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364号建议会办意见的函

  • 2020年08月03日 16时22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衷心感谢文化和旅游部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作的关心支持。

    现按要求,就郑晓幸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建设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第7364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前期工作落实情况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于7月10日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携手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一)召开两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一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0年重点工作》《川渝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事项》等4个文件。二是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旅游15项合作,建立成渝文物保护利用11项联动,强化成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13项协作。

    (二)建立健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根据四川、重庆两省市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部署安排,川渝建立了共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合办公、协调会议和信息报送4项工作机制。专项工作组由两省市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专项工作组下设联合办公室,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四川重庆文旅部门轮值承办,形成了共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

    (三)联合争取国家层面支持。联动重庆共同研究提出了恳请国家支持的7个方面19项重大事项,共同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重点包括争取国家层面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批准举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暂定名)、支持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支持2类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支持5项重大政策、支持6项重点工作、完善3项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机制等方面。

    (四)组织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对标落实中央部署,做好省级层面顶层设计,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市(州)和专家开展巴蜀文化旅游重大课题政策研究,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思路,提出了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四重”清单。

    (五)川渝联合开展宣传推广。一是川渝联合主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四川省、重庆市近200家旅游景区分别面向重庆、四川籍游客推出120万张免费门票,共推精品线路,发布优惠政策,有效提振激活了市场。央视《朝闻天下》对川渝自由行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二是联合开展“巴山蜀水”文创精品展。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院等20余家川渝文博机构带来600余件文创产品,线上点击达1000余万人次,吸引两地市民把文化带回家。三是合作举办“成渝双城记非遗云聚会”活动。线上推出“淘宝手艺人——重庆和四川非遗购物节好店推荐专场”,并以非遗为媒,通过拼接海报和视频文字等形式云端展示蜀绣、龙舞、竹编、船工号子、微刻、皮影、漆艺、陶艺等两地同源非遗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四川省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积极联动重庆,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产业兴盛、社会文明的开放走廊、绿色走廊、文明走廊、和谐走廊,共同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顶层制度一体化机制。争取国家层面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并争取将重要内容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川渝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探索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跨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支撑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模式,建设新时代内地首个国家级文化旅游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开展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建设重大文旅项目用地保障“绿色通道”;探索人才、科技等文旅产业支持政策。

    (二)资源开发一体化机制。共同建设覆盖川渝的优质文化历史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并实现全社会开放利用。鼓励两地文化旅游机构和企业考察互访,开发红色文化研学、重走巴蜀古道、白酒金三角、南方石刻艺术等跨区域、有特色、有市场的一程多站和环线精品旅游线路。结合重庆“一区两群”“两江四岸”战略和成都城市发展重大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全地域、全行业融合,共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西部演艺产业示范园区。

    (三)品牌推广一体化机制。持续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天府文化旅游中心和重庆之窗建设。加强双方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鼓励采用媒体资源互换方式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共同制作巴蜀文化旅游宣传片,联合推向境内外市场。争取国家批准川渝轮流举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重大节会平台,争取批准举办和整合提升中国巴蜀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西部国际民族艺术节、中国川剧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巴蜀合唱节、巴蜀文化论坛、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文化旅游业新技术应用大会、自驾游博览会,形成“1+N”系列节会品牌平台体系。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特色民宿、景区停车场、汽车营地等服务功能,推进公共空间艺术化、景观化。联合推出《成渝地区旅游景区导览图》,推进成渝地区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视系统规范化建设。在成渝地区市(区)、县建设巴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满足游客“一站式”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编制川渝文化旅游风景道规划,整合川渝水上文旅廊道建设,打造自驾车营地网络、重要景点富集区域慢行交通,构建“快旅漫游”巴蜀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一体化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旅游监管平台,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五)投融资一体化机制。共同建设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库,开辟统一的招商信息发布渠道,组建联合招商团队赴国内外文旅产业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展会开展招商,联合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精品项目推介会。探索建立跨区域投资管理平台,共同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有震撼力的文旅地标。切实发挥两地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巴蜀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推动两地文旅领域银行、基金、证券、担保、保险等双向、联合开展融资服务,共建国家文旅金融合作示范区。

    (六)消费市场一体化机制。推动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组建“巴蜀文化旅游企业联盟”,在旅游产品、线路、价格和政策方面实现川渝一体化。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线路共享,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构建土特产品、文创产品、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统一市场,支持市场主体打造统一品牌门店和电商专区。推动建设“成渝演艺院线”,共享优质演艺项目。共建线上线下艺术品交易大市场,共办展览、鉴赏、拍卖等活动,联手做大艺术品产业。实施便捷消费一体化,搭建文旅消费统一网络平台,探索“一码通”“一卡通”,联合举办消费惠民活动,统一推出多样化消费促进措施。

    (七)产业配套一体化机制。整合两地高校、科研和企业力量,建立巴蜀文化研究智库联盟,提供课题研究、政策咨询、前瞻预测等服务。建立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和共享机制,合作举办文旅产业人才培训班,推动两地高校相似专业合作办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实训等人才培养模式。融通两地版权注册登记名录库,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搭建一体化版权交易平台,并推动与北京、深圳、厦门等版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

    (联系单位及电话: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028—8670287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8月3日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364号建议会办意见的函

  • 2020年08月03日 16时22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衷心感谢文化和旅游部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作的关心支持。

    现按要求,就郑晓幸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建设成渝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第7364号)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前期工作落实情况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于7月10日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携手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一)召开两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一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0年重点工作》《川渝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事项》等4个文件。二是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旅游15项合作,建立成渝文物保护利用11项联动,强化成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13项协作。

    (二)建立健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根据四川、重庆两省市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部署安排,川渝建立了共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合办公、协调会议和信息报送4项工作机制。专项工作组由两省市文旅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专项工作组下设联合办公室,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四川重庆文旅部门轮值承办,形成了共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

    (三)联合争取国家层面支持。联动重庆共同研究提出了恳请国家支持的7个方面19项重大事项,共同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重点包括争取国家层面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批准举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暂定名)、支持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支持2类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支持5项重大政策、支持6项重点工作、完善3项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机制等方面。

    (四)组织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对标落实中央部署,做好省级层面顶层设计,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市(州)和专家开展巴蜀文化旅游重大课题政策研究,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思路,提出了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四重”清单。

    (五)川渝联合开展宣传推广。一是川渝联合主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四川省、重庆市近200家旅游景区分别面向重庆、四川籍游客推出120万张免费门票,共推精品线路,发布优惠政策,有效提振激活了市场。央视《朝闻天下》对川渝自由行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二是联合开展“巴山蜀水”文创精品展。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院等20余家川渝文博机构带来600余件文创产品,线上点击达1000余万人次,吸引两地市民把文化带回家。三是合作举办“成渝双城记非遗云聚会”活动。线上推出“淘宝手艺人——重庆和四川非遗购物节好店推荐专场”,并以非遗为媒,通过拼接海报和视频文字等形式云端展示蜀绣、龙舞、竹编、船工号子、微刻、皮影、漆艺、陶艺等两地同源非遗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四川省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积极联动重庆,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产业兴盛、社会文明的开放走廊、绿色走廊、文明走廊、和谐走廊,共同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顶层制度一体化机制。争取国家层面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并争取将重要内容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国家批准川渝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探索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跨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支撑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模式,建设新时代内地首个国家级文化旅游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开展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建设重大文旅项目用地保障“绿色通道”;探索人才、科技等文旅产业支持政策。

    (二)资源开发一体化机制。共同建设覆盖川渝的优质文化历史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并实现全社会开放利用。鼓励两地文化旅游机构和企业考察互访,开发红色文化研学、重走巴蜀古道、白酒金三角、南方石刻艺术等跨区域、有特色、有市场的一程多站和环线精品旅游线路。结合重庆“一区两群”“两江四岸”战略和成都城市发展重大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全地域、全行业融合,共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西部演艺产业示范园区。

    (三)品牌推广一体化机制。持续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天府文化旅游中心和重庆之窗建设。加强双方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鼓励采用媒体资源互换方式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共同制作巴蜀文化旅游宣传片,联合推向境内外市场。争取国家批准川渝轮流举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重大节会平台,争取批准举办和整合提升中国巴蜀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西部国际民族艺术节、中国川剧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巴蜀合唱节、巴蜀文化论坛、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中国西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全球旅游网络营运商合作交流会、文化旅游业新技术应用大会、自驾游博览会,形成“1+N”系列节会品牌平台体系。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特色民宿、景区停车场、汽车营地等服务功能,推进公共空间艺术化、景观化。联合推出《成渝地区旅游景区导览图》,推进成渝地区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视系统规范化建设。在成渝地区市(区)、县建设巴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满足游客“一站式”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编制川渝文化旅游风景道规划,整合川渝水上文旅廊道建设,打造自驾车营地网络、重要景点富集区域慢行交通,构建“快旅漫游”巴蜀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一体化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旅游监管平台,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五)投融资一体化机制。共同建设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库,开辟统一的招商信息发布渠道,组建联合招商团队赴国内外文旅产业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展会开展招商,联合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精品项目推介会。探索建立跨区域投资管理平台,共同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有震撼力的文旅地标。切实发挥两地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巴蜀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推动两地文旅领域银行、基金、证券、担保、保险等双向、联合开展融资服务,共建国家文旅金融合作示范区。

    (六)消费市场一体化机制。推动文化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组建“巴蜀文化旅游企业联盟”,在旅游产品、线路、价格和政策方面实现川渝一体化。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线路共享,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构建土特产品、文创产品、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统一市场,支持市场主体打造统一品牌门店和电商专区。推动建设“成渝演艺院线”,共享优质演艺项目。共建线上线下艺术品交易大市场,共办展览、鉴赏、拍卖等活动,联手做大艺术品产业。实施便捷消费一体化,搭建文旅消费统一网络平台,探索“一码通”“一卡通”,联合举办消费惠民活动,统一推出多样化消费促进措施。

    (七)产业配套一体化机制。整合两地高校、科研和企业力量,建立巴蜀文化研究智库联盟,提供课题研究、政策咨询、前瞻预测等服务。建立文旅产业人才培养和共享机制,合作举办文旅产业人才培训班,推动两地高校相似专业合作办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实训等人才培养模式。融通两地版权注册登记名录库,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搭建一体化版权交易平台,并推动与北京、深圳、厦门等版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

    (联系单位及电话: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028—8670287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8月3日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