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10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会上,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杨立介绍了四川“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成就。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四川如何以改革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
四川改革经验与案例数量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时期,四川有23项改革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推广、55项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四川也是全国唯一连续五年入选年度改革特别案例的省份。
发布会上,杨立概括了四川“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显著特点。
更加注重统筹推进,省委召开16次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50多个具有四川特点的专项改革方案,全省改革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
更加突出系统谋划,召开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并出台《决定》,明确120项改革任务、314项具体改革措施和2528项预期成果,形成了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更加聚焦改革实效,14项引领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并加强改革督察、强化改革考核。
具体而言,重点推进了四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聚力攻坚全局性、系统性的重大改革。持续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制机制,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市场一体化17条经验获国家宣传推广,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运行,新区开出的第一张税务发票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持续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培育形成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2;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成都经济总量超过2.3万亿元,绵阳、宜宾突破4000亿元。
▲航拍川渝高竹新区。图源广安市委宣传部
集成推进牵引性、深层次的特色改革。在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方面,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2024年全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20.7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45%。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6万亿元、4年时间迈上1个万亿元台阶;在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成都入选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跨境多式联运“一单制”“集拼集运”等模式在全国推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4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7亿元,均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2024年国考断面优良率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靶向瞄准优服务、惠民生的小切口改革。不断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2024年新增创业28.9万人、带动就业47.6万人。扎实推进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四川云教”覆盖2400余所学校,省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全省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8.5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眼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经验被国家部委推广。
深入推进强党建、聚合力的赋能式改革。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凝聚起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
探索四川特色的原创性改革
多项改革试验取得积极成效
“‘十四五’时期,四川积极探索、谋划推进了一系列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创性差异性改革,引领带动全省改革呈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良好态势。”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宋光辉在会上重点阐述了四川五项事关发展全局的自主创新改革成效。
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这是全国首个在市级层面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创新实践。经过实践,2024年攀枝花经济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人均GDP排名全省第一。
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市成功入选国家多项重要改革试验,2023年即成为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破万亿的省会城市之一。
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经过宜宾市的2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省3.1平方米。
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1615.5亿元,增速排全省第7位。
开展集成授权改革试点,这也是全国唯一以集成授权名义开展的试点。2024年,第一批9个试点区域经济增速9.8%、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
四川国企重组整合成效显著
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介绍,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跨越7个万亿台阶,至2024年底达20.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利润1430亿元、上缴税费1441亿元,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345%、83%、113%、110%,切实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四川实施了“1+6”重大专项改革,成功组建了蜀道集团、省生态环保集团、安逸酒店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以来,四川实施了“1+8”重点领域改革,组建了6户省属国企、优化整合4户省属国企。
此外,四川还在旅游、建筑、轨道交通、数据、科创领域推进专业化整合,相继组建了景区发展集团、城市更新集团、轨道交通集团、数据集团、科创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改革永远在路上。”张敏表示,四川国资系统将做好“1+8”重点领域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改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根本性转变。
川渝探索“两区”分离改革
共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四川省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表示,该项改革旨在“打破行政区形成的隐形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自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性改革成果。
在川渝毗邻地区开展的改革试验中,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省级新区。该新区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形成了“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的建设模式。截至2024年底,新区入驻企业数量、税收收入较成立之初实现翻番,建成区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同时,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方面,由达钢集团、万州港口、四川港投、重庆航发等两地六方联合成立港口物流公司,共同负责万州新田港二期项目的投融资和建管运,推动东向开放从“借港出海”向“建港出海”转变,实现了跨区域合作的互利共赢。
李海蓉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力度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三朵云”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经营主体近千万户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据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董若洁介绍,截至9月底,全省经营主体从2020年末695.00万户增长到941.41万户、年均增长6.60%。
具体怎么干?董若洁说,去年以来,我省创新开展了市场准入“三朵云”改革,被国家发改委评选为“2025年全国优秀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云地图”系统集成营业执照、金融产品、惠企政策等信息和服务,推介在川投资信息,提供合规指引,帮助企业走稳“入市第一步”。截至9月底,“云地图”平台累计用户达191.21万,为2.74万户经营主体提供银行开户及融资预约等服务。
“云迁移”通过部门间数据联动、数据共享,整合5个部门12个事项,推出省内“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服务。截至9月底,共办理省内企业“云迁移”3.63万件,并推动川渝企业“云迁移”落地185户。
探索跨区域“云注册”,提供川渝经营主体一体化登记服务。
董若洁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深化“三朵云”改革,为经营主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市场准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