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2018年11月16日 12时38分
  • 来源: 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11月15日下午,泸州市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梅勇,泸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欣在会上分别作关于改革开放40年泸州工业发展成就、改革开放40年泸州国有企业发展成就的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如彬主持发布会。

      40年来,泸州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始终扭住发展工业不放松,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历史机遇,勠力同心克服工业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要素短缺等基础性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坚定不移落实“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工业为先”战略,深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规模显著扩大、结构不断提升、布局优化调整、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产业规模成倍扩张,发展速度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工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成倍增长。全市工业户数从1978年的1977户增加到2018年4127户(不含个体工商户),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9户;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0亿元,约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5.8%;企业营业收入从1978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51亿元,约增长310倍,年均增长16.3%。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利税总额从1978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4.3亿元,约增长60倍,年均增长11.4%。2013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到2017年,全市拥有8家央企、11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跨国企业、6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知名民营企业,新兴产业企业150余户。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即: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5家。

      二、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发展动力优化提质

      改革开放初期,泸州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仅有传统的化工、酒业、机械制造等寥寥可数的几个门类,产品也仅有尿素、合成氨、白酒、工程机械、煤炭等几十个品种。40年来,泸州支柱产业从80年代的化工、机械制造和酒业三大产业发展到90年的白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产业,到现在着力打造白酒、电子信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组成的“1+1+4”三个千亿产业。2017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5%。其中,酒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4%。2018年1—9月,全市“1+4”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军民融合产业强势起步。全市工业产品门类较全、品种繁多,汽车同步齿轮、硝化棉、射孔弹等拳头产品、单品冠军优势突出。国窖1573已成为中国白酒三大高端品牌之一,合盛硅业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北方化工已是全国最大的纤维素醚研发生产基地。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产业、新项目、新企业等新动能贡献率达40%。

      三、项目建设强劲有力,工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泸州市充分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力促各类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做到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连续多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40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投资保持200亿元以上,据统计,2017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82.5亿元,投资总量是2007年的7倍多,在1997年的基础上翻了9番。相继开工建设了泸州老窖酿酒工程技改项目、泸州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泸州步长生物基地及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随着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长江机械、巨力液压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相继建成,工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18%。王华明院士工作站、陈懋章院士工作站、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泸州老窖集团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成功入围“2018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公示名单;长开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军民融合特色基地;泸州老窖固态法白酒生产数字化车间新模式应用成功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四、信息化基础全省领先,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进入新时代,泸州市深入实施信息化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铁塔6142个,通信基站11450个(其中4G基站8225个),光纤宽带端口252万个;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67.64%,移动电话普及率104.08%(其中4G移动电话普及率60.22%),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户,成功实现“村村通”4G信号,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3000G、位列全省第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居全省前列。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省级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能力、数据整合共享能力全省领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白酒大数据、智慧物流“长江眼”、智慧医疗主动健康大数据中心,成为省政府重点支持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城市。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软通动力、亚信、华唐、清华同方、清大信安等在内的30余家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落户泸州。本地电信运营商、软通中小企业云、金通云MES系统等云服务平台加快发展,700余家企业实现上云。

      五、产业布局加快优化,发展平台不断筑实

      改革开放初期,泸州工业仅有纳溪的化工基地、龙马潭区高坝的军工基地、江阳区茜草工业老厂区三个主要发展区域,县域工业更是一片空白。近年来,泸州统筹生产力布局,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通过实施茜草片区为主的48户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等一系列举措,做实做大园区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开发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航空航天园区等四大园区以及区县特色园区组成的“4+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同时立足“4+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确定一个县区原则上重点产业和成长型产业均不超过3个的“3+3”发展模式,推动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248亿元、增长18.3%,解决就业20万人,入驻企业234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75家、占全市86.2%)。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泸州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求,加快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火力发电、造纸、制砖、化肥、炼焦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2013—2017年,先后淘汰涉及落后产能企业131户,包括淘汰制砖产能14亿匹、造纸产能17.3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74万重量箱、水泥产能98万吨、钢铁产能110万吨、各种功率电机60余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1%,超过GDP能耗降幅1.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节能降耗贡献突出。近年来,泸州市以优势产业强链、扩链为重点,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循环改造,已实施中科玻璃窑炉节能改造、宏恒钙业节能环保窑炉改造等工业节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共21个,共节约能源3.5万吨标煤/年,节约用水20.4万方/年,实现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67.4万吨/年,全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七、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

      近年来,泸州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深化“三点一线”重点区域开放合作(即泸渝、泸遵、泸蓉三个重点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线区域),构建多方位渠道网络,从产业配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共赢。先后引进国机重工、步长制药、华为大数据、和润粮油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泸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挖适箱型、临港型、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资源,促进优势机械、化工企业与孟印缅等国的国际产能转移与合作,其中北方化工已在印尼建成一条15万套/年的金属燃油箱生产线。全市工业开放呈现合作共赢新局面,迸发出产业发展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市国资系统勇立改革潮头,大胆探索突破,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成效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国资委和市属国有企业全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资国企监管,充分发挥国资服务发展功能,全面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国有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国资国企生产经营稳步提升,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资国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27户市属一级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生产经营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

      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65亿元,同比增长15%;所有者权益1374亿元,同比增长14%;净资产1400亿元,同比增长13.2%。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5%。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四川省酒业集团、交投集团、泸天化股份公司等7户实现收入超10亿元。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实现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7%,盈利企业达到18户,泸州老窖股份公司、泸州市商业银行、华西证券公司等10户企业盈利过亿元,其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超37亿元。

      社会贡献有效提升。前三季度,市属国有企业通过上缴税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股票分红等方式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近30%;近三年,市属国有企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60亿元,有效带动古叙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较市国资委2005年成立之初增长了31.4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二位;所有者权益增长了37.2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是2005年全年的11.7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四位;利润总额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三位。

      二、国资国企改革进展顺利

      在加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根据“1+N”改革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市属国企改革纲领性文件,以及20余个配套文件,我市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一是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全市423户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华西证券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兴泸水务集团股份公司等15户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二是全面完成市属国企“三会一层”规范化建设。建立专职外部董事、专职监事制度,公开选聘两批7名专职外部董事、外部监事派驻到18户市属国企担任董事、监事会主席职务,实现董监事“内设外派”监管,促进企业民主决策。三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规范“党建引领、依法决策”前置程序,积极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27户市属一级企业中,23户实现了党组织书记、董事长“一肩挑”。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截至目前,我市423户市属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有112户,混改率达到了26.5%。一是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有机结合。泸州北方化工利用有机硅业务板块,引进全国行业龙头企业浙江合盛硅业组建合资公司,年产能由10万吨提高到33.5万吨。市交投集团出资3.49亿元,对民营性质的原市公交公司增资扩股并控股51%,助推全域公交建设,城市公交保障能力、服务水平有力提升。二是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培育、推动有条件的国企上市,兴泸水务集团和华西证券公司于去年3月和今年1月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上市,其中兴泸水务集团成为四川省水务行业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目前,正积极推进泸州市商业银行H股上市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企员工持股试点。泸州老窖百调酒业有限公司、泸州中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列入全省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全省共8家)。目前,泸州老窖百调酒业员工持股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在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方面。一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在巩固白酒、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引导国有资本投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属国有企业完成重大投资870亿元,形成以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四川省酒业集团为龙头的白酒产业集群,以泸天化集团为重点的化工、新农化、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市商业银行、华西证券公司等为主体的金融板块,以华润燃气公司、兴泸水务集团、公交集团等为主体的公用事业板块。二是培育大企业集团。实施泸州老窖集团与股份公司“六分开”,目前老窖集团和股份公司资产规模分别达936、199亿元。兴泸集团着力开展资源整合、多元化发展,资产规模实现“三年翻番”达716亿元。27家市属国企中,有9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泸州老窖集团、泸州市商业银行、兴泸集团、华西证券公司4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三是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升级。目前市级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达1493亿元。全力化解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目前市属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8%,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在推进泸天化改革脱困方面。泸天化股份公司、四川天华股份公司等主业企业基本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400余人。泸天化集团司法重整工作已于9月底基本完成,泸天化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预计从126%下降至50%左右,上市公司(即泸天化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率预计从122%下降至3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9亿元,实现净利润3.78亿元,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监管;全面实施分类监管;稳步推进授权经营试点;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

      四、突出国企担当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发挥融资功能。老窖集团、兴泸集团成功将信用等级提升到AAA、AA+,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发债、中票、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为我市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近两年,市属重点企业累计实现融资555亿元。

      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功能。市属国有企业承担了云龙机场、川南城际铁路、城市环线干道、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高效推进城市发展。云龙新机场的顺利通航,为我市推进重要通道建设,打造对外开放合作门户,方便市民出行作出了重大贡献。川南城际铁路建设正有序推进,泸州与川渝滇黔四省中心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正逐步成型。近两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政府性投资440亿元。

      发挥保障民生功能。市属国企在城乡供排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燃气保障、城市公交、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成月亮湾、玉带河畔1902套定向限价房,完成玉带花园等1965套交房工作,近万名市民乔迁新居。今年完成保障房、棚户区、易地扶贫等重点项目投资25亿元。

      五、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二是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力度。三是推动国企落实反腐倡廉“两个责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2018年11月16日 12时38分
  • 来源: 泸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   11月15日下午,泸州市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梅勇,泸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欣在会上分别作关于改革开放40年泸州工业发展成就、改革开放40年泸州国有企业发展成就的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如彬主持发布会。

      40年来,泸州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始终扭住发展工业不放松,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历史机遇,勠力同心克服工业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要素短缺等基础性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坚定不移落实“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工业为先”战略,深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业规模显著扩大、结构不断提升、布局优化调整、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产业规模成倍扩张,发展速度名列前茅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工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成倍增长。全市工业户数从1978年的1977户增加到2018年4127户(不含个体工商户),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9户;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0亿元,约增长264倍,年均增长15.8%;企业营业收入从1978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51亿元,约增长310倍,年均增长16.3%。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利税总额从1978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4.3亿元,约增长60倍,年均增长11.4%。2013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三位,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到2017年,全市拥有8家央企、11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跨国企业、6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知名民营企业,新兴产业企业150余户。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即: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5家。

      二、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发展动力优化提质

      改革开放初期,泸州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仅有传统的化工、酒业、机械制造等寥寥可数的几个门类,产品也仅有尿素、合成氨、白酒、工程机械、煤炭等几十个品种。40年来,泸州支柱产业从80年代的化工、机械制造和酒业三大产业发展到90年的白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产业,到现在着力打造白酒、电子信息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组成的“1+1+4”三个千亿产业。2017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5%。其中,酒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4%。2018年1—9月,全市“1+4”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3%,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军民融合产业强势起步。全市工业产品门类较全、品种繁多,汽车同步齿轮、硝化棉、射孔弹等拳头产品、单品冠军优势突出。国窖1573已成为中国白酒三大高端品牌之一,合盛硅业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北方化工已是全国最大的纤维素醚研发生产基地。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产业、新项目、新企业等新动能贡献率达40%。

      三、项目建设强劲有力,工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泸州市充分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力促各类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做到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连续多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400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投资保持200亿元以上,据统计,2017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82.5亿元,投资总量是2007年的7倍多,在1997年的基础上翻了9番。相继开工建设了泸州老窖酿酒工程技改项目、泸州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泸州步长生物基地及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随着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长江机械、巨力液压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相继建成,工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18%。王华明院士工作站、陈懋章院士工作站、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泸州老窖集团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成功入围“2018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公示名单;长开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军民融合特色基地;泸州老窖固态法白酒生产数字化车间新模式应用成功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四、信息化基础全省领先,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进入新时代,泸州市深入实施信息化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铁塔6142个,通信基站11450个(其中4G基站8225个),光纤宽带端口252万个;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67.64%,移动电话普及率104.08%(其中4G移动电话普及率60.22%),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户,成功实现“村村通”4G信号,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3000G、位列全省第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居全省前列。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省级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能力、数据整合共享能力全省领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正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白酒大数据、智慧物流“长江眼”、智慧医疗主动健康大数据中心,成为省政府重点支持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城市。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投用,软通动力、亚信、华唐、清华同方、清大信安等在内的30余家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及其关联企业落户泸州。本地电信运营商、软通中小企业云、金通云MES系统等云服务平台加快发展,700余家企业实现上云。

      五、产业布局加快优化,发展平台不断筑实

      改革开放初期,泸州工业仅有纳溪的化工基地、龙马潭区高坝的军工基地、江阳区茜草工业老厂区三个主要发展区域,县域工业更是一片空白。近年来,泸州统筹生产力布局,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通过实施茜草片区为主的48户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等一系列举措,做实做大园区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开发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航空航天园区等四大园区以及区县特色园区组成的“4+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同时立足“4+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确定一个县区原则上重点产业和成长型产业均不超过3个的“3+3”发展模式,推动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248亿元、增长18.3%,解决就业20万人,入驻企业234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75家、占全市86.2%)。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泸州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求,加快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火力发电、造纸、制砖、化肥、炼焦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2013—2017年,先后淘汰涉及落后产能企业131户,包括淘汰制砖产能14亿匹、造纸产能17.3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74万重量箱、水泥产能98万吨、钢铁产能110万吨、各种功率电机60余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1%,超过GDP能耗降幅1.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节能降耗贡献突出。近年来,泸州市以优势产业强链、扩链为重点,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循环改造,已实施中科玻璃窑炉节能改造、宏恒钙业节能环保窑炉改造等工业节能绿色技术改造项目共21个,共节约能源3.5万吨标煤/年,节约用水20.4万方/年,实现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67.4万吨/年,全市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七、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

      近年来,泸州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深化“三点一线”重点区域开放合作(即泸渝、泸遵、泸蓉三个重点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线区域),构建多方位渠道网络,从产业配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共赢。先后引进国机重工、步长制药、华为大数据、和润粮油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泸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挖适箱型、临港型、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资源,促进优势机械、化工企业与孟印缅等国的国际产能转移与合作,其中北方化工已在印尼建成一条15万套/年的金属燃油箱生产线。全市工业开放呈现合作共赢新局面,迸发出产业发展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市国资系统勇立改革潮头,大胆探索突破,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成效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国资委和市属国有企业全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国资国企监管,充分发挥国资服务发展功能,全面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国有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国资国企生产经营稳步提升,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资国企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27户市属一级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生产经营不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增长。

      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65亿元,同比增长15%;所有者权益1374亿元,同比增长14%;净资产1400亿元,同比增长13.2%。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5%。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四川省酒业集团、交投集团、泸天化股份公司等7户实现收入超10亿元。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实现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7%,盈利企业达到18户,泸州老窖股份公司、泸州市商业银行、华西证券公司等10户企业盈利过亿元,其中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超37亿元。

      社会贡献有效提升。前三季度,市属国有企业通过上缴税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股票分红等方式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近30%;近三年,市属国有企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60亿元,有效带动古叙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较市国资委2005年成立之初增长了31.4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二位;所有者权益增长了37.2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是2005年全年的11.7倍,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四位;利润总额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三位。

      二、国资国企改革进展顺利

      在加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根据“1+N”改革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市属国企改革纲领性文件,以及20余个配套文件,我市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一是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全市423户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华西证券公司、泸天化股份公司、兴泸水务集团股份公司等15户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二是全面完成市属国企“三会一层”规范化建设。建立专职外部董事、专职监事制度,公开选聘两批7名专职外部董事、外部监事派驻到18户市属国企担任董事、监事会主席职务,实现董监事“内设外派”监管,促进企业民主决策。三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规范“党建引领、依法决策”前置程序,积极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27户市属一级企业中,23户实现了党组织书记、董事长“一肩挑”。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截至目前,我市423户市属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有112户,混改率达到了26.5%。一是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有机结合。泸州北方化工利用有机硅业务板块,引进全国行业龙头企业浙江合盛硅业组建合资公司,年产能由10万吨提高到33.5万吨。市交投集团出资3.49亿元,对民营性质的原市公交公司增资扩股并控股51%,助推全域公交建设,城市公交保障能力、服务水平有力提升。二是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培育、推动有条件的国企上市,兴泸水务集团和华西证券公司于去年3月和今年1月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上市,其中兴泸水务集团成为四川省水务行业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目前,正积极推进泸州市商业银行H股上市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企员工持股试点。泸州老窖百调酒业有限公司、泸州中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列入全省员工持股试点企业(全省共8家)。目前,泸州老窖百调酒业员工持股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在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方面。一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在巩固白酒、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引导国有资本投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属国有企业完成重大投资870亿元,形成以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四川省酒业集团为龙头的白酒产业集群,以泸天化集团为重点的化工、新农化、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市商业银行、华西证券公司等为主体的金融板块,以华润燃气公司、兴泸水务集团、公交集团等为主体的公用事业板块。二是培育大企业集团。实施泸州老窖集团与股份公司“六分开”,目前老窖集团和股份公司资产规模分别达936、199亿元。兴泸集团着力开展资源整合、多元化发展,资产规模实现“三年翻番”达716亿元。27家市属国企中,有9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泸州老窖集团、泸州市商业银行、兴泸集团、华西证券公司4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三是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升级。目前市级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达1493亿元。全力化解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目前市属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8%,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在推进泸天化改革脱困方面。泸天化股份公司、四川天华股份公司等主业企业基本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2400余人。泸天化集团司法重整工作已于9月底基本完成,泸天化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预计从126%下降至50%左右,上市公司(即泸天化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率预计从122%下降至3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9亿元,实现净利润3.78亿元,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监管;全面实施分类监管;稳步推进授权经营试点;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

      四、突出国企担当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发挥融资功能。老窖集团、兴泸集团成功将信用等级提升到AAA、AA+,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发债、中票、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为我市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近两年,市属重点企业累计实现融资555亿元。

      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功能。市属国有企业承担了云龙机场、川南城际铁路、城市环线干道、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高效推进城市发展。云龙新机场的顺利通航,为我市推进重要通道建设,打造对外开放合作门户,方便市民出行作出了重大贡献。川南城际铁路建设正有序推进,泸州与川渝滇黔四省中心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正逐步成型。近两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政府性投资440亿元。

      发挥保障民生功能。市属国企在城乡供排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燃气保障、城市公交、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建成月亮湾、玉带河畔1902套定向限价房,完成玉带花园等1965套交房工作,近万名市民乔迁新居。今年完成保障房、棚户区、易地扶贫等重点项目投资25亿元。

      五、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二是加强国企党建工作力度。三是推动国企落实反腐倡廉“两个责任”。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