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占领科技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谁能跑在前面、谁能更快占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为“科技自立自强”加上了“高水平”定语,更加明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担当。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瓶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等现实挑战依然迫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分量更重、内涵更深、目标更高,充满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科研攻关到技术转化再到商用落地,如何贯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怎样在科研端集聚人才夯实创新根基,在转化端提升效率打通堵点,如何优化环境释放企业活力……这既考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也考验系统集成能力,必须依靠科技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目标,“十五五”规划建议从多个维度作出系统部署,精准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为“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锻造硬实力的现实要求。原始创新是科技发展源头,决定能否开辟新领域、定义新规则;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命门和升级引擎,是转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锻造二者合一的硬实力,既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与投入,也需在易被“卡脖子”或易出成果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攻坚,筑牢发展主动权与战略安全屏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提升转化力的关键路径。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壮大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需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容量、完备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通过加速创新成果向产业端高效转化与规模化应用,构建起难以复制的产业竞争优势,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筑牢支撑力的根本保障。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使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夯实创新驱动的底座支撑,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在关键时期,四川有条件、有责任作出更大贡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