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常年到来偏早20天
今年的华西秋雨 有三个疑问待解
今年的华西秋雨 有三个疑问待解
9月19日下午,四川省气象台连续三天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2个市(州)被“点名”提醒:注意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等风险。自官宣“8月21日进入秋雨季”以来,四川已经发生了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四川省气象台预计,目前正在经历的第三场暴雨天气过程将于20日晚间至21日白天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不是已经立秋了吗,为什么四川还会暴雨不断、大雨频频?“华西秋雨”到底是指什么样的天气,它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气候中心和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的专家。
秋雨季为何暴雨频频?
四川目前仍处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出现暴雨是正常的
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9月至11月连阴雨的特殊天气现象。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空气在该地区相遇,使气象活动加剧,因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过程。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年四川进入秋雨季之后的雨情——
8月26日,全省共有6个市(州)20站出现暴雨,其中邻水、巴州、仪陇、武胜等4站达到大暴雨程度。
9月9日晚上至12日上午,四川盆地西北部、西南部、中部、东北部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盆地南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降了中雨,局部大雨到暴雨;其中10日20时至11日20时,绵阳、德阳、巴中、南充、遂宁、资阳6市达到区域暴雨标准。
如果算上目前的新一轮强降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四川出现了三场区域性暴雨天气。
今年8月8日立秋,目前已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秋意日益浓厚。为什么四川的暴雨天气还这么多?
“气象学规定,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为入秋。照此定义,目前四川仍然处于夏季,发生短时强降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所以,出现暴雨天气是正常的。”四川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昭萱解释。
既然如此,为什么气象部门又宣布四川进入了“秋雨期”呢?
根据中国雨季监测指标,气象部门每年从8月21日开始对华西秋雨展开监测,至11月30日结束。若某个区域连续出现5个秋雨日,或连续5天中只在2—4天中出现一个非秋雨日,则标志该区域的华西秋雨已开始。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恰好从监测之日起,四川就出现了连续的秋雨日,可谓是“一秒进入状态”。
“待四川正式入秋以后,华西秋雨的绵绵细雨这个特征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不过,就个人感受而言,近年来,华西秋雨连绵不断的特征有所减弱。”孙昭萱说。
华西秋雨今年会不会在川引发汛情?
盆地南部、东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汛情,但降雨总体强度接近常年同期偏弱
华西秋雨主要出现在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在四川,华西秋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区。
相比夏季降水,华西秋雨的特点是:一次天气过程的降水量小、持续时间长。华西秋雨降水量虽然少于夏季,但持续的降水也容易引发秋汛。
据四川省气候中心分析预测,2023年华西秋雨总体强度接近常年同期偏弱,预计盆地南部、东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汛情,应关注秋汛所带来的洪涝灾害。秋雨期全省大部平均气温偏高0.5℃—1℃。
华西秋雨期间,预计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广安、乐山总降水量偏多1—2成,四川盆地其余地方总降水量偏少1—2成。
一个容易被提及的问题是:今年四川提前进入秋雨期,是否意味着秋雨期会提前结束?对此,孙昭萱表示,秋雨期何时结束要根据气象监测结果来判断。从目前的预测结论看,2023年9月中下旬是秋绵雨出现的集中期,这段时间降水强度高于后期,但远低于盛夏季节。换句话说,进入10月,四川盆地的降水将趋于减少。
华西秋雨对“天府粮仓”影响几何?
对秋收秋种总体影响为正常年景,还有利于秋季蓄水
秋绵雨对四川人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这是因为,秋绵雨出现的区域,正好是被称作“天府粮仓”的盆地区;秋绵雨出现的时间,恰好是盆地农区大春作物的收晒期,也是晚秋作物的生长期和小春作物的播种期。
“华西秋雨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秋收秋种,二是秋蓄。”据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农业气象服务科科长游超介绍,秋收主要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再生稻等作物的收晒;秋种主要涉及油菜播栽、小麦播种及其出苗率;秋蓄则是指秋季蓄水对后期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川历史上不乏华西秋雨严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的例子:2005年,绵绵阴雨从8月中旬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很多水稻还没来得及收晒就发芽,损失严重;2001年、2013年,虽然连阴雨不重,但降水过程雨量大,形成了秋汛,导致部分地方出现暴雨洪涝。
2023年,华西秋雨对四川秋收秋种影响如何?游超认为,到目前为止,华西秋雨强度较轻,属于正常年景。根据气候预测情况,未来华西秋雨强度整体偏弱,考虑今年华西秋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体为正常年景。
不过,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提醒,目前盆地农区陆续进入秋种期,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开沟、理渠等排水工作,降低土壤湿度,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好统筹安排,充分利用降雨间隙,争取成熟一片收晒一片,及时烘干存储。
海拔600—800米及以上的山区季节比较晚的农业,可能受到阴雨影响。
部分地方后期收晒,特别是大豆和再生稻的收晒、红薯的收挖、油菜的播栽,要注意防范多雨而导致的渍涝害影响。
华西秋雨也存在积极有利的一面。充足的农业秋季蓄水,对于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冬干春旱是很好的水利资源。今年春季,四川农区就因为去年大旱以后秋季降水不够,导致大面积的水稻育种速度滞后。“建议各地农区要抓住每次降雨过程,注意增加工程蓄水和微水利蓄水,避免来年春季农业开局出现被动。”游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