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省防震减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呢?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四川省是地震多发省,我们省防震减灾工作真正起步从70年代开始,从1970年开始,四川大邑6.2级地震以后,这方面工作就开始起步,经过数十年几代人不断努力,逐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工作体系。我从七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逐步建立健全了工作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了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省政府坚持每年定期通报全省震情形势,部署全年防震减灾工作具体任务;省市县三级政府普遍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全省21个市州、165 个县(市)设立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具有四川特色的防震减灾队伍。地震、民政、住建、国土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防震减灾向基层延伸、在基层落实,着力推进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 "三网"指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一员"即在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覆盖15220个村(社区),建成近5万人组成的省市县乡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二是防震减灾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我省初步构建了包含"一条例、一决定、三规定"的防震减灾地方法规体系。1996年,我省出台了《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走上了法治轨道。今年省人大刚刚对这个条例进行了修订,修订版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2010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农居抗震设防管理的法规,为提高我省农村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这是"一条例、一决定"。 另外还有"三规定",《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四川省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四川省大型水库地震监测管理规定》。除了这三个规定以外,四川相关的部门也还出台了一些规章,补充完善了我省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同时为了对法规执行情况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省和地方人大多次开展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确保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仅2009年以来,市、县人大组织开展的防震减灾相关执法检查活动120余次,有力地推进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三是不断加强了监测预报工作基础。我省地震监测系统经历了从单台到组网、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初步建成多学科、多手段、专群结合、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全省建有专业固定地震台385个,流动观测点328个,地方地震台88个,宏观异常观测点477个;建成了由21个基准站、28个区域站和1个数据中心组成的GPS地壳运动监测系统;建成了四川MODIS卫星热红外遥感系统;建成了由60个测震台组成的宽频带、大动态、高采样率的四川数字测震台网。全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2.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城市达到2.0级,部分地区可达1.5级,实现省内3.5级以上地震2分钟内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5个市州建成数字化监测台网,11个市州建立区域监测台网,3个市州建成实时共享台网,成都市还建成全国首个中心城市烈度速报台网。这个烈度速报台网去年5.4级地震发生的时候发挥了很好作用。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四是大力开展震灾综合防御能力建设。我省出台了《四川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四川省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增强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制性和介入的时效性。强化对城乡建设和重大生命线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积极开展老旧基础设施、病险水库等除险加固。发改、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与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立了重大工程项目审批信息通报制度,省级和重点监视防御区13个市州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基本纳入了行政审批范围。先后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青藏输油管线、成兰铁路、成都地铁、双流机场等1000余项重要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组织开展了全省农村房屋抗震能力调查,制定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标准以及农房建造图集,广泛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工匠培训,切实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指导,全省建成农居安全工程示范乡(镇)541个、示范村3627个。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及牧民定居行动、彝家新寨建设等富民惠民工程的实施,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农居具备基本抗震能力。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五是不断拓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域。出台并修订完善《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省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大多数市(州)、县(市)和乡镇,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都编制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全省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200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组建了四川省地震局牵头、以成都消防为依托的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为全省第一支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多次在抢险救援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这支队伍经受了严峻考验,先后转战都江堰、汉旺、映秀等40多个救援点,是众多参战救援队中到达现场最早、救出幸存者最多的队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省又组建了综合灾害救援队、安全生产救护总队、武警四川应急救援队,卫生部门成立了全国首支高原卫生应急支队,绵阳、攀枝花、凉山、沐川等17个市州、56个县区相继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建成了21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全省地震灾害救援力量逐步壮大,地震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以203个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和灾害信息管理数据库为支撑,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灾情信息网络和省市县三级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建成1029处应急避难场所,建立起以中央级成都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19个市级库为骨干、39个县级库为基础的"覆盖四川、辐射西南地区"的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储备体系。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六是推进了地震科技发展和创新。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注重科研与任务相结合,在地震监测技术、地震预报方法、地震灾害防御对策、地震减灾救助技术、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地震工程、科技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共获科技成果奖630多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表彰奖励230余项。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地震台网软件、卫星遥感系统处理软件、GPS卫星定位系统处理软件,拓宽了地震监测范围,提高了信息检测精度,增强了我省地震监测与应急响应能力,还为其它社会领域的研究与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源。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七是我们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地以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厂矿、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坚持制定强化宣传计划,在"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等特殊时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加强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普及,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育内容。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地震、教育、科协等部门于2006年共同下发《关于推进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全省已建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15所、科普教育基地11个;2005年开始,德阳、宜宾、成都等市逐步推进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试点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34个。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社会综合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可以说,几十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与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还较薄弱,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筑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