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2025年09月26日 17时57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字体:
  • 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上,科技厅厅长路松明晒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川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成绩单”。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路松明从综合能力、创新平台、技术攻关、创新主体、人才高地、区域协同6个方面进行介绍。

    六大关键词梳理四川“十四五”

    科技创新主要成就

    关键词一: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

    关键词二: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包括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内,形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的“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布局建设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

    关键词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四川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路松明现场列举了部分成果,包括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的可靠性标准;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先进材料领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到50%、35%等。

    白鹤滩水电站。图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四: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万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大幅增长至2.4万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氢、人形机器人等8个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4%;国省级孵化载体达到565个,创新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并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在中基协备案的存续私募基金规模达到2927亿元。

    关键词五: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

    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大力实施“萃青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等,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关键词六: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优化

    四川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连续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建川渝联合重点实验室11个,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257项;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德阳、泸州、宜宾、南充等特色创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

    “国之重器”

    展现四川科创“硬实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亮在会上介绍,四川正在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在成都,打造国际前沿的核聚变研究集群。磁约束方面,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

    在甘孜,打造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集群。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高原地区,建设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其中,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在凉山,打造全球最深的深地科学设施集群。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锦屏深地实验室,取得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打造全国链条最全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陈亮介绍,成都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

    两项改革

    优化四川科创“软环境”

    发布会上,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提及两项科技改革的进展情况。

    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2024年1月,科技厅等九部门印发《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遴选22家单位开展试点,着力构建了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试点以来,我省已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吴家桦表示,下一步四川将持续分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健全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方面,去年四川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目前,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7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45亿元。下一步,还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进一步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消科研单位深化改革的顾虑。

    四川产业科技创新

    “更”上新台阶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分别增长了50%和4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技术攻关成果更“多”,涌现出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8万吨模锻压机模具、AE200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创新主体实力更“强”,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17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19家,数量均居西部首位。

    创新平台建设更“快”,高质量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成功研制超高清智目一号8K镜头、磐石一号光学防抖模组等一批自主可控、首台套成果。培育34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了人形机器人、工业云制造等1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增长近3倍。

    成果转化机制更“活”,“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成功实施揭榜项目67个,重点培育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94家,其中16家入选国家培育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五。

    新应用新场景更“广”,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高端能源、工业母机等重大装备形成示范应用,并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超1600家,还布局发展卫星网络、无人机等25条新赛道产业,近两年全省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

    三个聚集

    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路松明表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四川主要从三个方面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聚焦“提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由企业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2家,分别占全省同类平台比重达20%、73%、75%。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图源人民网

    聚焦“激活力”,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需求常态化的征集机制,让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协同突破产业链“卡脖子”“掉链子”问题,企业牵头承担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提高到60%。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8个创新联合体,累计开展联合攻关200多项。

    聚焦“添动力”,积极打造孵化载体,565家国省级孵化载体累计孵化企业2.7万家。组建运行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10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50亿元的科创协同母基金、100亿元的创业投资S基金等。培育省级瞪羚企业312家、全球独角兽企业9家,上市科技型企业达到9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量的52.8%。

    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成果涌现

    去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制造、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成效如何?据吴家桦介绍,专项启动以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陆续涌现。

    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实现“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在机器人方面,“绵阳造”四足机器狼亮相九三阅兵式,“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成都世运会。在清洁能源装备方面,“德阳造”世界首台、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捷报频传,相关关键部件接续通过验收。在生物制造方面,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方面的“四川造”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

    “镋钯”机器人亮相成都世运会。图源成都科技

    全省高新区以不到3%用地面积

    贡献全省17.8%的地区生产总值

    “近年来,全省高新区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领头雁’作用。”曾吉明一句话肯定了“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新区发展取得的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28家高新区以不到3%的建设用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7.8%的地区生产总值;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3.04万亿元增加到超4万亿元,增长了1万亿元。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高新区有21家,占全省营收超500亿元开发区总数的40%以上。

    成都市高新区。图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高新区完成了全省35%以上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拥有全省40%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省的50%以上。集聚了全省40%以上的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以上的国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显示、绿色氢能等22条产业新赛道在高新区率先布局,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四川造”飞行汽车、机器狼、人形机器人等一批战略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实现产业化。

    此外,全省高新区累计培育全省超4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5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的瞪羚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达90家,我省拥有的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均在高新区。支撑建设了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9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

    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余家

    此外,陈亮表示,作为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余家、瞪羚企业9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50%,并落地商飞软件、天府轻动、天齐锂业、天府聚变能源等重大项目。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图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在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已构建“高水平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国家实验室、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相继落地。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水平打造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共享平台,聚集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服务机构104家,引进培育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070人、创新团队231支,打造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2025年09月26日 17时57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上,科技厅厅长路松明晒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川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成绩单”。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路松明从综合能力、创新平台、技术攻关、创新主体、人才高地、区域协同6个方面进行介绍。

    六大关键词梳理四川“十四五”

    科技创新主要成就

    关键词一: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

    关键词二: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包括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内,形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的“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布局建设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

    关键词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四川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路松明现场列举了部分成果,包括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的可靠性标准;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先进材料领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到50%、35%等。

    白鹤滩水电站。图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四: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万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大幅增长至2.4万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氢、人形机器人等8个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4%;国省级孵化载体达到565个,创新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并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在中基协备案的存续私募基金规模达到2927亿元。

    关键词五: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

    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大力实施“萃青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等,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关键词六: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优化

    四川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连续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建川渝联合重点实验室11个,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257项;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德阳、泸州、宜宾、南充等特色创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

    “国之重器”

    展现四川科创“硬实力”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省以工代赈办主任陈亮在会上介绍,四川正在加快打造先进核能、天文观测、深地科学、生物医药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产出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在成都,打造国际前沿的核聚变研究集群。磁约束方面,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惯性约束方面,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将实验验证世界首创的Z箍缩+局部点火聚变靶技术。

    在甘孜,打造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集群。在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高原地区,建设多项科学指标居世界第一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全球最大综合孔径的圆环阵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施。其中,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十大科技新闻。

    在凉山,打造全球最深的深地科学设施集群。在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建设世界最深、可用空间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锦屏深地实验室,取得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国际领先的轻暗物质—电子相互作用直接探测结果等多项重大前沿科学成果。

    “打造全国链条最全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陈亮介绍,成都集聚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成功研发肿瘤mRNA疫苗、骨骼肌松弛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等多种创新药物。

    两项改革

    优化四川科创“软环境”

    发布会上,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提及两项科技改革的进展情况。

    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2024年1月,科技厅等九部门印发《四川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遴选22家单位开展试点,着力构建了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试点以来,我省已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吴家桦表示,下一步四川将持续分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健全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方面,去年四川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目前,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7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45亿元。下一步,还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进一步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消科研单位深化改革的顾虑。

    四川产业科技创新

    “更”上新台阶

    “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分别增长了50%和4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

    技术攻关成果更“多”,涌现出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8万吨模锻压机模具、AE200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创新主体实力更“强”,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17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19家,数量均居西部首位。

    创新平台建设更“快”,高质量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成功研制超高清智目一号8K镜头、磐石一号光学防抖模组等一批自主可控、首台套成果。培育34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了人形机器人、工业云制造等1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增长近3倍。

    成果转化机制更“活”,“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成功实施揭榜项目67个,重点培育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94家,其中16家入选国家培育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五。

    新应用新场景更“广”,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高端能源、工业母机等重大装备形成示范应用,并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超1600家,还布局发展卫星网络、无人机等25条新赛道产业,近两年全省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

    三个聚集

    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路松明表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四川主要从三个方面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聚焦“提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由企业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2家,分别占全省同类平台比重达20%、73%、75%。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图源人民网

    聚焦“激活力”,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需求常态化的征集机制,让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协同突破产业链“卡脖子”“掉链子”问题,企业牵头承担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提高到60%。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8个创新联合体,累计开展联合攻关200多项。

    聚焦“添动力”,积极打造孵化载体,565家国省级孵化载体累计孵化企业2.7万家。组建运行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10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50亿元的科创协同母基金、100亿元的创业投资S基金等。培育省级瞪羚企业312家、全球独角兽企业9家,上市科技型企业达到9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量的52.8%。

    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成果涌现

    去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制造、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成效如何?据吴家桦介绍,专项启动以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陆续涌现。

    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实现“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在机器人方面,“绵阳造”四足机器狼亮相九三阅兵式,“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成都世运会。在清洁能源装备方面,“德阳造”世界首台、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捷报频传,相关关键部件接续通过验收。在生物制造方面,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方面的“四川造”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

    “镋钯”机器人亮相成都世运会。图源成都科技

    全省高新区以不到3%用地面积

    贡献全省17.8%的地区生产总值

    “近年来,全省高新区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领头雁’作用。”曾吉明一句话肯定了“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新区发展取得的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28家高新区以不到3%的建设用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7.8%的地区生产总值;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3.04万亿元增加到超4万亿元,增长了1万亿元。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高新区有21家,占全省营收超500亿元开发区总数的40%以上。

    成都市高新区。图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高新区完成了全省35%以上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拥有全省40%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省的50%以上。集聚了全省40%以上的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以上的国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显示、绿色氢能等22条产业新赛道在高新区率先布局,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四川造”飞行汽车、机器狼、人形机器人等一批战略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实现产业化。

    此外,全省高新区累计培育全省超4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5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的瞪羚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达90家,我省拥有的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均在高新区。支撑建设了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9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

    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余家

    此外,陈亮表示,作为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余家、瞪羚企业9家,国省“专精特新”企业124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50%,并落地商飞软件、天府轻动、天齐锂业、天府聚变能源等重大项目。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图源视觉中国

    不仅如此,在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已构建“高水平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国家实验室、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相继落地。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水平打造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共享平台,聚集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服务机构104家,引进培育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070人、创新团队231支,打造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34.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