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 四川省:花溪河
摘要:锦江是四川省成都市的母亲河,有府河、南河两条干流,其中府河是流经成都市成华区的主要河流之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命脉,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要素。作为一个河网密布的特大城市,成都市2100多万的庞大常住人口,对探索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长期实践中,作为成都市五大主城区之一的成华区致力于以河长统领治水兴水,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里的水、凝聚岸上的人,推动观光旅游、亲水文创、沿河商业等“以水兴水”新业态,成功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里的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系统治理、以水兴水、全民参与、幸福河湖
引言: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水而荣的城市。在2016年1月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4月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到了府河成都段的污染治理问题,强调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沿岸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管理粗放无序,锦江(府河)成为接收沿岸污水的主要场所,一度被称为“腐烂河”。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逐一消灭境内锦江(府河)沿岸排污点,激活水岸经济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河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锦江(府河)猛追湾片区
背景情况
成都城中以东,天府广场以外3公里处,锦江(府河)自西北而来,在成华区画出半个圆弧。江水在这里猛然一弯,又径直向南流去,流水因变向而形成了一道河湾,这里就是猛追湾。猛追湾的对岸,则是成都市的另一个主城区——锦江区。
过去,这里厂房林立、人口稠密,河流污水横流,水边步行道局促,水岸欠缺休闲与展示功能,逼仄的生活场景与城市空间,使得水环境容量与城市高速发展面临失衡的问题。
为破解河流管护难题,成华区委区政府也曾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但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举措,且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一直未能建立协同治理机制,锦江(府河)的“脏乱差”一直是个挥之不去的“老大难”问题。
改变源于2017年,四川全面推行河长制,让锦江(府河)及猛追湾片区迎来新生。在这个过程中,成华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锦江(府河)治理中坚持系统治理,围绕河长制六大任务,紧紧锁定生态美、生活美的目标,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超大城市里成功实现了河流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转换。
主要做法及成效
河长制实施以来,成华区设立“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河长制管理体系,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河长,3名区级领导、67名街道党委班子成员及83名社区书记(主任)分别担任区级、街道级、社区级河(段)长,统筹、运行、督导、考核等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为锦江(府河)长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高质量发展动力。
(一)以岸护水,坚持源头治理排污
以往,住宅小区对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不够重视,时常出现雨污混流现象,最终汇入锦江(府河)的污水对水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河长制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治水,特别是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
为破解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问题,成华区坚持源头治理总思路,重拳出击,打出多套治水“组合拳”。一是河湖划界明岸线。率先完成锦江(府河)河道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明确各河湖空间、水域岸线、河湖水体管控范围,明晰河湖管护责任和路径。二是源头截污见成效。成华区采用“大分流、小截流”概念,在滨江路实施截污管涵工程,实现截污和收集初期雨水的目的;同时,在一环路新建一根污水主管,进行大分流,解决片区污水长期负压问题;此外,按照《成华区污水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实施猛追湾片区病害管网治理,先行普查和治理猛追湾片区排水户污染问题。三是打通治污“中梗阻”。秉持“不漏一处,不落一户”原则,2019年6月以来,成华区深入实施锦江(府河)猛追湾片区病害管网普查与治理。前期普查中,东起蜀都大道、西至府青路一段,南起锦江(府河)、北至一环路的猛追湾片区区属排水管网共15条,管网长度9.03公里,共检测出3、4级病害323处,含功能性缺陷126处、结构性缺陷197处;目前已成功实施猛追湾和龙潭工业园片区34.5公里、723处病害管网系统性治理。
当前,随着全区市政管网、排水户内部管网病害整治的全面铺开,锦江(府河)猛追湾片区排污入河问题已得到解决。特别是2023年以来,成华区继续深入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继续推进全区市政管网管护、修复、治理,确保市政排水管网运行畅通;持续开展雨水排口污水下河溯源调查,及时对新增的排水户内部雨污混流、雨污错接、管网重大病害等问题进行治理,确保排水户内部排水管网病害、错接、混流等问题“动态清零”。
滨水型夜经济消费体验新场景
(二)河岸并重,提升改造滨河景
成华区河长制办公室将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商务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城市更新局等十余家区级部门纳为河长制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围绕河长制工作相关要求,积极协调、共同发力,在联防联控、水环境整治、滨河环境改造等过程中持续发力,助力河长制落地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成华区在管好“盛水的盆”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提升“盛水的盆”的品质。一是齐抓共管,实现联防联控全覆盖。成华区坚持“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思路,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推进,控源、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在锦江(府河)与锦江区共同处置跨界污水等问题,为水质稳固向好、河岸风貌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整合资源,提升管护硬实力。在滨河景观打造过程中,河长制成员单位之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遇到的难点、痛点,展开“会商”并“集中攻坚”。三是提升品质,助力滨河街道升级蝶变。通过完善街区功能、提升整体风貌、实施景观建设、推动产业植入、升级周边业态等方式,打造锦江沿线特色街巷,构建形成“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的猛追湾特色文旅街巷。
通过持续治理与景观打造,锦江(府河)猛追湾片区水环境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美景,利用滨水休闲带的空间优势,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场景。如今,在猛追湾片区,市民因设施而更亲近河岸,停留更多时间,增加了社交属性;游客因滨水空间的打造而更注重水的互动,增加了深度体验感,处处呈现一种“国际范、老成都”的休闲消费场景和高品质生活场景。
(三)以水活岸,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四川省总河长5号令强调,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助推经济发展。水岸街坊船,锦江不夜天,正是成华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生动体现。随着水环境、水生态的持续改善,锦江(府河)猛追湾一带的“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旺,与水为邻、依水而兴,水质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越发明显。
锦江(府河)的生态价值转化,不是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全面发展带来的、自然呈现的成果。一是以河流生态治理促进老城焕发“新活力”。通过锦江(府河)综合治理,带动猛追湾片区30余家商铺主动转型业态提升品质,拉动区域商铺租金上涨60%—70%,给这一片区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二是依托生态河湖景观,打造出特色河湖IP。配合“夜游锦江”项目,完成锦江沿线底商橱窗内透光照明提升工作,完成锦江沿线1处公共建筑和10处临江楼宇景观照明提升,2023年“夜游锦江”项目累计接待游客409.21万人次,产生消费约102.56万人次,营收突破3500万元。三是河流生态持续向好,不断催生新的消费场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锦江(府河)沿线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亲水型”文创体验、“最成都” 市井休闲、“后现代”潮流娱乐、“夜经济”等滨水消费体验新场景不断涌现。
网红IP文商融合发展
经验启示
(一)坚持高位推动,党政重视、压实责任是根本
河长制实质就是责任制。各级河长是河湖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区河长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常态化推进涉河湖问题整改,持续开展专项巡查活动,以严格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只有坚持不断完善河湖长工作机制,一任接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既保证后续工作开展,又巩固和完善取得的成果不反弹,才能真正做到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坚持制度创新,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是保障
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是推进河长制及河湖管护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密集、集成的工作创新,把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把工作动力进一步调动、把推进基础进一步夯实,实现河长制工作动能的迭代提级。同时,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河湖管护的精细化、长效化,努力实现河湖管护水平、河湖面貌和群众满意度三方面同步提升。
(三)坚持全民治水,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是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幸福河湖,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广大群众既是水环境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参与水环境治理的主力军。在水污染防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倾听人民呼声,积极发动和鼓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监督水环境治理,通过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河湖保护与治理的浓厚社会氛围。
人水和谐的锦江(府河)
(四)坚持价值转换,激活经济、造福社会是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生态资源,以人水和谐为切入点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做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这个课题,让水资源、水生态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将河湖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 ,唤醒和激活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最终造福社会大众,实现共建共享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