聚。我省绿氢资源丰富,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业链条基本打通且应用场景丰富,示范规模西部第一,但是全产业链成本相对较高。在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配套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示范,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进一步推广新能源装备,同时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打造示范园区,促进产业链的集成集聚,在深化合作中携手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推动在成都等省内负荷中心布局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推动锂电池等产业装备应用,推动《四川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支持飞轮储能等动力电池相关先进技术和产品申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助力培育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增量。

    四、关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先机”方面的建议

    未来产业是依托颠覆性技术及其产业化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的先导性产业,是一个区域支撑未来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引擎。早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就强调,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发展未来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接续形成发展新动能,才能获得未来发展主导权,持续增强四川发展后劲,进一步巩固和重塑四川工业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地处国家内陆开放前沿,尤其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国际化资源丰富、市场化要素齐备、商务配套成熟、科技创新土壤深厚,具备未来产业发展的多项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我省工业体系完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芯屏端软智网”及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崛起。二是创新服务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拥有歼-20、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创新成果,一批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正加速培育,数字政务建设加速推进,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完善。三是产业载体优势。目前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家、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开发区116家等。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城市大脑”智慧平台加速建设,完善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形成。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厅根据《意见》精神,正组织编写《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结合我省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26个重点领域,构筑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未来产业体系。四川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四川省制造业标志性产品(2024版)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前瞻布局了“人形机器人”“第四代核电装备”“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10个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推动具有技术先导性、前沿性、颠覆性的未来产品加速产业化,力争尽快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标志性产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依托在川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开展面向未来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牵头或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大对未来产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组织实施未来技术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全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促进产业聚集。以国家重点产业链攻关任务为牵引,梳理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前沿性和高成长的标志性产品,省市联动形成合力加强支持。编制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培育路线图,加强技术预见性研究,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构建“产品-技术-科研”牵引的逆向研发链条,组织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针对性强,协同高效的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上下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锻长板、补短板、建新板”行动,推动形成“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发展格局。

    三是打造试点示范。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行动,发挥人工智能“倍增器”作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落地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筑牢算力、5G专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关键底座,深入推进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广泛融合,拓展在交通、能源、民生等领域的应用。发挥在川央企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在元宇宙、数字诊疗、氢能、飞行汽车等领域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新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医院、未来商业、未来景区、未来教育等标杆示范场景。开发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出台应用推广政策。

    最后,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们能继续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联系人及电话:彭程 028—86264841

    电子邮箱:sczdb2006@163.com

    邮政编码:610015

    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11日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