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千里行|他在黄河找“BUG”?
黑,是作玛木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穿着一身黑色的制服,上面印有“若尔盖县黄河护河队”,原本白净的皮肤在高原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变得黝黑。讲起巡河发生的故事时,他被帽檐阴影遮盖的眼睛变得亮闪闪。在他的讲述里,原本枯燥的巡护工作似乎变成了一场游戏,他和49个队友一道,在148.8公里长的黄河若尔盖段寻找可能存在的Bug。

黄河是若尔盖的母亲河,和大多数当地人一样,作玛木自小在黄河边长大,加入护河队前,他从未想过黄河边有那么多垃圾。
2021年,护河队正式成立,作玛木和49个队友需要负责全县73条河流、6个湖泊以及3个重要湿地的河湖巡护、岸线清理、违法整治工作,捡垃圾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黄河护卫队的队员们。受访者供图
巡河的周期是一个月,这就意味着护河队每个月需要完成148.8公里的巡河任务。“我们每天计划巡护20公里,但有时一天下来只能走2公里,因为要捡的垃圾实在太多了。”
牛羊尸体、塑料袋、啤酒瓶……成吨的垃圾被他们装进皮卡车。队里两辆皮卡车远远不够,更多时候他们需要从隔壁村镇借上几台垃圾车,一车一车往外运垃圾。据统计,2021年至今,队里捡了近七十吨垃圾。
“现在的垃圾用几个蛇皮袋就搞定了。”作玛木发现,在这些年的宣传和队员们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大家保护黄河的意识提高了,不仅垃圾减少了,他们捡垃圾时附近的村民也不再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们——村民们在黄河边生活,对于在黄河边扔垃圾这件事习以为常,反倒是捡垃圾的行为有些“独特”。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了捡垃圾的队伍。
四年时间,弯腰、捡拾已经成为作玛木的肌肉记忆,即使走在黄河第一湾景区里,他还是时不时弯腰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垃圾,“前面有垃圾桶,可以扔在里面。”
“你怎么对这里垃圾桶的分布这么熟悉?”“因为这里的垃圾桶是在我们的提议下设置的。”作玛木介绍道,起初景区内垃圾桶分布不太合理,大多设置在观景台等核心景点附近,游客走了很久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只能扔在地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游客留下捡不完的垃圾,护河队每天都要来景区“打卡”。而后,在护河队的建议下,景区加密了垃圾桶的摆放,垃圾们才有处可去。
在护河队的建议下,景区内新增了很多垃圾桶。任靖 摄
小到景区内的垃圾桶,大到牦牛们的饮水通道、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都是为了解决护河队找出的Bug。
比如,他们在巡护中发现岸线侵蚀严重,需要修复。再比如,他们曾在黄河边救起两头落水的牦牛,起因是牦牛为了喝水聚集在陡峭的河岸边,却被后面的同伴挤进了河里。
他们把发现的问题用GPS标注出来,上报给当地政府部门,由他们派专人解决。就这样,河岸有了“防护罩”,牦牛们有了安全宽敞的饮水通道。
在岸边饮水的牦牛们。任靖 摄
这些问题多是他们在步行中发现的——为了更细致地巡护,他们一天需要走上八九个小时,饿了就用干粮充饥。
相似的风景,重复的工作内容,日复一日的巡护无疑是枯燥的。但枯燥并不意味着毫无意义。
作玛木讲起前两天他在花湖巡护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那天,他遇到了一个来自宁夏中卫的游客。作玛木在中卫当了十二年兵,听到熟悉的中卫口音时倍感亲切。他和这个游客讲起自己护河的故事,游客听了非常惊喜,对他说,“谢谢你们把黄河上游保护得这么好。”他觉得这就是护河的意义。
“以前没有保护黄河的意识,到我们这一代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需要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