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瓶颈更待破

  • 2011年07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是达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十二五”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达州市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工作会议和市里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系列举措,如强劲东风,鼓满了达州工业发展的风帆。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达州工业在战胜数次特大自然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极度困难中不断发展,在抢抓难得历史机遇、应对激烈竞争的拼搏中不断跨越,为实现工业深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十一五”末,一、二、三产业之比由2005年34.1:33.8:32.1调整为2010年的24:49.4:26.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5年的49.3%提高到2010年的66.3%,提高了9.35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达州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96户,其中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1户、主营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5户,超亿元企业达到240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5.4亿元,是“十五”末的5.2倍,年均增长38.8%,在全省排位上升到第11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2.1亿元;实现税金30.4亿元,是“十五”末的4.1倍,年均增长32.6%。

      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特色产业内生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达州市加大天然气、煤炭、石灰岩、盐卤、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资源转化力度,引进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脱硫净化厂,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形成。“百亿达钢”的培育,海螺、华新干法水泥项目的竣工投产等,为打造秦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苎麻之乡、黄花之乡、油橄榄之乡、富硒茶都等区域品牌的争创,使我市成为了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倾力打造了煤-电-冶-化-建主链条的工业体系,截止2010年底,整个链条集聚规模以上企业329户,完成增加值210.4亿元,占全市的68.9%,实现利税占全部工业的59.3%。

      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达州市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为龙头,大竹工业集中区等一批优势突出、功能齐备的工业园区。目前,共有8个工业集中区,其中省级园区1个,县级集中区7个。规划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建成29.25平方公里。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大竹工业集中区等被省政府列入了“1525”工程。目前,入园项目共计128个,竣工投产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179.4亿元。

      工业技术进步提速。“十一五”期间,达州市共实施工业项目1523个,其中技术改造项目1125个,组织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56项,拉动工业投入完成800亿元。2010年,完成工业投入305.5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91亿元,是“十五”末的6.2倍。目前,达州市已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获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37个。

      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主渠道,也是达州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通过承接转移、重组整合、品牌战略、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引进了中石油、中石化、海螺集团、华新水泥、利森公司、香港玖源、瓮福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出了达钢集团、达竹煤电、恒成能源、地奥天府、川环科技、川东电缆、玉竹麻业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骨干企业。

      工业发展瓶颈更待破。成绩的背后有隐忧,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的瓶颈制约着达州市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总量小、速度慢、链条短、能耗高、附加值低,这是造成达州市经济发展与全国乃至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一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4.3%左右,在全省市州中,成都占23.4%、德阳占6.6%、绵阳占5.1%、宜宾占6.5%,南充占5.0%,均高于达州市。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协调,冶金、煤炭、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畸重,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近1:4。三是工业发展层次不高。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产品档次偏低,关联度较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不高。四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仅占全省13806户的3.6%,百亿企业刚刚实现零的突破,成长性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新兴产业尚待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尚属空白。

      破解瓶颈,解决矛盾,推动工业经济“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从达州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真务实,才能有效解决达州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一要突出紧迫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在“主动转”和“加快转”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做大总量中打好攻坚战。二要立足长期性,长远谋划,长久努力,着力在“如何转”和“持续转”上动脑筋、想办法,在调优结构中打好持久战。三要把握系统性,兼顾“三化同步”和“三业并重”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以发展为转变奠定基础,以转变为发展拓展空间,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打好总体战。四要注重协调性,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推进城市化就是做产业、做民生、做城乡统筹。我们必须用好城市化蕴含服务业大发展的新机遇,在拓展工业化新业态新转型中打好融合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达州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瓶颈更待破

  • 2011年07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是达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十二五”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达州市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工作会议和市里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系列举措,如强劲东风,鼓满了达州工业发展的风帆。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达州工业在战胜数次特大自然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极度困难中不断发展,在抢抓难得历史机遇、应对激烈竞争的拼搏中不断跨越,为实现工业深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十一五”末,一、二、三产业之比由2005年34.1:33.8:32.1调整为2010年的24:49.4:26.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5年的49.3%提高到2010年的66.3%,提高了9.35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达州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496户,其中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1户、主营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5户,超亿元企业达到240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5.4亿元,是“十五”末的5.2倍,年均增长38.8%,在全省排位上升到第11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2.1亿元;实现税金30.4亿元,是“十五”末的4.1倍,年均增长32.6%。

      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特色产业内生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达州市加大天然气、煤炭、石灰岩、盐卤、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资源转化力度,引进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脱硫净化厂,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形成。“百亿达钢”的培育,海螺、华新干法水泥项目的竣工投产等,为打造秦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苎麻之乡、黄花之乡、油橄榄之乡、富硒茶都等区域品牌的争创,使我市成为了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倾力打造了煤-电-冶-化-建主链条的工业体系,截止2010年底,整个链条集聚规模以上企业329户,完成增加值210.4亿元,占全市的68.9%,实现利税占全部工业的59.3%。

      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达州市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为龙头,大竹工业集中区等一批优势突出、功能齐备的工业园区。目前,共有8个工业集中区,其中省级园区1个,县级集中区7个。规划用地面积130平方公里,建成29.25平方公里。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大竹工业集中区等被省政府列入了“1525”工程。目前,入园项目共计128个,竣工投产项目25个,累计完成投资179.4亿元。

      工业技术进步提速。“十一五”期间,达州市共实施工业项目1523个,其中技术改造项目1125个,组织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56项,拉动工业投入完成800亿元。2010年,完成工业投入305.5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91亿元,是“十五”末的6.2倍。目前,达州市已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获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37个。

      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主渠道,也是达州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通过承接转移、重组整合、品牌战略、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引进了中石油、中石化、海螺集团、华新水泥、利森公司、香港玖源、瓮福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出了达钢集团、达竹煤电、恒成能源、地奥天府、川环科技、川东电缆、玉竹麻业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骨干企业。

      工业发展瓶颈更待破。成绩的背后有隐忧,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的瓶颈制约着达州市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总量小、速度慢、链条短、能耗高、附加值低,这是造成达州市经济发展与全国乃至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一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4.3%左右,在全省市州中,成都占23.4%、德阳占6.6%、绵阳占5.1%、宜宾占6.5%,南充占5.0%,均高于达州市。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协调,冶金、煤炭、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畸重,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近1:4。三是工业发展层次不高。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产品档次偏低,关联度较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不高。四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仅占全省13806户的3.6%,百亿企业刚刚实现零的突破,成长性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新兴产业尚待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尚属空白。

      破解瓶颈,解决矛盾,推动工业经济“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从达州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真务实,才能有效解决达州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一要突出紧迫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在“主动转”和“加快转”上下功夫、见实效,在做大总量中打好攻坚战。二要立足长期性,长远谋划,长久努力,着力在“如何转”和“持续转”上动脑筋、想办法,在调优结构中打好持久战。三要把握系统性,兼顾“三化同步”和“三业并重”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以发展为转变奠定基础,以转变为发展拓展空间,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打好总体战。四要注重协调性,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既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推进城市化就是做产业、做民生、做城乡统筹。我们必须用好城市化蕴含服务业大发展的新机遇,在拓展工业化新业态新转型中打好融合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