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四川积极响应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以全面强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努力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人民身边的美丽风景线,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美好愿景。
11月26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四川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新闻发布会,水利厅副厅长、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岳雷围绕“四川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作介绍。目前,全省已打造国家级、省级和市(州)级幸福河湖151条,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惠及5100万人。

四川围绕“六维之河”
书写幸福河湖建设四川答卷
岳雷表示,整体来看,四川抓好“三个推进”,擘画幸福河湖建设宏伟蓝图。即规划引领,高位推进,绘就“路线图”;制度支撑,系统推进,发布“说明书”;强化统筹,协同推进,打造“样板间”。
其中,省委书记、省长共同签发省总河长令,全面部署幸福河湖建设工作,以流域为单元、河湖水系为脉络、各地“母亲河”为重点,未来五年建成315条幸福河湖。水利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意见,构建起幸福河湖的四川标准。
与此同时,四川围绕“六维之河”,书写幸福河湖建设四川答卷。具体来看,筑牢安澜之河,守护群众安全底线;涵养生态之河,擦亮青山绿水底色;打造宜居之河,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期盼;构建智慧之河,赋能河湖治理精准高效;绘就文化之河,延续巴蜀千年水脉;建设发展之河,激活绿色经济动能。
其中,今年以来四川排查河道、山洪沟、水库等重点部位14.6万处,发现并整改隐患5568处。2025年首次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推动53个国省水量分配断面和94个生态流量考核断面达标率稳步提升。
接下来,四川锚定“三个服务”,开创幸福河湖建设崭新局面。
建设幸福河湖,服务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江河湖泊治理保护,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服务好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河湖长制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河湖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服务好市县发展需要,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换,培育新业态,注入绿色水动能。
另一方面,岳雷还介绍,四川省幸福河湖建设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双屏四水一带”。双屏: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水:即长江(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一带:即成渝协同治理带。
对于如何实现2035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岳雷提出,主要从“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压实责任链条”“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凝聚共建合力”“深化河湖管护模式,激活基层效能”“加强宣传示范引领,营造共创氛围”等四个方面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345个国省考核断面连续2年全优良
修复林、草、湿资源增添自然底色
幸福河湖和美丽河湖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四川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对此,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华太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厅培育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美丽河湖,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坚实生态支撑。
聚焦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严格按照国家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要求,出台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点流域,开展水质攻坚。聚焦长江黄河干流,岷江、沱江,以及典型的小流域等重点,逐年制定实施达标提质方案,全省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连续2年全达优良。聚焦示范引领,打造标杆样板。5个河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数量居中西部首位。聚焦人水和谐,推动价值转化。

兴隆湖 图据视觉中国
而另一方面,森林草原湿地对保障和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至关重要,也是全面建成幸福河湖的重要保障。对此,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童伟表示,四川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助力美丽四川幸福河湖建设。全面推进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幸福河湖创造良好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地位突出。因此,四川在保护水生生物方面也做出了多项举措。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江坤峰介绍,近些年来,在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中,四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坚定不移推进十年禁渔,主要采取了不断加大禁捕执法工作力度、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繁育技术研究、科学有序开展增殖放流等四项措施。
四川水运连续4年实现“零事故、零污染”
率先建立覆盖所有市(州)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幸福河湖建设离不开多部门协同发力,除了生态、林草、农业农村等领域的守护,交通航运的绿色转型与财政政策的精准赋能同样关键,为跨界治理、水域生态安全筑牢坚实保障。
自古以来,依托纵横的水系,四川航运十分发达。对此,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寇小兵介绍,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中,交通部门主要负责港口船舶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有效化解污染风险,主要采取5个方面的举措。

宜宾港 图据视觉中国
即配备污染防治设施并加强维护与运行监管;深入开展船舶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增强一线从业人员污染防治意识;加强通航水域船舶水污染物排放管控;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寇小兵表示,自2021年“绿水绿航绿色发展行动”开展以来,四川水运已连续4年实现“零事故、零污染”。全省船舶水污染物转运处置率长期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中位居前列。
此外,跨界河湖治理是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河湖管护的难点,四川在省内跨界河湖治理方面有哪些财政政策支撑?财政厅副厅长陈诚表示,经过近10年探索,四川形成了综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精准度较高、激励性较好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政策实施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95.7亿元,引导撬动市(州)共同筹集资金超过300亿元。”陈诚介绍,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地方实践特色显著
推动幸福河湖落地生根
整体来看,省级层面的统筹部署为幸福河湖建设筑牢根基,而区(市)县的创新实践则让“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愿景落地生根。发布会上,针对地方幸福河湖建设的典型案例,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具体经验。
绵阳芙蓉溪是我省首条建成的国家级幸福河湖。对此,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总河长办公室主任吴明禹表示,芙蓉溪是涪江一级支流,曾因枯水期缺水、沿线污水排放等影响河流健康。近年来,绵阳市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芙蓉溪成功入选全国2023年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2024年通过水利部复核评估,成为我省首条国家级幸福河湖,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具体来看,主要做法有构建水系连通“一张网”,打造山区河流复苏样板;构建科技赋能“一张图”,打造创新管护提能样板;构建百里绿廊“一幅画”,打造厚植幸福底色样板;构建集群发展“一环链”,打造“两山”理念转化样板。
其中,绵阳建立芙蓉溪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创建芙蓉溪智慧管理中心,织密“空、天、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建成“芙蓉花溪”乡旅环线、亲水绿道等70余公里。创建仙海“两山”理念创新实践基地和白沙村田园文化体验基地,擦亮文旅、乡旅、水旅、体旅融合金字招牌。

芙蓉溪岸线
不仅是绵阳芙蓉溪,近年来,成都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连续优良,黄龙溪及其周边景区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人水和谐共荣繁荣景象。对此,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区长、区总河长杨钒介绍,近年来,双流全区5个水质考核断面稳定达优良(Ⅲ类)及以上标准,其中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连续5年保持优良水体,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锦江春色伴归舟”的生态图景。
杨钒表示,为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双流推动河湖长制纵向上延伸、横向上协同。一方面,聚焦河长制“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点长制”、沟渠长制和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深化“河长制+”,比如在“河长制+教育”方面,探索“一河一校”共建模式,目前已拓展到全区32所中小学校。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