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什么样的农民返乡创业,能引起书记市长关注?

  • 2015年11月30日 19时40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梳理11月四川市州“一把手”行踪,费翔《故乡的云》在川观君耳旁缭绕不绝: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乡友;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脑补旋律)
      
      歌词中的“游子”被川观君改成了“乡友”。乡友,即同乡友人。眉山老乡友苏轼曾作诗云:“卖却老骢为酒直,大呼乡友作新年。”

      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乡友归心翻腾、归潮涌动,返乡创业成为四川市州的主旋律之一。

      当前寒冬来临,元旦春节已在招手,所以11月间,各市州书记市长们参加的活动共性突出↓↓

      德阳和雅安召开推进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大会(座谈会);

      南充在上海举行长三角地区乡友企业家座谈;

      内江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推进“回家工程”;

      自贡沿滩区返乡创业园暨科技孵化园正式开园;

      绵阳等市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具体落地政策……

      劳务输出大市的一把手们,如何看“归雁”现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 书记市长怎样“站台”?

      务工农民:少小离家老大回

      “民工潮”正转向“创业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四川一批劳务输出大市——曾经的“民工潮”发源地,当前进入角色转换期,“返乡创业潮”的目的地特征愈发明显。

      以广元为例,该市常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7万人左右,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规模近2万人。

      为什么愿意当“归雁”?

      广元市长王菲在一次会议上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外出打拼,多年不归,亲情变得疏远、乡情变得淡薄,家人、亲友、家乡人民都希望他们早日返乡团聚;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经过在外的漂泊和历练,更加看重家庭的价值和社会声誉,不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成为空巢老人,不愿意夫妻和亲友因长期分离而情感疏离。

      需要看到,创业是存在风险的行为,对经验、资金、能力等各方面要求较高,外出务工者中只有部分佼佼者才会走上这条道路,但由于四川有农民工2400余万人,即使比例是个位数,也将是一个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庞大群体。

      今年1-8月,德阳共有3000余名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带动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全市农村掀起创新创业热潮。

      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解释,经过多年在外打拼,部分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有技能的积淀、财富的积累,在家乡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科技城绵阳的另一面,同样是劳务输出大市。今年上半年,绵阳共转移输出农民工152.04万人,到9月份,已有返乡创业农民工20492人,创办各类企业9743个。

      绵阳市长刘超说,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及解决由于农民工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川观君进一步梳理相关市州领导论述引导返乡创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返乡创业有助于造就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就近务工,对精准扶贫和致富奔康作用显著;

      二是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夫妻分居等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是部分外出者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积累了技术、资本、资源和理念,返乡有助于推动家乡产业升级;四是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而带动百镇振兴。

      想回来,回得来,待得住,有奔头,返乡这事才能一拍即可。今年1-9月,四川经济总量达到22120.4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这使四川有底气、条件和基础引导乡友返乡创业。

      雅安市长兰开驰说,雅安要把握“民工潮”转向“创业潮”的新趋势,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积蓄新动能。

      返乡创业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创业环境和政府扶持的政策。川观君梳理,川内劳动力输出大市均已出台相关政策。以巴中为例,其开出的优惠条件包括,进驻创业孵化园第一年租金全免、财政贴息最高可贷10万元等。

      书记市长:花在他乡艳,根从故土培

      既在市内座谈,还到省外宣讲

      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点了一把火,要想返乡创业由趋势成为潮流,还需市州书记市长们继续添柴,甚至主动为返乡创业者们“站台”。

      川观君发现,在市域内召开座谈会或推进会,与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交心,是一种主要方式。

      雅安的座谈会,在“双11”那天召开,市长兰开驰邀请了5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5个代表了“4·20”芦山地震后2420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群体。

      面对市长,创业者讲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解决发展难题的诉求。兰开驰要求参会的区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

      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市级层面出台的支持政策,细化工作措施,为促进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在市内谈,毕竟只能坚定已回乡创业者的信心,对那些内心仍然“彷徨”的在外乡友还不能起到有效的动员作用,所以书记市长们还要到赶到务工集中的城市现场宣讲。

      内江行动较早。内江每年输出100万人以上,今年1—8月,全市农民工返乡6.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

      10月份,内江先在武汉举行“内江返乡创业恳谈会”,推介“八大回家工程”;然后,当月底,邀请170余在外企业家代表、高级务工创业人员代表,回到老家再谈;11月中旬,内江市委书记杨松柏率党政代表团,又赴广东推进扩大开放和“回家工程”。

      与乡友异乡相见,杨松柏动情地说:“花在他乡艳,根从故土培。”

      最有个性的当属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早在7月份,广东南充商会就搞了一次回乡投资考察,李仲彬与他们座谈时,朗诵了一首诗歌《最难忘怀是乡情》:“这里有我们童年的故事,这里有我们儿时的嬉戏,这里有我们纯真的回忆,这份记忆是我们脑海中最难舍的牵挂,这份牵挂是我们内心里最柔软的依恋,这份依恋是我们情感上最温暖的印记。”

      他希望“在这里”,把“归雁计划”转化为“归雁行动”。10月底,他到广州、到深圳与乡友座谈,11月27日,又与100多位长三角地区南充籍企业家相聚黄浦江畔,他说:“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我们坚决查处,决不手软,一定要实实在在为大家在南充发展解决好具体困难和问题,凡是给大家承诺过的,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都一定会给大家兑现。”

      前沿观察:三大群体成返乡创业主流

      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经验推广,是地方推动一项新工作的常见做法。返乡创业中有哪些典型?市州书记市长看重的创业者,是怎样一批人?

      1、多年外出务工,积累了技术,愿意投身农业和服务业

      11月12日,遂宁市委书记杨洪波到大英县“走基层”,其中一站专门赶到智水乡斩龙垭村,看望了李银华夫妇。他们二人在广州打工待了10年之久,2010年后在成都打工,但一直从事藤编手工制作,今年4月开始返乡创业。

      李银华组织左邻右舍,教他们编制藤椅技术,建立起家庭新型手工加工业。据她介绍,藤编手工制品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弯料,即设计环节。他们实际上是利用打工做积累的娴熟技术创业,因而产品在遂宁乃至成都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李银华夫妇,具有多数外出务工者的典型特征:外出十多年,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建筑、加工制造、餐饮、养殖、手工制作等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能、经验,具备从一个人创造财富到组织带领一批人创造财富的基础条件。

      类似的,还有广元市长王菲讲述的贾显荣。他2012年返乡创建明兴种羊养殖场,每年可解决周边劳动力4800人次,人均增加务工收入420元。

      经过调查,王菲认为,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是目前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最有意愿、最有能力且也有不少已经取得成功的创业领域。

      2、脱身于“打工潮”,在城市获得了一定成就,愿意造福乡里

      11月11日,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表彰了一批返乡创业新星,包括李逢军在内的农民工和农民工企业家每人获奖1万元。

      李逢军是这样一个农民:70后,读过职中,90年代到成都、深圳电子厂打工,凭借勤奋和钻研,走上生产工程师岗位,但不满足于高薪,自己单干创业,而且成功了。他返回德阳创业前,在宁波的企业拥有10条生产线,80多名工人。

      李逢军回到老家,投资100多万元在一家废弃的工厂里建起了电子厂,解决了旌阳区柏隆镇100多人的就业。

      英雄不问出身,改革开放中的“打工潮”,的确也成就了一批有成就的企业高管或农民企业家,有些户籍不改,至今保留着农民身份。他们也就成了市州重引进的“归雁”中的“头雁”。

      广元曾做过一次调查,该市在外务工人员中创业成功的有近1100人,其中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有50人,5000万元—1亿元的有50人,1000—5000万元的有331人。

      其中,苍溪文昌镇元山村村民周彬,今年毅然决定放弃北京的优厚待遇,返乡在利州区回龙河工业园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四川精碳伟业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建成一条聚氨酯保温板生产线。

      3、掌握知识的农村大学生,依托“三农”创业,愿意在新时期“上山下乡”

      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改变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部分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利用掌握的知识在新型农业化等领域施展拳脚。有的一毕业就回乡,有的在城市打拼了一段时间回乡,还有的经历了“一村一大”、“西部志愿者”等岗位锻炼,他们选择了做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者。

      与雅安市长兰开驰座谈的秦刚和李江,均是这样一个创业者。

      秦刚是汉源县晒经乡晒经村人,80后,大学毕业后从事建筑业,返乡创业的想法开始没得到父母理解,被斥“好不容易脱了农皮,还回来干什么?”他在村里陆续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水果和中药材,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上一条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之路。

      同样不被理解的80后青年李江,学历显得更有光芒,他硕士毕业,在美国作过访问学者,2013年,和合伙人回到雅安,投资创立四川丰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生猪养殖,把“母猪当做‘老婆’养,生猪当做‘儿子’养”。

      他说:“每一个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前,都要承受成功所要付出的相应代价,但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记者 张守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什么样的农民返乡创业,能引起书记市长关注?

  • 2015年11月30日 19时40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梳理11月四川市州“一把手”行踪,费翔《故乡的云》在川观君耳旁缭绕不绝: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乡友;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脑补旋律)
      
      歌词中的“游子”被川观君改成了“乡友”。乡友,即同乡友人。眉山老乡友苏轼曾作诗云:“卖却老骢为酒直,大呼乡友作新年。”

      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乡友归心翻腾、归潮涌动,返乡创业成为四川市州的主旋律之一。

      当前寒冬来临,元旦春节已在招手,所以11月间,各市州书记市长们参加的活动共性突出↓↓

      德阳和雅安召开推进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大会(座谈会);

      南充在上海举行长三角地区乡友企业家座谈;

      内江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推进“回家工程”;

      自贡沿滩区返乡创业园暨科技孵化园正式开园;

      绵阳等市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具体落地政策……

      劳务输出大市的一把手们,如何看“归雁”现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 书记市长怎样“站台”?

      务工农民:少小离家老大回

      “民工潮”正转向“创业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四川一批劳务输出大市——曾经的“民工潮”发源地,当前进入角色转换期,“返乡创业潮”的目的地特征愈发明显。

      以广元为例,该市常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7万人左右,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规模近2万人。

      为什么愿意当“归雁”?

      广元市长王菲在一次会议上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外出打拼,多年不归,亲情变得疏远、乡情变得淡薄,家人、亲友、家乡人民都希望他们早日返乡团聚;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经过在外的漂泊和历练,更加看重家庭的价值和社会声誉,不愿其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成为空巢老人,不愿意夫妻和亲友因长期分离而情感疏离。

      需要看到,创业是存在风险的行为,对经验、资金、能力等各方面要求较高,外出务工者中只有部分佼佼者才会走上这条道路,但由于四川有农民工2400余万人,即使比例是个位数,也将是一个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庞大群体。

      今年1-8月,德阳共有3000余名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带动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全市农村掀起创新创业热潮。

      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解释,经过多年在外打拼,部分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有技能的积淀、财富的积累,在家乡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科技城绵阳的另一面,同样是劳务输出大市。今年上半年,绵阳共转移输出农民工152.04万人,到9月份,已有返乡创业农民工20492人,创办各类企业9743个。

      绵阳市长刘超说,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及解决由于农民工外出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川观君进一步梳理相关市州领导论述引导返乡创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返乡创业有助于造就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就近务工,对精准扶贫和致富奔康作用显著;

      二是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夫妻分居等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是部分外出者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积累了技术、资本、资源和理念,返乡有助于推动家乡产业升级;四是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而带动百镇振兴。

      想回来,回得来,待得住,有奔头,返乡这事才能一拍即可。今年1-9月,四川经济总量达到22120.4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这使四川有底气、条件和基础引导乡友返乡创业。

      雅安市长兰开驰说,雅安要把握“民工潮”转向“创业潮”的新趋势,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积蓄新动能。

      返乡创业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创业环境和政府扶持的政策。川观君梳理,川内劳动力输出大市均已出台相关政策。以巴中为例,其开出的优惠条件包括,进驻创业孵化园第一年租金全免、财政贴息最高可贷10万元等。

      书记市长:花在他乡艳,根从故土培

      既在市内座谈,还到省外宣讲

      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点了一把火,要想返乡创业由趋势成为潮流,还需市州书记市长们继续添柴,甚至主动为返乡创业者们“站台”。

      川观君发现,在市域内召开座谈会或推进会,与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交心,是一种主要方式。

      雅安的座谈会,在“双11”那天召开,市长兰开驰邀请了5位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5个代表了“4·20”芦山地震后2420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群体。

      面对市长,创业者讲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解决发展难题的诉求。兰开驰要求参会的区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

      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市级层面出台的支持政策,细化工作措施,为促进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在市内谈,毕竟只能坚定已回乡创业者的信心,对那些内心仍然“彷徨”的在外乡友还不能起到有效的动员作用,所以书记市长们还要到赶到务工集中的城市现场宣讲。

      内江行动较早。内江每年输出100万人以上,今年1—8月,全市农民工返乡6.1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

      10月份,内江先在武汉举行“内江返乡创业恳谈会”,推介“八大回家工程”;然后,当月底,邀请170余在外企业家代表、高级务工创业人员代表,回到老家再谈;11月中旬,内江市委书记杨松柏率党政代表团,又赴广东推进扩大开放和“回家工程”。

      与乡友异乡相见,杨松柏动情地说:“花在他乡艳,根从故土培。”

      最有个性的当属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早在7月份,广东南充商会就搞了一次回乡投资考察,李仲彬与他们座谈时,朗诵了一首诗歌《最难忘怀是乡情》:“这里有我们童年的故事,这里有我们儿时的嬉戏,这里有我们纯真的回忆,这份记忆是我们脑海中最难舍的牵挂,这份牵挂是我们内心里最柔软的依恋,这份依恋是我们情感上最温暖的印记。”

      他希望“在这里”,把“归雁计划”转化为“归雁行动”。10月底,他到广州、到深圳与乡友座谈,11月27日,又与100多位长三角地区南充籍企业家相聚黄浦江畔,他说:“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我们坚决查处,决不手软,一定要实实在在为大家在南充发展解决好具体困难和问题,凡是给大家承诺过的,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都一定会给大家兑现。”

      前沿观察:三大群体成返乡创业主流

      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经验推广,是地方推动一项新工作的常见做法。返乡创业中有哪些典型?市州书记市长看重的创业者,是怎样一批人?

      1、多年外出务工,积累了技术,愿意投身农业和服务业

      11月12日,遂宁市委书记杨洪波到大英县“走基层”,其中一站专门赶到智水乡斩龙垭村,看望了李银华夫妇。他们二人在广州打工待了10年之久,2010年后在成都打工,但一直从事藤编手工制作,今年4月开始返乡创业。

      李银华组织左邻右舍,教他们编制藤椅技术,建立起家庭新型手工加工业。据她介绍,藤编手工制品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弯料,即设计环节。他们实际上是利用打工做积累的娴熟技术创业,因而产品在遂宁乃至成都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李银华夫妇,具有多数外出务工者的典型特征:外出十多年,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建筑、加工制造、餐饮、养殖、手工制作等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能、经验,具备从一个人创造财富到组织带领一批人创造财富的基础条件。

      类似的,还有广元市长王菲讲述的贾显荣。他2012年返乡创建明兴种羊养殖场,每年可解决周边劳动力4800人次,人均增加务工收入420元。

      经过调查,王菲认为,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是目前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最有意愿、最有能力且也有不少已经取得成功的创业领域。

      2、脱身于“打工潮”,在城市获得了一定成就,愿意造福乡里

      11月11日,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表彰了一批返乡创业新星,包括李逢军在内的农民工和农民工企业家每人获奖1万元。

      李逢军是这样一个农民:70后,读过职中,90年代到成都、深圳电子厂打工,凭借勤奋和钻研,走上生产工程师岗位,但不满足于高薪,自己单干创业,而且成功了。他返回德阳创业前,在宁波的企业拥有10条生产线,80多名工人。

      李逢军回到老家,投资100多万元在一家废弃的工厂里建起了电子厂,解决了旌阳区柏隆镇100多人的就业。

      英雄不问出身,改革开放中的“打工潮”,的确也成就了一批有成就的企业高管或农民企业家,有些户籍不改,至今保留着农民身份。他们也就成了市州重引进的“归雁”中的“头雁”。

      广元曾做过一次调查,该市在外务工人员中创业成功的有近1100人,其中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有50人,5000万元—1亿元的有50人,1000—5000万元的有331人。

      其中,苍溪文昌镇元山村村民周彬,今年毅然决定放弃北京的优厚待遇,返乡在利州区回龙河工业园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四川精碳伟业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建成一条聚氨酯保温板生产线。

      3、掌握知识的农村大学生,依托“三农”创业,愿意在新时期“上山下乡”

      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改变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部分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利用掌握的知识在新型农业化等领域施展拳脚。有的一毕业就回乡,有的在城市打拼了一段时间回乡,还有的经历了“一村一大”、“西部志愿者”等岗位锻炼,他们选择了做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者。

      与雅安市长兰开驰座谈的秦刚和李江,均是这样一个创业者。

      秦刚是汉源县晒经乡晒经村人,80后,大学毕业后从事建筑业,返乡创业的想法开始没得到父母理解,被斥“好不容易脱了农皮,还回来干什么?”他在村里陆续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种植水果和中药材,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上一条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之路。

      同样不被理解的80后青年李江,学历显得更有光芒,他硕士毕业,在美国作过访问学者,2013年,和合伙人回到雅安,投资创立四川丰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生猪养殖,把“母猪当做‘老婆’养,生猪当做‘儿子’养”。

      他说:“每一个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前,都要承受成功所要付出的相应代价,但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记者 张守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