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知识产权中心优化集成“一件事”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 2023年07月25日 08时46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四川省知识产权中心通过整合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平台资源,横向打通保护、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等知识产权全链条,纵向整合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资源,形成错位互补、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平台体系,打造“全链条、全领域、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一、聚集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实现“一窗通办”。依托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资源和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版权保护中心等四级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集中设立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国防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原创认证等专项服务窗口。拓展和优化知识产权服务链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质押融资、运营等综合服务窗口,集成50余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统一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个窗口平台、一个咨询号码”,建成“一站式、多领域、全链条”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以来,窗口接待现场办理2万人次,办理各类知识产权业务25余万笔,其中办理质押专利2030件、增长63%;费减备案资格审查4.3万件、增长24.9%。

    二、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一体服务”。发挥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作用,推动有条件的市县以及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通过统一建设标准、服务规范、质量控制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1(主平台)+N(市县分平台)+N(产业园区等特色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21个市(州)中有成都、绵阳、德阳等14个市(州)和成都高新区、郫都区等区(市、县)设立知识产权共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66%,省—市(州)—区(县)三级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由点到面网络化成型。

    三、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一站保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通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实现专利预审备案、快速审查、复审和优先审查等多项业务“一站式”办理,专利授权周期缩减80%以上。创新司法、行政知识产权多元纠纷化解“一张网”快速服务、快速衔接、快速处理保护机制,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检察服务工作站,协助办理行政执法、司法审理和刑事侦查案件1396件。建立海外维权援助专家库,为2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海外知识产权侵权判定等服务。在绵阳、德阳、攀枝花、宜宾、泸州、郫都区等地建立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设立专利预审员社会实践基地10个。组织开展专利审查、侵权判定、海外维权等专题培训80场、1.4万余人次。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企事业单位3329家,快速预审专利申请1.65万件,获得授权7194件,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注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15家,辐射全国22个省(区、市)。

    四、建成知识产权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整合全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业务和资源,集成开发网上业务服务系统,纵向贯通国省市知识产权业务数据,促进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7类数据共享,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领域、全链条“一网通办”。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知识产权电子证书、认证保护、质押融资等线上便利化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立专利信息、法规政策、服务机构等专题数据库,涵盖260个国家2亿多条专利著录项数据,汇集约1.2亿条中外商标数据以及版权、标准、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基础数据资源,提供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专业化数据分析服务。

    五、发挥综合服务平台优势,实现“一地解决”。整合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资源,吸引省专利代理师协会、地标荟等行业协会,1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延伸和拓展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运营、价值评估、投融资等高端服务,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全链条服务,提供知识产权需求“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创建“蓝色火炬手训练营”“火上浇油路演厅”“论道IP龙门阵”“致敬IP公共课”“弥香黄金屋书吧”等品牌活动,通过项目路演、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宣传推荐等方式,搭建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平台,营造知识产权人文环境,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知识产权中心优化集成“一件事”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 2023年07月25日 08时46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四川省知识产权中心通过整合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平台资源,横向打通保护、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等知识产权全链条,纵向整合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资源,形成错位互补、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平台体系,打造“全链条、全领域、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一、聚集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实现“一窗通办”。依托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资源和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版权保护中心等四级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集中设立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国防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原创认证等专项服务窗口。拓展和优化知识产权服务链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质押融资、运营等综合服务窗口,集成50余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统一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个窗口平台、一个咨询号码”,建成“一站式、多领域、全链条”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以来,窗口接待现场办理2万人次,办理各类知识产权业务25余万笔,其中办理质押专利2030件、增长63%;费减备案资格审查4.3万件、增长24.9%。

    二、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一体服务”。发挥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作用,推动有条件的市县以及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通过统一建设标准、服务规范、质量控制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1(主平台)+N(市县分平台)+N(产业园区等特色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21个市(州)中有成都、绵阳、德阳等14个市(州)和成都高新区、郫都区等区(市、县)设立知识产权共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66%,省—市(州)—区(县)三级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由点到面网络化成型。

    三、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一站保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开通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实现专利预审备案、快速审查、复审和优先审查等多项业务“一站式”办理,专利授权周期缩减80%以上。创新司法、行政知识产权多元纠纷化解“一张网”快速服务、快速衔接、快速处理保护机制,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检察服务工作站,协助办理行政执法、司法审理和刑事侦查案件1396件。建立海外维权援助专家库,为2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海外知识产权侵权判定等服务。在绵阳、德阳、攀枝花、宜宾、泸州、郫都区等地建立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设立专利预审员社会实践基地10个。组织开展专利审查、侵权判定、海外维权等专题培训80场、1.4万余人次。截至2022年底,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企事业单位3329家,快速预审专利申请1.65万件,获得授权7194件,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注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15家,辐射全国22个省(区、市)。

    四、建成知识产权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整合全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业务和资源,集成开发网上业务服务系统,纵向贯通国省市知识产权业务数据,促进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7类数据共享,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领域、全链条“一网通办”。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知识产权电子证书、认证保护、质押融资等线上便利化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立专利信息、法规政策、服务机构等专题数据库,涵盖260个国家2亿多条专利著录项数据,汇集约1.2亿条中外商标数据以及版权、标准、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基础数据资源,提供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专业化数据分析服务。

    五、发挥综合服务平台优势,实现“一地解决”。整合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资源,吸引省专利代理师协会、地标荟等行业协会,1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延伸和拓展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运营、价值评估、投融资等高端服务,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全链条服务,提供知识产权需求“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综合体。创建“蓝色火炬手训练营”“火上浇油路演厅”“论道IP龙门阵”“致敬IP公共课”“弥香黄金屋书吧”等品牌活动,通过项目路演、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宣传推荐等方式,搭建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平台,营造知识产权人文环境,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