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
11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全省教育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又将如何继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作解答。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8万余所
教育发展水平步入世界中上国家发展行列
据了解,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8万余所、在校学生1547万余人、专任教师101万余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陈冠松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陈冠松介绍,全省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一道同步进入世界中上国家发展行列。发布会上,陈冠松细数“家底”:
学前教育方面,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7.88%,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76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其中50个县(市、区)通过国检。
义务教育方面,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2%,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38个县(市、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其中12个县(市、区)通过国检。“双减”工作卓有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少了93.73%、参训学生减少了89.8%、培训收费减少了80%。
在普通高中发展方面,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越办越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全省升格2所职业本科,新建9所高职专科,9所学校入选新一轮国家“双高计划”。
此外,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41所,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
陈冠松还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省教育保障水平、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服务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和开放合作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我省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将分别于2029年、2032年达峰
四川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陈冠松介绍,我省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依靠全国第7位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拿出全国第6位的财政教育经费,支撑着全国第6的教育规模体系。”陈冠松介绍到,“十四五”以来,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资金136亿元,惠及学生1571万人次。构建“奖、助、贷、勤、免、补”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16.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应读尽读”。
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和变量。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及预测:未来十年我省学龄人口呈“梯次减少、错位达峰、高流动性、高城镇化率”趋势,学前教育2020年达峰、小学2023年达峰、初中将于2029年达峰、高中将于2032年达峰,并向县城、中心城区集中,向大中城市流动。
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教育厅副厅长冯永刚表示,依托“四川教育大数据平台”,绘制学龄人口地图。制定《四川省学龄人口变化背景下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按照“学位适配人口、学校贯通学段、学区统筹资源、市县共管结合、集团共享优质”的思路,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从学校新建、改扩建、合并、撤销等方面,做好未来五年学校布局调整,并在学龄人口地图上标记。
此外,结合学龄人口变化和小班化改革需要,我省正开展师资配置调研,综合研判未来十年师资供需走向,从教师年龄、学科结构、学历层次等方面,提前谋划师资配备工作,重点关注初高中学段、紧缺学科教师的配置,保障学龄人口渡峰和小班化教学师资需求。
全力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
四川五年来累计投入42亿余元
在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方面,陈冠松表示,“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景色在学校,所有校舍都安全可靠实用。”他介绍到,“十四五”以来,我省统筹各类建设资金511亿元,系统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较2020年相比,幼儿园校舍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增长26%、53%;小学校舍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增长9%、11%;初中校舍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增长11%、12%;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和生均校舍面积分别增长23%、16%,高等教育校舍面积增长20%。
此外,我省全力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教育厅总督学王挚表示,五年来累计投入42亿余元,仅学前教育阶段就完成8.8万余间功能用房的修建、改造;海拔2500米以上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实现全覆盖取暖。通过“公费师范生计划”“特岗计划”等方式招募教师3100余人;补充村级幼儿园辅导员1.6万余名。下一步,四川还将实施“条件保障工程”,加快补齐高中学位、高海拔高寒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等短板。
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撤销200个、新增339个本科专业点
在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方面,陈冠松表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据悉,“十四五”以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
四川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陈冠松介绍,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构建分层分片分专业招聘服务体系,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超过2万场次。大力开发政策性公益性岗位,仅今年就开发增量政策性岗位12万个。积极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五年来,全省高校毕业生超过70万人选择到基层就业。”
此外,我省一些高校调整了本科专业,先后撤销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性。”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毛端喜介绍,“比如,我们将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专业,调整优化为新兴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专业,更好支撑学校和学生发展。”毛端喜举例,我省还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部门共建林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无人机学院等6所特色学院;聚焦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7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6个。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实施高等教育“登峰计划”,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近90%,牵头参与建设1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天府实验室,建成80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3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3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超过2000余项,孵化企业50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达到2805项、合同金额18亿元。
教育综合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
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已经全部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方面,陈冠松介绍,教育综合改革上,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首考在今年平稳落地,艺术类招生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考评分离”全覆盖,高职单招和专升本全面实行“五统一”政策,高考加分改革和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稳妥推进。
教育开放合作上,成渝教育协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10个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和9个培育实验区,推动22所高校的65个学科协同发展。我省不断壮大“朋友圈”,与港澳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137对,与150多个国家开展交流合作。
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澜涛还特别提到最近热议的中小学春秋假制度,他表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拓展育人空间,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实施春秋假制度,将部分假期调整至气候宜人、春暖花开、秋收金黄的春秋两季,就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青少年学生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工厂农村去,到运动场、博物馆去,学习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此外,教育厅副厅长石静还介绍了四川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的落实现状。她坦言,督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家长陪餐制度落实比较到位,但个别学校还存在打折扣、流于形式的现象。比如,存在向家长摊派任务、将陪餐纳入检查考核指标等现象,增加了学校和家长负担。她表示,为解决家长这些问题,四川印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家长陪餐的工作提示》,严禁向家长摊派陪餐任务,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安排家长陪餐,严禁将家长陪餐次数作为检查考核指标。据悉,目前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已经全部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并在部分市(州)开展了评价试点,调查显示,家长陪餐满意率达99.86%。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