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如何提质增效?

  • 2024年04月15日 15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粮食安全保障、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和以服务规模化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转型路径,对四川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省农业生产实际来看,三月以来,各地春耕备耕工作陆续展开,不论是冬油菜、冬小麦田间管理所需的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服务,还是水稻、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的育秧、农机准备等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均发挥着重要功能作用,特别是从发展趋势看,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从现实需求看,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八成以上,迫切需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

    为何重要

    从发展趋势看,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从现实需求看,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八成以上,迫切需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五点建议

    强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化服务供需高效匹配,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维度参与,优化社会化服务监管机制,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支撑

    难点挑战

    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仍显突出。一是服务供给的分布结构失衡。部分种植环节服务供给过剩,而部分种植环节服务供给不足,多数服务主体装备水平不足、先进农机拥有量少,较少能够开展全程托管服务。二是服务供给的质量结构失衡。优质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单一化、低端化的服务供给较多,诱发较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以春耕备耕需求紧迫的育秧服务为例,全省水稻集中育秧服务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1%,全省现有服务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足,从而导致服务供给的规模化、专业化、综合化水平仍然较低。

    多元化服务主体参与激励不足。社会化服务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类型,但现有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对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存在激励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现有项目实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挤小规模服务主体参与的可能性。部分地区以服务项目任务整体遴选主体,导致规模偏小但社区性更强、亲农度更高的本土化服务主体缺乏实力参与申报竞争,同时,简单化招投标方式助长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服务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导致实践中出现为补贴而服务的短期化倾向。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服务项目明显激励不足。许多地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激励扶持不足,全省服务主体中,集体经济组织仅占5.4%,而且服务项目缺乏对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居间作用的有效激励,导致其对外联系服务主体的主动性不强、对内组织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服务供需环节仍需有效衔接。一是自上而下的项目实施方式导致供需匹配不够精准。服务主体大多被动接受服务项目的任务安排。二是服务补贴环节设置导致服务供给不足与供给饱和现象并存。大部分地区对服务补贴的设置局限于耕、种、防、收四大环节,导致全链条环节中的一些服务未被纳入补贴,难以满足规模经营主体的全程化、高效化服务需求。三是服务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有效衔接较为困难。大多服务主体更加偏好服务规模经营主体。

    配套措施和政策仍待加强。一方面,对服务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动态监管、督促不足,导致出现赶工期、项目资金仓促使用等问题。同时项目验收方式仍较传统,验收量大、环节多、材料繁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另一方面,服务项目的配套保障政策需要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传统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支撑服务主体发展壮大的需求,其更需要融资贷款、设施农业用地、农业用工保险、机手培育和农产品价格保险等系统性政策支持。

    突破重点

    为有效提升四川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质效,当前应从以下五方面实施重点突破。

    强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一是健全多元服务主体培育机制。常态化开展省市县三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评定,规范示范组织名录库管理,择优选择储备服务主体,并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服务主体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土地流转、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社会化服务+农业经营”的双重收入增强服务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健全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鼓励服务主体通过合资合作、协作联盟等方式实现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小型服务主体通过合作从“单打独斗式”服务向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成长转型。

    促进社会化服务供需高效匹配。一是健全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年度服务需求征集制度,更加合理地计划项目内容。深入推进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服务对象依托平台发布需求,广泛发展“订单式”服务。二是构建市场化供需对接机制。跳出项目行政推动的思维惯性,变主体遴选竞争为服务能力竞争,通过服务越好、价格越实惠、服务对象选择越多、服务规模越大评价越高、财政补贴获得越多的市场化机制促进服务市场良性发展。三是科学构建小农户服务带动机制。服务小农户不应只考虑服务主体与小农户的直接对接,服务主体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居间协调对小农户开展的服务活动也能让小农户真正受益。要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居间协调,促进耕地连片集中,组织小农户统一接受社会化服务。

    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维度参与。一是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居间作用的激励。建立健全服务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居间服务费、组织协调工作费等形式对集体经济组织加以激励,增强其联系服务主体与组织农户的主动性。二是激励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或合作方式参与服务项目。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项目实施等为契机,通过自购农业机械、建设烘干和仓储设施等,以自营或合作方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激励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将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主体,破解社会化服务质量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

    优化社会化服务监管机制。一是完善过程化动态监督机制。重点强化服务过程的事中监管,定期开展实地勘察、进度调度、指标监控等,按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提出调整建议,确保服务内容不走偏。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力推广“互联网+”、北斗农机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监督及评价的科技化、客观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完善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小农户、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等服务对象的服务项目知晓度、满意度测评,并将其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支撑。一是优化财政支持体系。探索“中央+地方”的财政支持体系,在加强中央财政资金延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建立省级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以结合地区实际针对性增强对薄弱环节的补贴。应探索构建整链服务补贴体系,鼓励和引导服务主体开展产前信息、集中育苗和产后烘干仓储、商品化处理、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服务。二是强化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出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行业规范,定期对服务主体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完善农机具、设施用地抵押贷款制度,开发适合服务主体的金融产品。降低农业用工保险准入门槛,保障服务主体的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撂荒地整治等统筹衔接,形成合力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社会化服务调研组执笔:郭晓鸣 虞洪 王芳 董欢 张耀文温国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如何提质增效?

  • 2024年04月15日 15时0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粮食安全保障、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和以服务规模化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转型路径,对四川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省农业生产实际来看,三月以来,各地春耕备耕工作陆续展开,不论是冬油菜、冬小麦田间管理所需的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服务,还是水稻、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的育秧、农机准备等服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均发挥着重要功能作用,特别是从发展趋势看,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从现实需求看,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八成以上,迫切需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

    为何重要

    从发展趋势看,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从现实需求看,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八成以上,迫切需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五点建议

    强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化服务供需高效匹配,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维度参与,优化社会化服务监管机制,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支撑

    难点挑战

    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仍显突出。一是服务供给的分布结构失衡。部分种植环节服务供给过剩,而部分种植环节服务供给不足,多数服务主体装备水平不足、先进农机拥有量少,较少能够开展全程托管服务。二是服务供给的质量结构失衡。优质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单一化、低端化的服务供给较多,诱发较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以春耕备耕需求紧迫的育秧服务为例,全省水稻集中育秧服务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1%,全省现有服务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足,从而导致服务供给的规模化、专业化、综合化水平仍然较低。

    多元化服务主体参与激励不足。社会化服务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不同类型,但现有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对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存在激励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现有项目实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挤小规模服务主体参与的可能性。部分地区以服务项目任务整体遴选主体,导致规模偏小但社区性更强、亲农度更高的本土化服务主体缺乏实力参与申报竞争,同时,简单化招投标方式助长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服务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导致实践中出现为补贴而服务的短期化倾向。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服务项目明显激励不足。许多地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激励扶持不足,全省服务主体中,集体经济组织仅占5.4%,而且服务项目缺乏对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居间作用的有效激励,导致其对外联系服务主体的主动性不强、对内组织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服务供需环节仍需有效衔接。一是自上而下的项目实施方式导致供需匹配不够精准。服务主体大多被动接受服务项目的任务安排。二是服务补贴环节设置导致服务供给不足与供给饱和现象并存。大部分地区对服务补贴的设置局限于耕、种、防、收四大环节,导致全链条环节中的一些服务未被纳入补贴,难以满足规模经营主体的全程化、高效化服务需求。三是服务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有效衔接较为困难。大多服务主体更加偏好服务规模经营主体。

    配套措施和政策仍待加强。一方面,对服务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动态监管、督促不足,导致出现赶工期、项目资金仓促使用等问题。同时项目验收方式仍较传统,验收量大、环节多、材料繁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另一方面,服务项目的配套保障政策需要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传统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支撑服务主体发展壮大的需求,其更需要融资贷款、设施农业用地、农业用工保险、机手培育和农产品价格保险等系统性政策支持。

    突破重点

    为有效提升四川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质效,当前应从以下五方面实施重点突破。

    强化服务主体能力建设。一是健全多元服务主体培育机制。常态化开展省市县三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评定,规范示范组织名录库管理,择优选择储备服务主体,并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服务主体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土地流转、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社会化服务+农业经营”的双重收入增强服务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健全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鼓励服务主体通过合资合作、协作联盟等方式实现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小型服务主体通过合作从“单打独斗式”服务向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成长转型。

    促进社会化服务供需高效匹配。一是健全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年度服务需求征集制度,更加合理地计划项目内容。深入推进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服务对象依托平台发布需求,广泛发展“订单式”服务。二是构建市场化供需对接机制。跳出项目行政推动的思维惯性,变主体遴选竞争为服务能力竞争,通过服务越好、价格越实惠、服务对象选择越多、服务规模越大评价越高、财政补贴获得越多的市场化机制促进服务市场良性发展。三是科学构建小农户服务带动机制。服务小农户不应只考虑服务主体与小农户的直接对接,服务主体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居间协调对小农户开展的服务活动也能让小农户真正受益。要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居间协调,促进耕地连片集中,组织小农户统一接受社会化服务。

    激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维度参与。一是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居间作用的激励。建立健全服务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居间服务费、组织协调工作费等形式对集体经济组织加以激励,增强其联系服务主体与组织农户的主动性。二是激励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或合作方式参与服务项目。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项目实施等为契机,通过自购农业机械、建设烘干和仓储设施等,以自营或合作方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三是激励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将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主体,破解社会化服务质量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

    优化社会化服务监管机制。一是完善过程化动态监督机制。重点强化服务过程的事中监管,定期开展实地勘察、进度调度、指标监控等,按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提出调整建议,确保服务内容不走偏。二是加强监督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力推广“互联网+”、北斗农机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监督及评价的科技化、客观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完善服务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小农户、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等服务对象的服务项目知晓度、满意度测评,并将其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强化社会化服务保障支撑。一是优化财政支持体系。探索“中央+地方”的财政支持体系,在加强中央财政资金延续性和稳定性基础上,建立省级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以结合地区实际针对性增强对薄弱环节的补贴。应探索构建整链服务补贴体系,鼓励和引导服务主体开展产前信息、集中育苗和产后烘干仓储、商品化处理、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服务。二是强化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出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行业规范,定期对服务主体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完善农机具、设施用地抵押贷款制度,开发适合服务主体的金融产品。降低农业用工保险准入门槛,保障服务主体的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撂荒地整治等统筹衔接,形成合力促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社会化服务调研组执笔:郭晓鸣 虞洪 王芳 董欢 张耀文温国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