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问卷调查报告
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 近四成尚未找到工作
受访学生中,56.5%的学生认为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前一、两年更加严峻,37.7%的学生认为相差不多,5.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反映出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
在2240位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不含自主创业)的受访学生中,已协议签约的有812位学生,占36.3%,等待签约的有323位,占14.4%,等待接收单位最后答复的有252位,占11.2%,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有853位学生,占38.1%。
分类别看,就业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男生好于女生。男生的协议签约率为41.7%,较女生高10.5个百分点;二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镇学生有37.7%已协议签约,比农村学生高2.8个百分点;三是博士及硕士生好于本、专科生。三个学历层次学生协议签约率分别为59.9%、35.3%和20.9%;四是理工农医类学生好于文史财经和艺体类学生。理工农医类学生协议签约率41%,其次是文史财经类,为33.5%,艺体类签约率最低,仅为23.6%。从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853位学生看,也呈现出四个居多的相似特征,即女生居多,占56.7%;农村学生居多,占58.1%;专科生居多,占37.7%;文史财经类学生居多,占46.2%。
毕业生最看重个人发展、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
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条件中,个人发展空间列首位,有71.4%的学生选择,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有48.6%和44.2%的学生选择。此外,工作环境也受到近四成学生的重视。
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教科文卫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首选。约七成的大学生看好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受访学生中选择在四川就业的达63.4%,其中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比达45.9%。选择北上广深的占11.1%,另有11.9%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深以外的东部沿海城市就业。选择在四川以外其他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只占10.9%。
另外,在全部受访学生中,愿意回到家乡所在地区就业的占三分之二。受访学生中有28.4%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居各类单位之首,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党政机关列第三位,占14.1%,外资和民营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分别为12.5%和7.6%。
调查显示,对于有到基层(小城镇及乡村社区)就业的机会,45.3%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9.3%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
供需失衡是就业矛盾主因
近年来,高校大幅扩招导致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较为疲软。
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源于大学毕业生数量供需失衡。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在此次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开展调查中,不少受访学生反映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他们建议增加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如何合理定位及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同时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调查显示,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以4001元以上为主体,占比达到65.8%。其中,6001元以上占比高达35.7%,其次是4001—6000元,占比为30.1%,经测算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平均约为5060元。毕业生自身定位的不恰当和薪酬要求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外,部分学生反映一些高校在提供就业服务尤其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大学生得到的很多是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业信息,真正有用的不多。(王军)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