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推行“456”工作模式
加强营商环境纪律作风保障

  • 2023年10月25日 11时2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 南充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纪律作风保障年”行动,通过推行“456”工作模式,纠治营商环境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一、实施“四项行动”,以“组合拳”破题突围。一是实施“问题线索大征集”行动。建立损害营商环境“三专一平台”问题线索征集模式,推行“举报专码”、设立“留言专区”、建立“投诉专席”,用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一网监”平台,列出公职人员损害营商环境行为4个方面26种典型表现,广泛收集市场主体意见建议、诉求线索1812件。二是实施“突出问题大整治”行动。成立营商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专班,分类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分期分批交办、领办、督办、核办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等问题42件。三是实施“监督质效大提升”行动。加强部门监督联动,建立20家部门线索移送机制,推动监督力量联合、监督内容联谋、监督方式联动、监督结果联用。2023年以来,开展联动监督5次,查处损害营商环境案件198件262人。四是实施“政商关系大净化”行动。制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20条正负清单”》,组织开展“联企清风行”“清风茶座”“百企评机关”等系列活动,组织经营主体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场所329场次,全面营造“亲”“清”政商交往氛围。

    二、紧盯“五类顽疾”,以“小切口”破阻清障。一是着力破解“政策悬空”顽疾。全面梳理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85项改革事项、96项惠企事项,制定工作任务推进情况月调度清单,全面整治惠企政策不透明、执行不到位、推进不及时、改革不彻底等问题800余个。二是着力破解“执法不公”顽疾。组建4个工作组,深入全市130家执法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全面查纠选择性执法、类案不同罚等突出问题,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18个、转办问题线索45件。三是着力破解“作风不优”顽疾。开展联动监督、专班暗访等行动,查处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守信损害经营主体合法利益等问题31件49人。四是着力破解“违规收费”顽疾。开展地方财经领域“两张清单”、依附行政权力“搭车收费”、市政公用服务领域“捆绑搭售“三项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清退违规收费2600余万元,督促修订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政策措施32条。五是着力破解“中介乱象”顽疾。推动梳理市本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71项,针对行业协会开展专项检查,从严查处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中介乱收费等突出问题。

    三、健全“六个机制”,以“硬举措”提质增效。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专班统筹协调、市县分级实施,联合各县(市、区)、10个市级牵头部门及若干职能单位形成“1+9+10+N”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二是健全定期调度机制。坚持“一月一盘点、每季一调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形成“督促办理—动态更新—对账销号—及时反馈工作闭环。三是健全部门沟通机制。强化巡察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等监督力量沟通协调,统筹对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要点落实、专项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联动监督。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组建营商环境暗访专班,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围绕经营主体反映问题解决情况等开展监督检查799次,督促整改反馈问题687个,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34项。五是健全评价约谈机制。将营商环境评价作为政治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指标评价位列“一般”等次的牵头单位或问题突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六是健全问责曝光机制。深入分析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背后的责任、作风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线索既从严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又同步追究领导责任。2023年以来,已追责问责49人、曝光典型案例35件。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充市推行“456”工作模式
    加强营商环境纪律作风保障

  • 2023年10月25日 11时23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南充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纪律作风保障年”行动,通过推行“456”工作模式,纠治营商环境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纪法保障。

    一、实施“四项行动”,以“组合拳”破题突围。一是实施“问题线索大征集”行动。建立损害营商环境“三专一平台”问题线索征集模式,推行“举报专码”、设立“留言专区”、建立“投诉专席”,用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一网监”平台,列出公职人员损害营商环境行为4个方面26种典型表现,广泛收集市场主体意见建议、诉求线索1812件。二是实施“突出问题大整治”行动。成立营商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专班,分类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分期分批交办、领办、督办、核办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等问题42件。三是实施“监督质效大提升”行动。加强部门监督联动,建立20家部门线索移送机制,推动监督力量联合、监督内容联谋、监督方式联动、监督结果联用。2023年以来,开展联动监督5次,查处损害营商环境案件198件262人。四是实施“政商关系大净化”行动。制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20条正负清单”》,组织开展“联企清风行”“清风茶座”“百企评机关”等系列活动,组织经营主体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场所329场次,全面营造“亲”“清”政商交往氛围。

    二、紧盯“五类顽疾”,以“小切口”破阻清障。一是着力破解“政策悬空”顽疾。全面梳理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85项改革事项、96项惠企事项,制定工作任务推进情况月调度清单,全面整治惠企政策不透明、执行不到位、推进不及时、改革不彻底等问题800余个。二是着力破解“执法不公”顽疾。组建4个工作组,深入全市130家执法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全面查纠选择性执法、类案不同罚等突出问题,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18个、转办问题线索45件。三是着力破解“作风不优”顽疾。开展联动监督、专班暗访等行动,查处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守信损害经营主体合法利益等问题31件49人。四是着力破解“违规收费”顽疾。开展地方财经领域“两张清单”、依附行政权力“搭车收费”、市政公用服务领域“捆绑搭售“三项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清退违规收费2600余万元,督促修订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政策措施32条。五是着力破解“中介乱象”顽疾。推动梳理市本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71项,针对行业协会开展专项检查,从严查处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中介乱收费等突出问题。

    三、健全“六个机制”,以“硬举措”提质增效。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专班统筹协调、市县分级实施,联合各县(市、区)、10个市级牵头部门及若干职能单位形成“1+9+10+N”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二是健全定期调度机制。坚持“一月一盘点、每季一调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形成“督促办理—动态更新—对账销号—及时反馈工作闭环。三是健全部门沟通机制。强化巡察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等监督力量沟通协调,统筹对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要点落实、专项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联动监督。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组建营商环境暗访专班,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围绕经营主体反映问题解决情况等开展监督检查799次,督促整改反馈问题687个,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34项。五是健全评价约谈机制。将营商环境评价作为政治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指标评价位列“一般”等次的牵头单位或问题突出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六是健全问责曝光机制。深入分析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背后的责任、作风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线索既从严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又同步追究领导责任。2023年以来,已追责问责49人、曝光典型案例35件。

    责任编辑: 张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