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 2025年09月20日 14时55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字体: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成就?9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01

    从五组数据

    看四川经济社会可喜变化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

    代永波说,这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经济大省挑大梁政治责任扛得更牢,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安全保障坚实有力。

    五组数据展示了五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的可喜变化。

    6万亿和第5位

    “十四五”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超过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升至第5位、实现历史性晋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30%和60%

    全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培育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51条、8700万人次和1万亿元

    全省内联外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进出川大通道新增13条、达到51条,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成都成为“中国航空第三城”,对外开放能级大幅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


    四川高速公路,图源视觉中国

    80%和100%

    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新步伐。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80%、居全国第1位,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

    6.7%和500万

    全省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高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川’越风雨,‘蜀’写辉煌!”代永波表示,经过“十四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02

    川渝深化“四个一”合作

    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增长至8.7万亿元

    四川“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提升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作为四川“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五年来,四川在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全省区域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从6.3万亿元增长至8.7万亿元,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代永波用“四个一”来概括川渝合作。

    “一张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渝昆高铁(宜渝段)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西渝高铁等一批出川出渝大通道项目加快建设,两省市铁路运营里程接近1万公里、比五年前提高28%,川渝间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达到26条。


    西渝高铁建设现场,图源视觉中国

    “一体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模式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2个共建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共建11家重点实验室联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一盘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毗邻地区为重点,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范例,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向全国推广。共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水平,联手拓展西向南向国际市场空间,两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7万亿元、比五年前提高40%。


    川渝高竹新区,图源视觉中国

    “一条心”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聚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推出三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很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实现跨省共享。比如,成渝间日均开行动车组达到102对,每9分钟开出一列高铁,两地群众交往更加密切、办事更加方便、生活更加舒心。

    此外,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代永波表示,四川坚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省委“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在统筹推进五大片区特色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增长极培育壮大和困难地区振兴,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03

    抓强、壮干、提弱

    今年四川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全省183个县(市、区)平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3.7亿元、较2020年增加88.1亿元。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表示,四川重点从“抓强、壮干、提弱”三个方面着力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培育发展龙头,打造县域经济强县强区。2024年,我省经济总量超6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比2020年增加13个。今年,四川省入围全国百强县7个,数量居全国第5、西部第1;入围全国百强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3、西部第1。

    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县域中坚力量。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向发力;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省经济总量达200亿至600亿元的县域增加到78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42.6%。县域经济结构正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加快演进。

    强化托底性帮扶,推动39个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去年,39个欠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2022年提高了五千多元。

    04

    政策、环境、服务“三管齐下”

    五年来全省民营经济实现万亿级增长

    民营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20年的2.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5.7%,实现稳定发展、进中提质。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表示,四川始终坚持政策、环境、服务“三管齐下”,千方百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政策赋能。在财税、投资、消费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的举措,打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动态更新、智能匹配、精准推送。

    二是持续优化环境。四川聚焦有效控制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全力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四川建立了多层次、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制度,创新开发的“天府科创贷”“天府质量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探索多元增信模式,较好破解了“轻资产、税额少”等科技型、成长期企业的融资难题。

    05

    交通“大工程”带来了这些“小确幸”

    五年新增里程可绕赤道近一圈

    交通建设一直是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民生幸福的“连心桥”。对此,代永波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万亿元。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44.3万公里,这五年的新增里程可绕赤道近一圈,总规模与新增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整体来看,代永波用“天堑”变“通途”、“腹地”变“门户”、“出行”变“体验”三个变化来总结。代永波介绍,四川铁路营业里程接近700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跃居全国第11位,已建和在建铁路覆盖了全省所有的21个市(州),农村公路通村达户。


    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起“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百万吨规模,中欧班列(成渝)联通境外近120个城市,四川正从内陆腹地跃升为枢纽门户。

    其次,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提升便利化水平,如今的交通出行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便捷。绿皮车变成了熊猫旅游专列,建成近1.4万座集中式充换电站、全球首条高原绿色超充电走廊,所有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安装了充电设施,“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织成四通八达的‘锦绣山河图’。”代永波说。

    06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

    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

    “十四五”以来,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四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陶剑锋介绍,“可以用‘四个心’来概括。”

    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更“安心”。四川始终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推动各地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目前全省除了成都中心城区,其他地方都已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同时,强化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64项。


    巴中新农村,图源视觉中国

    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齐心”。顺应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推动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2个中小城市和2016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十四五”以来,128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高了5倍。

    让城市生活空间更“舒心”。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空间。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分别提升至96.3%、99%。

    让城乡双向奔赴更“顺心”。四川着力写好城乡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例如,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2.4:1降至2.2:1。

    07

    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今年水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

    四川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推动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省能源局局长邓超说。

    向“绿”而行,全力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五年来,建成投产全球水电单机容量最大、装机排名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四川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同时,四川天然气年产量从432亿立方米跃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

    向“效”而行,加快构建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四川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在国网经营区居第1位,500千伏变电站增至69座、居第2位,省内小“西电东送”能力已提升至3700万千瓦以上,保障了近年来年年创新高的电力负荷。

    向“新”而行,积极培育壮大能源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四川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燃煤火电与水电、新能源同台竞价机制,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突破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22%;实施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全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断优化。

    08

    聚焦三个“更加注重”

    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十四五”以来,四川紧扣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致力于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仅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性问题,更全力追求“好不好”的更高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勇用“三个更加注重”来概括。

    公共服务方面,从聚焦“全面覆盖”到更加注重“优化供给”。“十四五”期间,四川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提高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等项目服务标准,新增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服务项目。

    基础设施方面,从聚焦“补齐短板”到更加注重“便利可及”。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四川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省养老服务中心、省妇女儿童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将托幼一体化工作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依靠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一批托班,就近就便提供托育服务。

    民生保障方面,从聚焦“完成指标”到更加注重“温暖人心”。截至目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9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完成,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在民生工作推进中,更注重提升民生服务温度,重点关注失能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紧扣老百姓对民生‘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新期待。”黄勇说。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 2025年09月20日 14时55分
  • 来源: 四川发布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成就?9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01

    从五组数据

    看四川经济社会可喜变化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

    代永波说,这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经济大省挑大梁政治责任扛得更牢,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安全保障坚实有力。

    五组数据展示了五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的可喜变化。

    6万亿和第5位

    “十四五”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超过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升至第5位、实现历史性晋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30%和60%

    全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培育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51条、8700万人次和1万亿元

    全省内联外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进出川大通道新增13条、达到51条,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成都成为“中国航空第三城”,对外开放能级大幅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


    四川高速公路,图源视觉中国

    80%和100%

    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新步伐。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80%、居全国第1位,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

    6.7%和500万

    全省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高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川’越风雨,‘蜀’写辉煌!”代永波表示,经过“十四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02

    川渝深化“四个一”合作

    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增长至8.7万亿元

    四川“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提升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作为四川“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五年来,四川在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全省区域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从6.3万亿元增长至8.7万亿元,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代永波用“四个一”来概括川渝合作。

    “一张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渝昆高铁(宜渝段)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西渝高铁等一批出川出渝大通道项目加快建设,两省市铁路运营里程接近1万公里、比五年前提高28%,川渝间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达到26条。


    西渝高铁建设现场,图源视觉中国

    “一体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模式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2个共建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共建11家重点实验室联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一盘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毗邻地区为重点,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范例,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向全国推广。共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水平,联手拓展西向南向国际市场空间,两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7万亿元、比五年前提高40%。


    川渝高竹新区,图源视觉中国

    “一条心”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聚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推出三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很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实现跨省共享。比如,成渝间日均开行动车组达到102对,每9分钟开出一列高铁,两地群众交往更加密切、办事更加方便、生活更加舒心。

    此外,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代永波表示,四川坚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省委“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在统筹推进五大片区特色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增长极培育壮大和困难地区振兴,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03

    抓强、壮干、提弱

    今年四川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去年,全省183个县(市、区)平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3.7亿元、较2020年增加88.1亿元。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表示,四川重点从“抓强、壮干、提弱”三个方面着力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培育发展龙头,打造县域经济强县强区。2024年,我省经济总量超6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比2020年增加13个。今年,四川省入围全国百强县7个,数量居全国第5、西部第1;入围全国百强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3、西部第1。

    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县域中坚力量。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向发力;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省经济总量达200亿至600亿元的县域增加到78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42.6%。县域经济结构正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加快演进。

    强化托底性帮扶,推动39个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去年,39个欠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2022年提高了五千多元。

    04

    政策、环境、服务“三管齐下”

    五年来全省民营经济实现万亿级增长

    民营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四川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20年的2.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5.7%,实现稳定发展、进中提质。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表示,四川始终坚持政策、环境、服务“三管齐下”,千方百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政策赋能。在财税、投资、消费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的举措,打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动态更新、智能匹配、精准推送。

    二是持续优化环境。四川聚焦有效控制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全力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四川建立了多层次、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制度,创新开发的“天府科创贷”“天府质量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探索多元增信模式,较好破解了“轻资产、税额少”等科技型、成长期企业的融资难题。

    05

    交通“大工程”带来了这些“小确幸”

    五年新增里程可绕赤道近一圈

    交通建设一直是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民生幸福的“连心桥”。对此,代永波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万亿元。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44.3万公里,这五年的新增里程可绕赤道近一圈,总规模与新增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整体来看,代永波用“天堑”变“通途”、“腹地”变“门户”、“出行”变“体验”三个变化来总结。代永波介绍,四川铁路营业里程接近700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跃居全国第11位,已建和在建铁路覆盖了全省所有的21个市(州),农村公路通村达户。


    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起“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百万吨规模,中欧班列(成渝)联通境外近120个城市,四川正从内陆腹地跃升为枢纽门户。

    其次,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提升便利化水平,如今的交通出行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便捷。绿皮车变成了熊猫旅游专列,建成近1.4万座集中式充换电站、全球首条高原绿色超充电走廊,所有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安装了充电设施,“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织成四通八达的‘锦绣山河图’。”代永波说。

    06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

    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

    “十四五”以来,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四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陶剑锋介绍,“可以用‘四个心’来概括。”

    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更“安心”。四川始终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推动各地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目前全省除了成都中心城区,其他地方都已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同时,强化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64项。


    巴中新农村,图源视觉中国

    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齐心”。顺应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推动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2个中小城市和2016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十四五”以来,128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高了5倍。

    让城市生活空间更“舒心”。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空间。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分别提升至96.3%、99%。

    让城乡双向奔赴更“顺心”。四川着力写好城乡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例如,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2.4:1降至2.2:1。

    07

    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今年水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

    四川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推动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省能源局局长邓超说。

    向“绿”而行,全力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五年来,建成投产全球水电单机容量最大、装机排名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四川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同时,四川天然气年产量从432亿立方米跃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

    向“效”而行,加快构建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目前,四川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在国网经营区居第1位,500千伏变电站增至69座、居第2位,省内小“西电东送”能力已提升至3700万千瓦以上,保障了近年来年年创新高的电力负荷。

    向“新”而行,积极培育壮大能源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四川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燃煤火电与水电、新能源同台竞价机制,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突破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22%;实施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全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断优化。

    08

    聚焦三个“更加注重”

    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十四五”以来,四川紧扣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致力于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仅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性问题,更全力追求“好不好”的更高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勇用“三个更加注重”来概括。

    公共服务方面,从聚焦“全面覆盖”到更加注重“优化供给”。“十四五”期间,四川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提高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等项目服务标准,新增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服务项目。

    基础设施方面,从聚焦“补齐短板”到更加注重“便利可及”。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四川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省养老服务中心、省妇女儿童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将托幼一体化工作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依靠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一批托班,就近就便提供托育服务。

    民生保障方面,从聚焦“完成指标”到更加注重“温暖人心”。截至目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9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完成,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在民生工作推进中,更注重提升民生服务温度,重点关注失能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紧扣老百姓对民生‘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新期待。”黄勇说。

    责任编辑: 许齐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jpg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