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不要被“人形”二字束缚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突出人形机器人应用,营造“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氛围,机器人迎宾、交流、表演,将科幻感拉满。今年以来,国产机器人市场不断“上新”,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更是居高不下。但疑问随之而来:为什么机器人都要做成1∶1的人形呢?
人形机器人在形态上并非必须完全是人形
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国际上并没有对人形机器人的直接定义,但国际标准ISO 8373:2021《Robotics-Vocabulary》中有类似人形机器人对仿人机器人的概念:仿人机器人为“外观和动作与人类相似,并且具有躯干、头部和肢体的机器人”。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2024版)》,广义定义人形机器人是:外观和行为与人类相似,具有部分或全部人类特征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在形态上并非必须完全是人形。翻阅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代表主办方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发现趋势展望未强调人形机器人外形复刻人类,而是聚焦形态与控制的协同优化。这种优化可能体现为轻量型轮足式机器人的灵活转向,或是电子皮肤赋予的机械臂触觉感知,本质是人形机器人“形似”到“神似”的范式表达。
“形态是载体,智能是灵魂。”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工业智能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宋士吉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在形态上模仿生物体形状的具身智能,“人形”的核心是实现“类人”的能力,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人形及类人形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谭建荣进一步提醒,产业发展不要被“人形”二字束缚,更需要警惕对“人形”的过度追求。
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颜进认为,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如服务机器人、陪伴机器人或者其他需要与人类进行密切交互的机器人,人形设计是有益的,可以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更容易在情感上被人类接纳。但在其他许多应用中,人形并不是必需的。比如在特种环境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可能需要更坚固的结构,或更小的体型,或更多的功能部件等。
先实现“类人而优于人”的商业价值
日前,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场景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川观智库注意到,2024年普渡提出类人形概念,成为机器人行业首家完成专用、类人形、人形三种形态全面布局的厂商。截至目前,这家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的隐形冠军,已用超过9万台的累计出货量证明了“神似”的价值。其印证了一个重要趋势:当部分企业在追求复刻人类模样的“全能”机器人时,已有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聚焦沿途,抢占细分赛道,实现了“类人而优于人”的商业价值。
其实,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在不同技术阶段产出多样化的产品,正所谓“沿途下蛋”。不乏业内人士表示,1∶1复刻人形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尚不成熟,处于形成期,而部分类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成长期。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张睿睿提到,国内外的预判基本一致,短期内先有创新突破的智能机器人可能不是人形,而是“仿人”的部分,如类似手臂的协作臂、类似腿脚的外骨骼,能更快实现具身智能。
受访者们建议四川在制定政策时,注重引导和扶持企业产出可商业化的阶段性成果,可以是类人形、非人形的,应用实例包括轻量型人形机器人、轮足式人形机器人、协作臂、外骨骼等。
正如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化路径所示,先聚焦“替代人类部分功能”的细分场景,既能突破技术瓶颈,又能通过商业闭环反哺核心研发。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介绍,他们选择从人机协同的中间地带切入,创立公司,将实验室的力控技术转化为外骨骼康复设备。
这些金属支架构成的机械腿,不仅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更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海量步态数据,反哺着核心团队对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底层研究。这种“研发—落地—反哺”的闭环,让看似遥远的科研目标,在细分场景中找到现实支点。(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