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四川一手抓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大批标志性的重大项目。
10月31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铁路和机场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兼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用5组数据和“四张网”,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作介绍。

从“11353”5组数据,
看四川“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
·“1”:全省综合交通线网里程达到了44.3万公里、位居全国第1,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全省水电装机即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位居全国第1,全国每100度水电中有30度来自四川。
·“3”:全省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位居全国第3,四川建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宇宙线观测站,地下最深的锦屏实验室,能量最高的环流器装置。
·“5”:全省已建成5G基站24.8万个、位居全国第5,实现了千兆网络乡乡通、5G网络村村通、工业园区万兆光网全覆盖。
·“3”:四川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30%,为全省经济稳定运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张网:立体交通网
天堑变通途、腹地变门户、出行变体验
“全省铁路投资与在建里程持续领跑全国,今年铁路运营里程将突破7000公里,实现了‘四向班列全通达’‘市(州)铁路全覆盖’‘轨道上的都市圈全面升级’3个突破。”发布会上,黄志对“十四五”以来,四川在铁路建设方面的成效作介绍。而在机场建设方面,伴随着天府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中国内地第3个双国际机场城市,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2大核心要素实现跨越式提升。
从航线看,成都“两场”运营国内客货运航线458条,深度覆盖国内重点城市;从客运量看,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连续两年实现旅客吞吐量千万级跨越,2024年迈入“8000万级俱乐部”。
“‘十四五’以来,四川取得了完成投资、公路里程两个‘全国第一’的突出成效,呈现出‘四个更强’的明显特征。”发布会上,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对“十四五”以来四川在公路水路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变化进行了介绍。
具体来看:
一是战略支撑更强。国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全国交通“四极”,以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极核,泸州—宜宾、攀枝花、万州—达州—开州、广元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的枢纽体系能级明显提升。成渝地区交通规划、网络、枢纽、运输、服务五个“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川渝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6条,基本实现毗邻城市1小时到达。
二是投资力度更强。公路水路建设投资在“十四五”第一年即迈上2000亿元台阶,连续五年高位运行,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累计完成投资1.2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三是路网功能更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基本建成,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达到37条。新增公路3.1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42.5万公里,全国第一。
四是服务质效更强。全面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四通”,即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通快递。其中,83%的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1小时上高速公路,82%的4A级景区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直连。
第二张网:现代水利网
水利投资总量实现千亿级→两千亿级突破
“十四五”期间,全省水安全保障和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布会上,水利厅副厅长权燕从水利投融资、现代水网建设、水旱灾害防御三个方面,介绍了全省水利发展成效,“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水利投融资方面实现了总量和结构两大突破。投资总量实现了从千亿级向两千亿级的突破,今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将超过700亿元,预计“十四五”总量将突破2800亿元;水利投资结构实现了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投入的突破,在2800亿元投资中,筹集了政府专项债484亿元,利用金融信贷资金50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306亿元。
在现代水网建设方面实现了骨干水网和乡村水网两大提升。骨干水网加速构建,引大济岷“一号工程”可研报告已获批复,都江堰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顺利实施;乡村水网提质增效,推动水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实施100个乡村水务建设县,让2200多万农村居民实现“喝好水”。
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完善了防洪工程、监测预报、防御工作三大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成堤防护岸2300公里,完成15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成7301座水库雨情水情测报设施,全面布局和实施测雨雷达;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立十大流域联防联控机制,首创水利、自然资源、应急3部门联合值守机制,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在全国推广。“今年成功守住了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底线。”权燕说。
第三张网:绿色能源网
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全省电力总装机1.49亿千瓦、1000千伏输电线路1240公里、产气量将突破600亿立方米……“十四五”以来,四川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布会上,省能源局副局长曾光用“四个进一步增强”进行了具体介绍。
电力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全省电力总装机1.49亿千瓦,今年累计发电量超过4100亿千瓦时。水电方面,白鹤滩、乌东德、两河口等10座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火电方面,建成投产资阳气电、广元气电,今年火电装机将达2645万千瓦、在建煤电机组装机6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方面,建成投产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今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3200万千瓦。
电力输送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建成1000千伏输电线路1240公里、1000千伏变电站3座,率先实现西南地区特高压交流从“0”到“1”的突破;全省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建成“八直十一交”省际输电通道,外送能力达到6260万千瓦、省间互济能力提升至540万千瓦,电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油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今年的产气量将突破600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一;持续完善省内天然气输配管网,建成长输管线超1万公里,天然气输配管线覆盖全省18个市133个县(市、区);积极融入全国“一张网”,强化与国家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年外输能力超500亿立方米。
能源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川着力提升能源储备水平,建成清溪地下储气库、遂宁液化天然气储气调峰基地,完成牟家坪、老翁场地下储气库先导试验工程,全省储气能力达14亿立方米,初步建成国家西南重要的天然气储备基地;加快推进储煤基地建设,建成广安高兴、达州万源等储煤基地,今年将形成450万吨静态储备能力。
第四张网:生态算力网
探索“绿电+算力”融合新范式
“十四五”时期四川在推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取得了哪些具体成绩?会上,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二级巡视员陈伟对此作解答。
“当前,按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有关工作部署,我省还承担了算力设施安全、算力监测调度等国家先行先试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陈伟介绍,具体发展情况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在以智算为主的算力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方面,全省数据中心已建成128个,已建在建的总机架规模约60万架。全省已形成集通算、智算、超算等多种算力于一体的供给体系,智算占比从“十四五”初的不到10%,提升至目前的近60%。当前,全省综合算力水平居全国前列。
在算力监测调度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方面,全省已发布一体化算力监测调度服务平台,目前接入算力约1.5EFLOPS,并联合40余家主体、上架300余个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实现跨地域、跨主体的算力资源统一接入、智能编排和高效调度,初步形成“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算力服务新模式。
在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加快探索方面,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就近消纳,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清洁能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绿电+算力”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算力供给体系。目前,全省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显著提升,全省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源使用效率已降至1.3以下。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