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井研县东林镇:标本兼治出重拳 立体防控显成效
乐山市井研县东林镇是典型的丘区农业乡镇,镇域河流东林河发源于荣县来牟镇一洞桥村,系茫溪河左岸支流,贯穿东林镇全境。河流总长36.18公里,县境内河长21.88公里,流域面积171.0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水质常年稳定达标实属不易。
健全体系为抓手,强化管护支撑力
三张清单强责任。镇党政主要领导任镇级总河长,村干部任村级河长,全镇分为5个村级河段,各村干部各管己段。镇级河长每月巡河1次以上,村级4次以上,今年以来自查问题13个,形成“问题-责任-时限”三张清单,明确“清淤、护岸、控污”三大攻坚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全镇河长制工作。
三级队伍强管护。建立“河长+巡河员+保洁员”三级管护队伍66人,划分“镇—村—组”三级责任网格20个,推行“每周巡查、发现即清”机制,常年清理水草、漂浮物30吨左右。聚焦重点河段、难点问题,集中攻坚完成锅底沱近1公里河道水草打捞。
奖惩并施强考核。以考核为指挥棒,将河道治理保洁与村级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村、组,给予资金奖励(可用于村级公益或管护人员补贴),并在“东林小喇叭”中公开通报表扬。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连续不达标的,约谈村、组负责人,年终绩效逗硬惩罚。
源头整治夯基础,重塑河流生命力
生态修护以绿净水。一是竹林换种净河道。2021年争取资金50万元对东林河沿岸10公里的竹林换种樱花树,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被困扰的竹叶漂浮河面,腐烂导致水质变黑的问题。二是生态修复绿河岸。争取资金50万元实施生态拦截带项目,在河道内或沿岸构建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功能净化水质,生态修复重构了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让河流“活”起来、“绿”起来、“透”起来。三是退耕还岸腾空间。引导群众规范耕种,退出原本属于河道岸线内的土地,累计退耕并恢复自然岸线200余亩。东林河水质从Ⅳ类稳定提升至Ⅲ类,昔日的“脏乱差”河道华丽蝶变为如今村民休闲散步的“生态廊道”。
工程治理以物净水。一是污水管网补短。争取专项资金60万元实施集镇污水补短,将临山一侧1.5公里的居民生活污水全部纳入集镇污水管网;同时重点维修整治农贸市场、城镇边界等6处污水溢流管网问题,共解决150余户350余人生活污水乱流直排问题。二是微动力增效。2021年以来,全镇新建4个微动力处理站,解决红花村、高佳村“分散、半集中”居民120余户生活污水乱流直排问题,并落实村干部负责日常管护,确保处理站正常运行。三是“五格池”全覆盖。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厕所革命,2021年以来,争取资金270万元建成五格池917户,极大程度减少了村民生活污水直排、乱排、漏排入河的问题。
专项整治以技净水。一是专项治理。争取帮扶资金2.5万元,购买水草打捞和漂浮物收集船,降低打捞成本80%以上,2024年全镇河道打捞清理水草50余吨。二是环保治理。规范整治全镇规模以上养殖场20余家,因地制宜开展家庭农场粪污消纳,采取配套沼气池、农作物灌溉、粪污干湿分离等方式,减少养殖污染。
生态活水强引擎,激发产业新动力
水保工程厚植发展基础。2023年,争取520余万元在东林河流域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坡改梯、种草、蓄排水等措施,有效遏制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经核算评估,东林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200亩土地五年承包经营权市场价值为7.04万元/年,最终以35.3万元竞拍成功。目前已种植丹参100余亩,成为全省第一批生态价值转换的示范工程。
发展换引擎培育特色产业。围绕东林河流域两岸,全镇流转土地种植丹参、指甲花等中药材1000亩,这1000亩土地在开发中做到“种子、农资、技术、加工、销售”“五个统一”,使用高品质化肥农药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培育出高品质丹参,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同步建设烘干、切片车间,开发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预计提升附加值达15%。沿河高佳村、红花村已带动260户村民参与种植(其中脱贫户42户),预计户均年增收1.2万元;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预计年均增收15万元,逐步实现“治一方水土、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创新模式激活绿色动能。在水保项目40亩试验田里正探索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即“村集体统筹协调+企业管理经营+村民土地入股”,年终利润按股分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输血”变“造血”、企业“重资产”转“轻资产”、村民“打工人”成“合伙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