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11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1年07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今年以来,巴中市认真落实市委“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为战略目标,以项目工作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全面兑现惠农政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及特点   

      (一)农业产值稳步增长。上半年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9.9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23.78亿元,林业产值1.77亿元,牧业产值21.64亿元,渔业产值1.85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0.87亿元,分别增长4.3%、5.1%、1.2%、7.5%和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76亿元,增长3.0%。    

      (二)小春粮油保持增产。今年全市小春生产注重抓好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确保了小春粮油产量再超历史,实现了连续十年丰产丰收。全市粮食播面达到173.22万亩,比上年增长0.8%;小春粮食总产量达54.96万吨,比上年增3.8%,其中:小麦产量32.9万吨,增2.1%,洋芋产量20.41万吨,比上年增7.0%;油菜籽产量11.37万吨,比上年增4.7%;蔬菜产量40.23万吨,比上年增4.4%。    

      (三)大春实现满栽满插。全市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336万亩,其中:玉米播面达116万亩,比上年增1万亩,一类苗达80%以上,长势好于去年;水稻已栽插133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比上年提早5天 “关秧门”;红苕栽插可达6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大春高产高效示范片面积达到48万亩(玉米30万亩、水稻18万亩),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坚持栽管并重,早防早控,大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明显少于去年同期。    

      (四)畜牧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市生猪生产受毛猪收购价格高企的拉动明显,但同时受2009年、2010年猪价震荡,母猪存栏下降的后续影响仍未消除,养殖户的补栏更加谨慎,导致生猪存出栏增长较为缓慢;相应牛、羊、禽、蛋市场行情看好,发展势头平稳。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6.40万吨,增长0.3%。其中:生猪出栏达193.68万头,比上年下降0.3%,出栏肉牛9.07万头,增长2.5%,出栏羊38.27万头,增长2.7%,出栏家禽618.54万只,比上年增长4.2%。禽蛋产量22118吨,增长6.6%。季末猪、牛、羊存栏分别-1.0%、4.0%、3.0%。  

       (五)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10元,同比增加370元,增长20.1%。一是工资性收入人均1043元,增加128元,增长14.0%,其中农民本地务工收入增长32.4%、外地务工收入增长13.4%。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900元,增加213元,增长30.9%。在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725元,同比增加192元,增长36.1%;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75元,同比增加20元,增长13.0%。三是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10元,同比减少2元,下降13.7%。转移性收入人均258元,同比增加31元,增长13.7%。    

      (六)农民生活消费结构改善。上半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达1523元,同比增加387元,增长34.1%。八大类生活消费呈现全面增长的格局,其中:食品483元、衣着117元、居住280元、用品及服务118元、交通通讯147元、文化教育74元,医疗保健243元、其它支出60元,分别增长40.8%、32.0%、7.4%、43.8%、41.8%、9.1%、68.7%和33.3%。    

      (七)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良好。全市劳务开发坚持抓培训、提素质、促就业、扶创业、强保障的思路,实现了劳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据市劳务办统计,劳务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5.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21%。

      (八)新农村连片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聚居点集中,产业向园区、优势区域集中,资源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园区集中,扎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和连片开发建设。今年以来,新农村示范片累计投入2.85亿元,其中省级示范片投入1.27亿元,2个省级、4个市级、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启动4个连片开发示范片建设,集中打造4个特色镇(南江县长赤镇、巴州区柳林镇、通江县广纳镇、平昌县元山镇)、8个中心村(南江县南鹰村、黑池村,巴州区七颗石村、七星寨村,通江县周子坪村、苗南村,平昌县长城村、中岭村)、12个聚居点(南江县2个、巴州区2个、通江县5个、平昌县3个)。    

      (九)农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按照“提前”和“加快”的要求,二郎庙水库、双桥水库建设加速推进,天星桥、湾潭河、红鱼洞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6座灌溉及城乡供水重点水源工程均已逐库开展项目建议书的编制。2010年度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已全面完工并通过省综合考评。新建供水工程585处,解决了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1万亩。扎实推进新居建设工程,制定了《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明确了目标任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村,今年将完成4个连片开发示范片的新居建设任务。    

      (十)农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把握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着眼招大引强,拓展招商领域,优化招商环境,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有46个农业招商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南江县五谷香珍米、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通江县年产5000吨松香加工3个项目已投产,实木颗粒板生产、大行宏业巴中第五季农业合作、富硒杨梅产业化等18个项目已在建设中,雨润集团猪肉食品加工、畜禽饲料加工等25个项目正在抓紧洽谈落实之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建设亟需加强。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加上受7月6日特大暴雨洪灾袭击,造成一些水利设施损毁,因而今年的农业基础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二)农业抗灾减灾形势严峻。受“7.6”特大暴雨洪灾影响,导致全市16.46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6.51万亩,绝收1.6万亩;死亡大牲畜2755头,水产养殖损失1260吨,直接经济损失0.85亿元。目前距汛期结束时间还长,同时还要预防大洪之后有大旱的影响,因而今年的抗灾自救和抗灾夺丰收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农业产业化还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带动能力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农业产业化还需加快推进。 

      三、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一)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确保粮食丰收。切实抓好以抗御干旱、洪涝、风雹、病虫等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此次洪灾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抢抓季节,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二)扎实抓好农业项目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骨干水利、农村新居、乡村道路等项目的推进,天星桥水库确保10月底前开工,年内力争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扎实推进农村新居工程建设。    

      (三)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果。强化跟踪落实,抓好在谈项目的对接落实,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深度研究,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招商项目,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和落实。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整合资源、品牌,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扎实抓好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把巴中建成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和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重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着力打造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五)抓好连片开发工作,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宜业宜居”,按照“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思路,扎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向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和产业优势区聚集,农村人口向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龙头企业聚集,在城乡结合、灾后重建、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方面要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使城镇化和新村建设互动、互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六)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向生态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种植大户等集中。推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退出整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土地利用模式,鼓励农户向城镇、中心村聚集。明晰农村产权,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村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增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 朱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市2011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1年07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今年以来,巴中市认真落实市委“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为战略目标,以项目工作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全面兑现惠农政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及特点   

      (一)农业产值稳步增长。上半年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9.9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23.78亿元,林业产值1.77亿元,牧业产值21.64亿元,渔业产值1.85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0.87亿元,分别增长4.3%、5.1%、1.2%、7.5%和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76亿元,增长3.0%。    

      (二)小春粮油保持增产。今年全市小春生产注重抓好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确保了小春粮油产量再超历史,实现了连续十年丰产丰收。全市粮食播面达到173.22万亩,比上年增长0.8%;小春粮食总产量达54.96万吨,比上年增3.8%,其中:小麦产量32.9万吨,增2.1%,洋芋产量20.41万吨,比上年增7.0%;油菜籽产量11.37万吨,比上年增4.7%;蔬菜产量40.23万吨,比上年增4.4%。    

      (三)大春实现满栽满插。全市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336万亩,其中:玉米播面达116万亩,比上年增1万亩,一类苗达80%以上,长势好于去年;水稻已栽插133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比上年提早5天 “关秧门”;红苕栽插可达6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大春高产高效示范片面积达到48万亩(玉米30万亩、水稻18万亩),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坚持栽管并重,早防早控,大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明显少于去年同期。    

      (四)畜牧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市生猪生产受毛猪收购价格高企的拉动明显,但同时受2009年、2010年猪价震荡,母猪存栏下降的后续影响仍未消除,养殖户的补栏更加谨慎,导致生猪存出栏增长较为缓慢;相应牛、羊、禽、蛋市场行情看好,发展势头平稳。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6.40万吨,增长0.3%。其中:生猪出栏达193.68万头,比上年下降0.3%,出栏肉牛9.07万头,增长2.5%,出栏羊38.27万头,增长2.7%,出栏家禽618.54万只,比上年增长4.2%。禽蛋产量22118吨,增长6.6%。季末猪、牛、羊存栏分别-1.0%、4.0%、3.0%。  

       (五)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10元,同比增加370元,增长20.1%。一是工资性收入人均1043元,增加128元,增长14.0%,其中农民本地务工收入增长32.4%、外地务工收入增长13.4%。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900元,增加213元,增长30.9%。在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725元,同比增加192元,增长36.1%;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75元,同比增加20元,增长13.0%。三是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10元,同比减少2元,下降13.7%。转移性收入人均258元,同比增加31元,增长13.7%。    

      (六)农民生活消费结构改善。上半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达1523元,同比增加387元,增长34.1%。八大类生活消费呈现全面增长的格局,其中:食品483元、衣着117元、居住280元、用品及服务118元、交通通讯147元、文化教育74元,医疗保健243元、其它支出60元,分别增长40.8%、32.0%、7.4%、43.8%、41.8%、9.1%、68.7%和33.3%。    

      (七)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良好。全市劳务开发坚持抓培训、提素质、促就业、扶创业、强保障的思路,实现了劳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据市劳务办统计,劳务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5.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21%。

      (八)新农村连片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城乡加快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聚居点集中,产业向园区、优势区域集中,资源向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园区集中,扎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和连片开发建设。今年以来,新农村示范片累计投入2.85亿元,其中省级示范片投入1.27亿元,2个省级、4个市级、4个县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启动4个连片开发示范片建设,集中打造4个特色镇(南江县长赤镇、巴州区柳林镇、通江县广纳镇、平昌县元山镇)、8个中心村(南江县南鹰村、黑池村,巴州区七颗石村、七星寨村,通江县周子坪村、苗南村,平昌县长城村、中岭村)、12个聚居点(南江县2个、巴州区2个、通江县5个、平昌县3个)。    

      (九)农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按照“提前”和“加快”的要求,二郎庙水库、双桥水库建设加速推进,天星桥、湾潭河、红鱼洞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工程、6座灌溉及城乡供水重点水源工程均已逐库开展项目建议书的编制。2010年度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已全面完工并通过省综合考评。新建供水工程585处,解决了10.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1万亩。扎实推进新居建设工程,制定了《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明确了目标任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村,今年将完成4个连片开发示范片的新居建设任务。    

      (十)农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把握开放合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着眼招大引强,拓展招商领域,优化招商环境,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有46个农业招商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南江县五谷香珍米、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通江县年产5000吨松香加工3个项目已投产,实木颗粒板生产、大行宏业巴中第五季农业合作、富硒杨梅产业化等18个项目已在建设中,雨润集团猪肉食品加工、畜禽饲料加工等25个项目正在抓紧洽谈落实之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建设亟需加强。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加上受7月6日特大暴雨洪灾袭击,造成一些水利设施损毁,因而今年的农业基础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    

      (二)农业抗灾减灾形势严峻。受“7.6”特大暴雨洪灾影响,导致全市16.46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6.51万亩,绝收1.6万亩;死亡大牲畜2755头,水产养殖损失1260吨,直接经济损失0.85亿元。目前距汛期结束时间还长,同时还要预防大洪之后有大旱的影响,因而今年的抗灾自救和抗灾夺丰收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农业产业化还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带动能力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农业产业化还需加快推进。 

      三、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一)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确保粮食丰收。切实抓好以抗御干旱、洪涝、风雹、病虫等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此次洪灾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抢抓季节,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二)扎实抓好农业项目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骨干水利、农村新居、乡村道路等项目的推进,天星桥水库确保10月底前开工,年内力争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扎实推进农村新居工程建设。    

      (三)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果。强化跟踪落实,抓好在谈项目的对接落实,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深度研究,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招商项目,做好项目包装、推介和落实。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整合资源、品牌,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扎实抓好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把巴中建成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和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重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着力打造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五)抓好连片开发工作,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宜业宜居”,按照“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思路,扎实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向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和产业优势区聚集,农村人口向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龙头企业聚集,在城乡结合、灾后重建、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方面要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使城镇化和新村建设互动、互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六)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序向生态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种植大户等集中。推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退出整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土地利用模式,鼓励农户向城镇、中心村聚集。明晰农村产权,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村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增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 朱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