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及答复

  • 2012年07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

    宋学斌
      

      我们通常所说的蜀道,就是翻秦岭、过巴山、跨越川陕两省、连接西安和成都的陆地通道,全长1000余公里。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状况较好、遗存要素较多的古代官道,不仅是中国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从公元前三世纪秦惠文王伐蜀算起,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筑川陕公路,有文字记载的已历时2200余年,至今仍对沿线及周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蜀道沿线有陕西的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和四川的广元、达州、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等十一个市。以汉中为界,蜀道分南段和北段,北段以西安、宝鸡为起点,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地区,南段从汉中开始,再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到达成都、重庆,北段主要包括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道路,南段主要包括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道路,除此之外,还有联系川陇的祁山道、景谷道、阴平道等。

      蜀道作为保存至今人力修筑的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它的价值可与连接东西方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沟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相媲美。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道路像蜀道一样,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变迁;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道路如蜀道一般,有着如此漫长和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散落在蜀道周围的城池、建筑以及流传开来的诗歌和故事,让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它的内涵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领域。蜀道已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涵,展示了多元文明对话、开放融合和跨越地域与族群发展的特征。蜀道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先民留给后世子孙和全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蜀道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2007年四川省广元市承办了“蜀道文化论坛”,2009年四川省广元市举办了“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2011年9月,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蜀道文化沿线保护与申遗进行了调研,其间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了研讨会,形成了“广元共识”,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明确表示支持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传承、申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针对蜀道保护与申遗工作中存在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基础工作相当薄弱、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保护理念存在偏差、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金人才技术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为做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品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机构,统筹运作。一是国务院牵头,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和川陕两省政府参加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文化、文物、国土、建设、财政、交通、水利、旅游、农业、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职能,有序协调,清晰责任,分工到位,切实加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工作力度。二是建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联盟促进会”,会址设在四川省广元市和陕西省汉中,加强蜀道沿线两省、十一市的沟通与协商。 

      二、制定法规,划定范围。一是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管理条例》,赋予蜀道文化线路遗产以应有的法律地位,科学合理地划定蜀道沿线的保护范围,成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川陕两省各明确一个牵头城市,并设立办公机构,统筹协调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具体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确定保护区内工程建设会审机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保护范围内的各种城乡工程建设项目,无论大小,必须经会审审批后再予实施。三是在沿线重要文物点竖立文物保护标志,既是宣传蜀道文化线路,又是文化遗产保护公示。四是加大国家、省级文物保护等级。将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重要文化遗产,及时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文化遗产价值及时申报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保护等级。 

      三、深入调研,编制规划。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开展针对蜀道文化线路专业性的专项资源调查,对道路、铺驿、栈阁、古桥、渡口水驿、关隘、名人古墓、古遗址、古柏、古镇等文化遗存,通过野外探查、考古勘测、文献搜索等方式,摸清家底,为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奠定基础。一是摸清遗产结构和保护现状。二是摸清蜀道的分布、走向和特点,明确遗存的定点、定位和特征。三是收集整理民风民俗、戏曲歌舞、诗文楹联、文献传说。四是抓紧做好申报的文本工作,首先争取蜀道列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四、加大投入,切实保障。一是根据保护工作需要,及时编制和储备保护工程项目,国家文物局应重点增列专项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费、重点文物抢救与修缮专项资金,投入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二是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投入力度。三是在坚持国家保护为主的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来源。四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各项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 

      五、加强保护,低碳开发。一是加大蜀道文化线路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包括古代建筑、古柏、考古遗址、文化景观、可移动文物集等。二是切实指导蜀道文化线路沿线的城乡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房屋建设。三是树立负责任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避免不当建设和过度旅游开发对文化线路造成的破坏。四是扩大蜀道沿线区域的知名度,美化当地广大民众的家园,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真正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惠,分享文化繁荣带来的成果,自觉参与蜀道文化保护。五是针对蜀道文化线路的复杂性,应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全面弄清蜀道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准确评估蜀道遗产价值的原真性、完整性。准确界定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范围。通过加工提炼,文化引领,进一步提升蜀道文化线路的人类文明价值和世界普世价值。六、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蜀道文化线路申遗工作。二是建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期刊、网站,及时反映国内外专家和广大群众对蜀道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意见、建议,发布蜀道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展等相关信息。三是拓展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凝聚人心、增添力量。四是发挥社会民众主体地位和主人翁作用,大力弘扬广大民众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奉献精神。五是强化申遗的结果很重要,申遗的过程同样十分重要的观念,申遗成功会对川陕两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3700号提案的答复 (B)类


    宋学斌等委员: 

      你们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第3700号)收悉。全国政协交由我省分办,现答复如下。 

      蜀道文化线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四川通往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沟通南北、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并得到了全国政协及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已纳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文物局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和要求,我省已委托专业资质单位编制蜀道(四川段)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要求组织蜀道沿线有关市(州)编制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文本,目前已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文件,力争在今年将蜀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做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我省近年来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排查摸底,进一步摸清蜀道文化线路遗存情况。蜀道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多年的调查摸底,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已先后分级分批公布各级文保单位235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2007年9月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经摸底排查,蜀道沿线新增文物点4360余处,部分文物点已被地方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分别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各级政府将陆续把一批蜀道沿线遗迹公布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些文物资源的保护级别得以进一步提升。二是深入调研,加紧编制蜀道文化线路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目前,蜀道沿线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方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已陆续开展此项工作,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明月峡古栈道、剑阁觉苑寺、梓潼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墓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三是健全法规,加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力度。近年来,蜀道沿线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严禁放火烧山及砍伐川陕公路剑阁段古柏的通令》、《关于保护剑阁驿道古柏的决议》、《关于加强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广元市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依法划定剑门蜀道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工作的通知》、《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省政府逐年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蜀道沿线一大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的修缮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明月峡古栈道、剑阁觉苑寺、梓潼七曲山大庙、庞统祠、武侯祠等一大批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并已及时向公众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10月12日,“蜀道明珠”——千佛崖摩崖造像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这项工程也是继国家文物局“重庆大足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后的又一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也是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重大举措。 

      蜀道文化线路涉及四川、陕西两省多个地方。参照我国其他线性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申遗”的通行做法,由某一城市牵头,在组织协调和具体运作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低。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我省将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寻与蜀道文化线路相关省份建立优势互补、广泛互动、相互支持的区域合作机制。同时,为进一步摸清蜀道沿线文化遗产分布、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夯实蜀道“申遗”基础,我省将继续组织对四川境内的蜀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特别是针对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阆中、巴中、达州等地开展线路调查,进一步明确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历史沿革和遗产价值认定。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院正在抓紧编制《蜀道线性文化遗产文物考古调查及勘探计划(2012—2015)》,待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文物局。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依托图书、电视、网络平台、论坛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通过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国际古迹遗址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宣传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对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形成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你们对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

     


    2012年7月5日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及答复

  • 2012年07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

    宋学斌
      

      我们通常所说的蜀道,就是翻秦岭、过巴山、跨越川陕两省、连接西安和成都的陆地通道,全长1000余公里。是现今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状况较好、遗存要素较多的古代官道,不仅是中国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从公元前三世纪秦惠文王伐蜀算起,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筑川陕公路,有文字记载的已历时2200余年,至今仍对沿线及周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蜀道沿线有陕西的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和四川的广元、达州、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等十一个市。以汉中为界,蜀道分南段和北段,北段以西安、宝鸡为起点,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地区,南段从汉中开始,再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到达成都、重庆,北段主要包括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道路,南段主要包括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道路,除此之外,还有联系川陇的祁山道、景谷道、阴平道等。

      蜀道作为保存至今人力修筑的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它的价值可与连接东西方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沟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相媲美。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条道路像蜀道一样,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变迁;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道路如蜀道一般,有着如此漫长和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散落在蜀道周围的城池、建筑以及流传开来的诗歌和故事,让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它的内涵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领域。蜀道已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标本,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涵,展示了多元文明对话、开放融合和跨越地域与族群发展的特征。蜀道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先民留给后世子孙和全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蜀道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2007年四川省广元市承办了“蜀道文化论坛”,2009年四川省广元市举办了“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2011年9月,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蜀道文化沿线保护与申遗进行了调研,其间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了研讨会,形成了“广元共识”,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明确表示支持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传承、申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针对蜀道保护与申遗工作中存在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基础工作相当薄弱、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保护理念存在偏差、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金人才技术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为做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品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成立机构,统筹运作。一是国务院牵头,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和川陕两省政府参加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领导小组,文化、文物、国土、建设、财政、交通、水利、旅游、农业、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职能,有序协调,清晰责任,分工到位,切实加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工作力度。二是建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联盟促进会”,会址设在四川省广元市和陕西省汉中,加强蜀道沿线两省、十一市的沟通与协商。 

      二、制定法规,划定范围。一是国务院尽早制定出台《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管理条例》,赋予蜀道文化线路遗产以应有的法律地位,科学合理地划定蜀道沿线的保护范围,成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川陕两省各明确一个牵头城市,并设立办公机构,统筹协调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具体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确定保护区内工程建设会审机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保护范围内的各种城乡工程建设项目,无论大小,必须经会审审批后再予实施。三是在沿线重要文物点竖立文物保护标志,既是宣传蜀道文化线路,又是文化遗产保护公示。四是加大国家、省级文物保护等级。将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重要文化遗产,及时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文化遗产价值及时申报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保护等级。 

      三、深入调研,编制规划。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开展针对蜀道文化线路专业性的专项资源调查,对道路、铺驿、栈阁、古桥、渡口水驿、关隘、名人古墓、古遗址、古柏、古镇等文化遗存,通过野外探查、考古勘测、文献搜索等方式,摸清家底,为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奠定基础。一是摸清遗产结构和保护现状。二是摸清蜀道的分布、走向和特点,明确遗存的定点、定位和特征。三是收集整理民风民俗、戏曲歌舞、诗文楹联、文献传说。四是抓紧做好申报的文本工作,首先争取蜀道列入国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四、加大投入,切实保障。一是根据保护工作需要,及时编制和储备保护工程项目,国家文物局应重点增列专项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费、重点文物抢救与修缮专项资金,投入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二是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于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投入力度。三是在坚持国家保护为主的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来源。四是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各项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 

      五、加强保护,低碳开发。一是加大蜀道文化线路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包括古代建筑、古柏、考古遗址、文化景观、可移动文物集等。二是切实指导蜀道文化线路沿线的城乡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房屋建设。三是树立负责任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避免不当建设和过度旅游开发对文化线路造成的破坏。四是扩大蜀道沿线区域的知名度,美化当地广大民众的家园,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真正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惠,分享文化繁荣带来的成果,自觉参与蜀道文化保护。五是针对蜀道文化线路的复杂性,应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全面弄清蜀道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准确评估蜀道遗产价值的原真性、完整性。准确界定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范围。通过加工提炼,文化引领,进一步提升蜀道文化线路的人类文明价值和世界普世价值。六、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蜀道文化线路申遗工作。二是建立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期刊、网站,及时反映国内外专家和广大群众对蜀道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意见、建议,发布蜀道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展等相关信息。三是拓展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凝聚人心、增添力量。四是发挥社会民众主体地位和主人翁作用,大力弘扬广大民众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奉献精神。五是强化申遗的结果很重要,申遗的过程同样十分重要的观念,申遗成功会对川陕两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川省人民政府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3700号提案的答复 (B)类


    宋学斌等委员: 

      你们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提案》(第3700号)收悉。全国政协交由我省分办,现答复如下。 

      蜀道文化线路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四川通往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也是沟通南北、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并得到了全国政协及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已纳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四川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文物局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和要求,我省已委托专业资质单位编制蜀道(四川段)总体保护规划,并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要求组织蜀道沿线有关市(州)编制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报文本,目前已向国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文件,力争在今年将蜀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做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我省近年来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排查摸底,进一步摸清蜀道文化线路遗存情况。蜀道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多年的调查摸底,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已先后分级分批公布各级文保单位235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2007年9月国务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经摸底排查,蜀道沿线新增文物点4360余处,部分文物点已被地方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分别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各级政府将陆续把一批蜀道沿线遗迹公布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些文物资源的保护级别得以进一步提升。二是深入调研,加紧编制蜀道文化线路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目前,蜀道沿线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方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已陆续开展此项工作,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明月峡古栈道、剑阁觉苑寺、梓潼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墓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三是健全法规,加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力度。近年来,蜀道沿线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严禁放火烧山及砍伐川陕公路剑阁段古柏的通令》、《关于保护剑阁驿道古柏的决议》、《关于加强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广元市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依法划定剑门蜀道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工作的通知》、《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省政府逐年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蜀道沿线一大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的修缮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明月峡古栈道、剑阁觉苑寺、梓潼七曲山大庙、庞统祠、武侯祠等一大批灾后抢救保护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并已及时向公众开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10月12日,“蜀道明珠”——千佛崖摩崖造像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这项工程也是继国家文物局“重庆大足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后的又一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也是蜀道文化线路保护的重大举措。 

      蜀道文化线路涉及四川、陕西两省多个地方。参照我国其他线性文化遗产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申遗”的通行做法,由某一城市牵头,在组织协调和具体运作上存在相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低。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我省将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寻与蜀道文化线路相关省份建立优势互补、广泛互动、相互支持的区域合作机制。同时,为进一步摸清蜀道沿线文化遗产分布、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夯实蜀道“申遗”基础,我省将继续组织对四川境内的蜀道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特别是针对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阆中、巴中、达州等地开展线路调查,进一步明确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历史沿革和遗产价值认定。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院正在抓紧编制《蜀道线性文化遗产文物考古调查及勘探计划(2012—2015)》,待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文物局。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历史记忆,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依托图书、电视、网络平台、论坛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互动,通过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国际古迹遗址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宣传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对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形成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你们对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

     


    2012年7月5日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