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大战略 实现五区目标
2014年1月4日—5日,达州市达川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给出了幸福达川加速启航的历史坐标——建成“达州中心城市核心极和川东北经济强区”,确定将通过推进“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改革开放创新促进”作为助推全区发展的三大战略,助推实现“产业强区、城镇兴区、基础固区、文旅靓区、法治安区”的“五区目标”。
今年前三季度,达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06亿元,同比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7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76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21亿元,增长14.2%,全市排名第一;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39亿元,引进到位资金46.25亿元,区级地方财政公共收入7.79亿元,同比20.4%……
达川区正迈开“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步伐,以“三大战略”的实施助推“五区目标”的实现。
路径一
推进“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战略
“一核”即提升主城区发展这一核心。达川区将城市建设融入到达州市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蓝图中,推动主城区领先发展,突显城市发展的驱动效应。“两副”即壮大达川工业园区、亭子新城两个城市副中心。到2017年,将达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面积超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100家的全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示范园区。同步规划推动主城区与亭子新城一体化发展,将江阳等地建设成为城市休闲花园。到2017年,把亭子新城建设成为面积超5平方公里的宜居宜业宜商现代化城区。“三片”即发展三大片区经济。高水平建设南部产城一体示范区,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农副产品加工和设施蔬菜;加速建设西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柑橘产业和旅游业;建设东部农业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和旅游产业。
“多极”即发展多样化的镇(乡)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分别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乡镇、三大片区乡镇、中心场镇与偏远乡镇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乡)、商贸重镇(乡)和文化旅游名镇(乡),形成支撑达川追赶跨越的多个增长极。
路径二
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
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持“两化”互动,着力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把达川工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样板区进行建设,同步规划园区和新城,同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以产业支撑新城发展,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工业发展、新城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促进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和南部、西部、东部三个片区之间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路径三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促进”战略
改革促进,就是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思想和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将改革的精神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开放促进,就是在全方位、全领域推动区域全面开放,用开放的观念推动发展。牢固树立全域谋划开放布局的理念,加快构筑和完善以城市和产业园区为支撑,由城市中心向四周梯次推进的全域开放格局。
创新促进,就是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突出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加快培育“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壮大更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坐标轴
“三大战略”助推“五区目标”
“产业强区”。工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活跃发展,达川工业园区、达川商贸物流园区、河市物流园区三大园区基本建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全区经济总量步入川东北地区前列,全面建成“川东北经济强区”。到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57:28。
“城镇兴区”。城乡规划水平全面提升,中心区域控规覆盖率、乡镇规划覆盖率、规划执行到位率达到3个100%。城乡风貌得到有效改观,城市形象总体策划、城市色彩风貌规划和重要节点城市形象设计全面完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将达川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到2017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7%。
“基础固区”。“四横六纵”交通网络建设完成,内外通达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建成以骨干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整治维修建成工程为依托,大中小微综合配套的水利体系,形成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型的良好格局。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以电网建设为重点的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到2017年,全面形成区镇(乡)1小时交通经济圈。“文旅靓区”。以文化旅游为引领,全面带动社会事业大发展。“红色文化、孝善文化、民俗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成功塑造,文化产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现象得到有效缓解,重点科技项目全面实施,医疗卫生水平逐年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三山两河一湖”文化旅游带基本建成,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到2017年,实现旅游年收入16亿元。“法治安区”。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发展,人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履行义务。“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等民生举措全面落实,“315”群众工作法等信访机制有效执行,社会治理创新措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化解。到2017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突破口
工业强区与招商引资成“主引擎”
这当中,达川区将工业强区和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了显著位置。
达川区按照“规划引领、优先征拆、项目支撑、产城一体”的思路,采用“一区多园”模式,加快推进达川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建好“七通一平”、多层标准厂房、园区路网骨架及各类基础设施,尽快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和产业引进试验田,到2017年,力争建成面积超10平方公里,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大力实施“企业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政策,做大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初创型微小企业。到2017年,力争实现年产值超5亿元企业达到10家、中小微型企业达到1000家。坚持联大引强带集群发展,改造提升煤炭、建材两大传统产业,重点打造机械电子、绿色包装、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设立支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5000万元以上,年度用地计划30%以上用于工业发展。
达川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抓手,用政策、用制度吸引区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入驻达川,形成推动达川追赶跨越的整体合力。强化亲商、重商、爱商意识,把客商需求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信号,为入驻客商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同时,全区树立“开放就是活力,开放就是发展”的理念,“全域开放”,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全面融入成渝,主动承接产业转移。2014年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亿元以上;到2017年,力争累计到位资金300亿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