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2022年12月20日 08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杨秀彬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这是对我省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和更高定位,是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目标、总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好落实,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一 始终坚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一个总抓手不动摇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未来五年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

    这是省委对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谋划。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这个总抓手,自觉将“三农”工作摆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去思考。

    认真落实“四化同步”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固本”的理念,把建设农业强省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认真落实“城乡融合”的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五区共兴”的工作要求,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牵引,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把四川全域分类建成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每年集中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地见效。

    二 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两大重要意义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必须落实“四个优先”,推动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基于农情,四川农业现代化,应该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具备现代生产条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化,是小农户得到振兴、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农业强省的方位性。

    一是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对四川的特殊重要意义。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向来享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曾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粮食。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初加工率分别为65%、63%,分别比全国低6.25个、7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农业不仅是支撑、是基础,更体现现代化的速度、质量和成色,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推动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补齐“四化同步”的短板。

    二是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从全国看,即使未来户籍城镇化率达到70%,到那时也仍有4亿多农民生产生活在农村;从四川看,全省乡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75元,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让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三 突出抓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关键环节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要求,必须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落实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高产品种技术,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毗河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环境友好、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力争到2027年全省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高质量实现口粮自给自足,建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

    二是树立践行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川粮油、川畜牧、川茶、川菜、川果、川竹、川药等“川字号”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力争到2027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以上,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以上。

    三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地留给农民。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深化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推进产村相融,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力争到202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900亿元、农业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7万亿元。

    四 大力落实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小农户全面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作为农业农村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个重点,抓好四项任务落实。

    一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把“稳才引智”的机制建起来,培育壮大乡村组三级公共管理人才、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三类人”;把“地尽其用”的机制建起来,盘活用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把“开源引流”的机制建起来,用好用活财政、金融、社会资本“三块钱”;把“激活主体”的机制建起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主体”;把“种粮收益”的机制建起来,改革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机制、保险机制、农资价格调控机制“三机制”。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市资本、人才等向农村流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与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共赢、风险可控的有效组织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村属企业,推广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租赁经营稳健发展、托管代理服务发展、扶贫资产经营发展、“三权分置”所有权分红、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多元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增质增效。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厚植绿色本底留住文化根脉。坚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节约资源、绿色建设的原则,实施一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厚植绿色本底,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留住文化根脉,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民俗,不搞大拆大建、媚洋求怪,不搞整齐划一、同质化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田园、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人与天道合一的乐园、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传承农耕文化的故园、抵御灾难病害的后园、善治乡村的和园、共享邻里互助的福园、人财两旺的聚园。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主要群体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要拓宽和完善农民参与初次分配的途径和机制,通过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产权股权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在农业生产内部增收致富。要让农民更加公平地参与第二次分配,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在县域内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五险一金”同标并轨,同时着眼于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化规划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促进农民在农业外部增收。要让第三次分配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支持设立慈善信托,引导社会把慈善捐助重点放在农村,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2022年12月20日 08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杨秀彬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这是对我省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和更高定位,是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目标、总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好落实,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一 始终坚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一个总抓手不动摇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未来五年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

    这是省委对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谋划。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这个总抓手,自觉将“三农”工作摆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去思考。

    认真落实“四化同步”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固本”的理念,把建设农业强省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认真落实“城乡融合”的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五区共兴”的工作要求,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牵引,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把四川全域分类建成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每年集中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地见效。

    二 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两大重要意义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必须落实“四个优先”,推动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基于农情,四川农业现代化,应该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具备现代生产条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化,是小农户得到振兴、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农业强省的方位性。

    一是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对四川的特殊重要意义。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向来享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曾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粮食。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初加工率分别为65%、63%,分别比全国低6.25个、7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农业不仅是支撑、是基础,更体现现代化的速度、质量和成色,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推动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补齐“四化同步”的短板。

    二是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从全国看,即使未来户籍城镇化率达到70%,到那时也仍有4亿多农民生产生活在农村;从四川看,全省乡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75元,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让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三 突出抓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关键环节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要求,必须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落实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高产品种技术,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毗河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环境友好、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力争到2027年全省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高质量实现口粮自给自足,建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

    二是树立践行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川粮油、川畜牧、川茶、川菜、川果、川竹、川药等“川字号”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力争到2027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以上,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以上。

    三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地留给农民。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深化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推进产村相融,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力争到202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900亿元、农业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7万亿元。

    四 大力落实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小农户全面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作为农业农村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个重点,抓好四项任务落实。

    一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把“稳才引智”的机制建起来,培育壮大乡村组三级公共管理人才、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三类人”;把“地尽其用”的机制建起来,盘活用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把“开源引流”的机制建起来,用好用活财政、金融、社会资本“三块钱”;把“激活主体”的机制建起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主体”;把“种粮收益”的机制建起来,改革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机制、保险机制、农资价格调控机制“三机制”。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市资本、人才等向农村流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与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共赢、风险可控的有效组织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村属企业,推广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租赁经营稳健发展、托管代理服务发展、扶贫资产经营发展、“三权分置”所有权分红、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多元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增质增效。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厚植绿色本底留住文化根脉。坚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节约资源、绿色建设的原则,实施一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厚植绿色本底,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留住文化根脉,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民俗,不搞大拆大建、媚洋求怪,不搞整齐划一、同质化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田园、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人与天道合一的乐园、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传承农耕文化的故园、抵御灾难病害的后园、善治乡村的和园、共享邻里互助的福园、人财两旺的聚园。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主要群体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要拓宽和完善农民参与初次分配的途径和机制,通过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产权股权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在农业生产内部增收致富。要让农民更加公平地参与第二次分配,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在县域内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五险一金”同标并轨,同时着眼于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化规划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促进农民在农业外部增收。要让第三次分配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支持设立慈善信托,引导社会把慈善捐助重点放在农村,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