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中江县: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产业扶贫

  • 2019年05月28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江县是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7798户89264人。近年来,中江县坚持以“产业欣荣、农民增收、全民奔康”为目标,狠下“绣花”功夫推进产业扶贫。

    织好绣花“布”

    中江县将全县有脱贫任务的44个乡镇、754个村进行“一盘棋”谋划布局,制定《中江县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分年度、分层次、分行业、分区域推动实施。整合农业、经科、商务、住建、水务等部门政策资源,形成《中江县精准扶贫政策清单(试行)》48条,有序有效推动产业扶贫。

    构建干部联席帮扶网络,建立全县干部三级扶贫帮扶联系机制,分层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对帮扶区域内帮扶干部所在部门的资源进行集中,构建县、乡、村三级“集团作战”式扶贫模式。

    强化资金整合和投放,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7亿余元,重点向集中贫困区域、产业发展地区投入,既夯实生产基础保障,又解决吃水难、用水难、物资运输难、通讯难等问题。

    穿好助业“针”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中江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已建成县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0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0个,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34场,实现转移就业26913人;帮助53名贫困家庭劳动者成功创业,兑现创业补贴26.5万元;村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者3643人,兑现岗位补贴902.16万元。

    逢春制药公司在石泉、集凤等乡镇建立了丹参GAP种植核心基地2000余亩,辐射发展丹参产业化基地2.1万亩,带动农户1.23万户,年产丹参6000吨,区域内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依托阳光盛源、益农电商、京东、赶街等7家网销平台企业,加快中江农特品网销展馆、实体营运中心、服务站(点)建设,畅通对外宣传推介和运营渠道,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与进城入市多途径销售,2018年网络销售额突破3亿元。

    引好创业“线”

    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激励等方式,中江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专合社、协会、业主、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已发展农民专合组织808个、家庭农场43家,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制定《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细则》,鼓励各村利用资源,以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748个。

    中江实施“四项奖补”政策,对子女赡养、务工就业、小微产业、人居环境改善四个方面,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迄今务工奖补17157人1280万元,产业奖补20013人1318万元。

    探索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分配新机制,试点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涉农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量化固定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中江县已在雷语科技公司和惠农粮食、兴旺水果专合社等企业开展试点,初步实现覆盖受益贫困人口人均分红增收600余元。

    此外,依托县域生态环境比较优势,中江通过引进社会投资、实施农林业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等,成功打造出集休闲、观光、农体、康养等为一体的集凤镇石垭子芍药谷、太安镇红泉国际桃花谷乡村旅游景区,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近万人,促进周边农户人均增收逾千元。建立永太镇葡萄采摘园、通济枇杷采摘基地等农旅休闲体验目的地。加快中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芍药生态养生园“两个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大样板、大示范,推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加速发展、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促农增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江县: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产业扶贫

  • 2019年05月28日 10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江县是典型的“插花式”贫困地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7798户89264人。近年来,中江县坚持以“产业欣荣、农民增收、全民奔康”为目标,狠下“绣花”功夫推进产业扶贫。

    织好绣花“布”

    中江县将全县有脱贫任务的44个乡镇、754个村进行“一盘棋”谋划布局,制定《中江县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分年度、分层次、分行业、分区域推动实施。整合农业、经科、商务、住建、水务等部门政策资源,形成《中江县精准扶贫政策清单(试行)》48条,有序有效推动产业扶贫。

    构建干部联席帮扶网络,建立全县干部三级扶贫帮扶联系机制,分层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对帮扶区域内帮扶干部所在部门的资源进行集中,构建县、乡、村三级“集团作战”式扶贫模式。

    强化资金整合和投放,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7亿余元,重点向集中贫困区域、产业发展地区投入,既夯实生产基础保障,又解决吃水难、用水难、物资运输难、通讯难等问题。

    穿好助业“针”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中江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已建成县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0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0个,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34场,实现转移就业26913人;帮助53名贫困家庭劳动者成功创业,兑现创业补贴26.5万元;村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者3643人,兑现岗位补贴902.16万元。

    逢春制药公司在石泉、集凤等乡镇建立了丹参GAP种植核心基地2000余亩,辐射发展丹参产业化基地2.1万亩,带动农户1.23万户,年产丹参6000吨,区域内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依托阳光盛源、益农电商、京东、赶街等7家网销平台企业,加快中江农特品网销展馆、实体营运中心、服务站(点)建设,畅通对外宣传推介和运营渠道,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与进城入市多途径销售,2018年网络销售额突破3亿元。

    引好创业“线”

    通过财政奖补、政策激励等方式,中江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专合社、协会、业主、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已发展农民专合组织808个、家庭农场43家,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制定《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细则》,鼓励各村利用资源,以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748个。

    中江实施“四项奖补”政策,对子女赡养、务工就业、小微产业、人居环境改善四个方面,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迄今务工奖补17157人1280万元,产业奖补20013人1318万元。

    探索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分配新机制,试点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涉农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量化固定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中江县已在雷语科技公司和惠农粮食、兴旺水果专合社等企业开展试点,初步实现覆盖受益贫困人口人均分红增收600余元。

    此外,依托县域生态环境比较优势,中江通过引进社会投资、实施农林业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等,成功打造出集休闲、观光、农体、康养等为一体的集凤镇石垭子芍药谷、太安镇红泉国际桃花谷乡村旅游景区,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近万人,促进周边农户人均增收逾千元。建立永太镇葡萄采摘园、通济枇杷采摘基地等农旅休闲体验目的地。加快中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芍药生态养生园“两个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大样板、大示范,推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加速发展、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促农增收。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