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
四川如何推动地方高质量立法?怎样加强执法司法权力监督制约?法治宣传教育成果如何……11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主要成就作介绍。

聚焦四大方面
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成就一览
发布会上,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司法厅厅长李丹从“高举旗帜、宣贯思想,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展现新格局”“紧贴中心、服务大局,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统筹推进、联动发力,法治建设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牢记宗旨、法治为民,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实现新提升”4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我省“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成就。
具体来看,四川强化思想指引,加强工作统筹,压实主体责任。坚定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首要任务,广泛开展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坚持把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深化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组织法治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等法治督察。
法治如何护航高质量发展?李丹从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效服务重大发展项目三个维度举例介绍。据了解,四批36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深化“放管服”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法律服务全流程跟进川藏铁路、引大济岷工程等重大建设和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聚力打造全国首个省级法律服务集聚区——天府中央法务区。

△图源天府中央法务区
而在法治建设能力方面,四川则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强化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制定修改废止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创新推出“一案一码”案件全周期管理;示范推动全面依法治县,创新开展小区依法治理试点探索。
会上,李丹还用三个“着力”对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进行了详细介绍:着力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着力整治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开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实施根治农民工欠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和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
推动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采取了这些举措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地方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阖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在推动地方高质量立法上采取的举措。
据了解,省人大常委会强化重要法规起草“牵”的作用,发挥专门委员会“专”的优势,突出法制委法工委“统”的职能,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审”的质量。例如,加大自主起草工作力度,本届以来,省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草案20件,每年占年度立法项目总数的25%左右;建立法制委法工委主任办公会、常委会分管领导专题会、法制委全体会“三会”审查制度,按照相关要求对每部法规进行严格把关。
此外,省人大常委会出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意见,从法规起草审议流程、意见征集反馈机制、拓展各方参与渠道等方面提出17条措施要求;与省政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协调有关方面对法规草案存在的重大分歧意见等。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我省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方面明显提速,立法对改革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作用。杨阖表示,2021年至今,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废止省级地方性法规123件次,审查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224件次,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围绕四个关键环节
加强执法司法权力监督制约
“十四五”期间,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执法司法权力监督制约?会上,省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王自清围绕立案、起诉、审判、执行四个关键环节,介绍了我省如何确保司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立案环节,四川深化公安机关接报案和立案制度改革,开展受立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完善民事立案制度,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依法规范民事案件立案与调解工作,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在起诉环节,四川严格案件受理审查,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修订完善权力清单,加强办案审核;深化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建立一站式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法规范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超过85%的犯罪嫌疑人在检察环节认罪认罚。
在审判环节,我省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明确司法人员权责清单,做优做实审判监督管理,加强案件“阅核”和“四类案件”监管,创新推出“一案一码”等改革举措,在刑事司法上重点深化量刑规范化建设,规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在民事司法上重点是健全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
裁决执行环节,四川持续深化执行权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执行质效和公信力。例如,实施“派驻+巡回+科技”巡回监督,规范减刑、假释、暂予执行的适用范围、标准和程序;发布《四川省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印发社区矫正刑事执行权力清单;探索“执行110”工作机制,深化以“市州以下法院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执行机制改革。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四川从四个维度精准发力
近年来,四川一直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乱罚款、乱检查、趋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期间,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四川是如何做的?
“四川从健全制度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科技赋能、加强执法监督四个维度精准发力。”司法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彬在会上表示。
健全制度体系方面,修订《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行政裁量权基准管理规定》;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等8个行政规范性文件;编制发布《四川省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项规则》等6个地方标准;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50余项监督制度。
规范执法行为方面,四川持续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监管执法。近三年来,行政检查数量逐年下降,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数量逐年提升,行政执法精准性和包容性持续提升。
强化科技赋能方面,四川已全面试行“天府入企码”,并将于明年4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共生成入企码13.7万个,保障了企业“扫码、查询、评价、举报”的重要权利。
加强执法监督方面,四川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紧盯趋利性执法、乱罚款、乱检查等重点问题,强化突出问题的整治,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
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
这些四川法治建设成果和你息息相关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四川如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发布会上,司法厅副厅长王飙列举了五组数据:
组织“年度法治人物”每年开展巡回宣讲5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超千万人次;
每年开展各类主题普法活动4.2万余场(次),较“七五”期间增长13.95%;
打造四川省“七色光”青少年普法联盟,推动全省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10997名;
开通普法网站、微博、微信646个,普法栏目2060个,年均发送普法资讯600余万条次;
深入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累计培养认定“法律明白人”21.7万名。
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法律需求?据王飙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公共法律服务规范有序、服务效能可感可及、服务供给多元多样、服务发展成形成势、服务民生均等普惠。
具体来看,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1万个,统筹设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实现365天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深化培养涵盖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在内的多元化、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44万余人,年均提供法律服务500余万件次。“十四五”期间实现所有县律师事务所全覆盖,创新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劳动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和25个省外法律援助异地工作站,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万余件。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