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你的核酸检测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 2022年09月03日 10时10分
  • 来源: 成都发布
  • 【字体:
  • 9月1日至4日,成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病例筛查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首要标准,面对激增的样本数量和紧迫的检测时间,从采样、送样到接收、检测,核酸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与病毒的交锋,与时间的赛跑。


    ↑核酸采样

    采样后,你的样本

    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漂流”之旅?

    走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看看你的核酸检测报告

    是如何诞生的

    采样和送样

    动态调整  

    全流程互相配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处,排队的人群快速向前流动。按照绿码、黄码、入川码三个类别,队伍有序地走向各自专属的窗口。


    ↑核酸采样现场

    其中一个绿码窗口里坐着的“大白”叫刘艳霞,是一名呼吸科护士。消毒、拆包装、采样、装管,流畅的动作只为在更短时间里为更多人采样。

    在她身后,另一名工作人员实时清点样本,并集中装进生物安全运输箱内,转交给标本运送人员。身穿蓝色隔离衣的张小飞小心翼翼地从后门窗口接过这箱样本,迈着急速却又平稳的步子带去标本接收处。


    ↑标本运送人员正在送样

    “我们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安排不同的送样节点,这个很关键,要保证全流程的畅通。”市二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保勇表示,市二医院将发热病人、黄码人员、入川码人员、院内其他病症的病人以及愿检尽检的绿码人员按照轻重缓急分类,确定送检节点。例如,针对发热病人明确了两个原则:第一是专人送检,第二是半小时一送。针对黄码人员和入川码人员则是1小时一送。

    接收和检测

    按轻重缓急分类、处理、编号、上架

    在标本传递窗,张小飞将样本递入屋内。送样过程始终是“单循环”,工作人员没有“走回头路”,甚至没有踏进上下环节的房间。这样的单向通道,贯穿于整个核酸检测的过程。

    在送样的同时,一条看不见的信息传送通道也在高速运行中。

    实验室在接收普通样本时,通过标本交接记录表对标本数量进行点收,这必然要花去一定的时间。目前,市二医院的核酸检测已经实现了信息管控,在采样点进行扫码记录后,病人信息和采样时间都在一瞬间全部传输到后台,直接形成电子记录表。这样不仅快捷,也不容易发生错误。


    ↑临床分子实验室

    分子实验室位于一栋单独的小楼,进出的人员都需要在“半污染区”进行一番隔离装备的穿戴。这就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检测环节。

    根据采样标本的重要性和对时效的要求,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标本前处理,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编号、上架。透过玻璃窗户看去,从临床抽调过来的医护人员正在专注地用笔编号、分拣标本和医疗垃圾。这个密不透风的环境中,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只能用对讲机与其他房间的同事沟通,忙起来就要忙到第二天的凌晨两三点,再由下一批同事来接替。


    ↑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标本编号、核收工作

    前处理完成后,核酸样本将分别通过提取和PCR扩增两个环节。其中,提取是为了去除杂质,最终形成纯化的核酸;扩增则是为了让病毒指数级扩充增长,以便在检测中更容易被发现。

    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仪器显示屏上象征着内标的绿色曲线逐渐上扬。这两个环节也是最危险的,房间内的“大白”此刻在与病毒“正面交锋”。

    当扩增结束后,核酸检测结果也就出来了。但距离市民在手机上刷出结果,还有“最后一公里”。

    保勇介绍,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扩增结果的审核并出具报告,由系统自动上传结果;在遇到信息出现异常,例如身份信息不匹配时,还需信息科工作人员从天府健康通平台调取相关资料,最终核对并手动上传。整个过程下来,从采样、送样,到接收、检测,才算完成一个闭环。

    核酸检测报告出炉

    全流程需要多少时间?

    “最理想的情况下也需要4个小时。”保勇说,许多市民希望核酸检测出结果能够加速,但把全流程走完,4小时已是最快速度,如果遇上复核、信息上传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尤其是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后,实验室要承担的任务更重。以市二医院为例,医院检验科将在院内病人职工、院外三类人员采样的基础上,承担社会面筛查的任务,单日新增超10万人的采样,也就是超1万管的检测量。

    “样本的增加,需要的工作量可能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保勇表示,平时实验室负责核酸检测的是12人,目前按照三班倒、连轴转的原则,每班12人,并从其他科室抽调了医护人员来做前端工作,确保“人停机不停”。


    ↑市二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 保勇

    保勇已经10天没有回家休息,在他的办公室,甚至看不到一张折叠床,因为哪怕再晚,他也不能彻底放松地睡个觉,只能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又被电话叫醒处理下一件工作。24小时不歇的实验室,始终亮着灯。“疫情消退我们才能休息,我们这里就是疫情的一道防火墙。”

    原来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出炉,要经过这么多关卡,设备没有停过,工作人员也在加班加点,我们一起: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一分配合、多一分支持,等待检测结果期间,也不必有心理压力,保持平常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图读懂!你的核酸检测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 2022年09月03日 10时10分
  • 来源: 成都发布
  • 9月1日至4日,成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病例筛查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首要标准,面对激增的样本数量和紧迫的检测时间,从采样、送样到接收、检测,核酸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与病毒的交锋,与时间的赛跑。


    ↑核酸采样

    采样后,你的样本

    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漂流”之旅?

    走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看看你的核酸检测报告

    是如何诞生的

    采样和送样

    动态调整  

    全流程互相配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处,排队的人群快速向前流动。按照绿码、黄码、入川码三个类别,队伍有序地走向各自专属的窗口。


    ↑核酸采样现场

    其中一个绿码窗口里坐着的“大白”叫刘艳霞,是一名呼吸科护士。消毒、拆包装、采样、装管,流畅的动作只为在更短时间里为更多人采样。

    在她身后,另一名工作人员实时清点样本,并集中装进生物安全运输箱内,转交给标本运送人员。身穿蓝色隔离衣的张小飞小心翼翼地从后门窗口接过这箱样本,迈着急速却又平稳的步子带去标本接收处。


    ↑标本运送人员正在送样

    “我们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安排不同的送样节点,这个很关键,要保证全流程的畅通。”市二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保勇表示,市二医院将发热病人、黄码人员、入川码人员、院内其他病症的病人以及愿检尽检的绿码人员按照轻重缓急分类,确定送检节点。例如,针对发热病人明确了两个原则:第一是专人送检,第二是半小时一送。针对黄码人员和入川码人员则是1小时一送。

    接收和检测

    按轻重缓急分类、处理、编号、上架

    在标本传递窗,张小飞将样本递入屋内。送样过程始终是“单循环”,工作人员没有“走回头路”,甚至没有踏进上下环节的房间。这样的单向通道,贯穿于整个核酸检测的过程。

    在送样的同时,一条看不见的信息传送通道也在高速运行中。

    实验室在接收普通样本时,通过标本交接记录表对标本数量进行点收,这必然要花去一定的时间。目前,市二医院的核酸检测已经实现了信息管控,在采样点进行扫码记录后,病人信息和采样时间都在一瞬间全部传输到后台,直接形成电子记录表。这样不仅快捷,也不容易发生错误。


    ↑临床分子实验室

    分子实验室位于一栋单独的小楼,进出的人员都需要在“半污染区”进行一番隔离装备的穿戴。这就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检测环节。

    根据采样标本的重要性和对时效的要求,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标本前处理,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编号、上架。透过玻璃窗户看去,从临床抽调过来的医护人员正在专注地用笔编号、分拣标本和医疗垃圾。这个密不透风的环境中,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只能用对讲机与其他房间的同事沟通,忙起来就要忙到第二天的凌晨两三点,再由下一批同事来接替。


    ↑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标本编号、核收工作

    前处理完成后,核酸样本将分别通过提取和PCR扩增两个环节。其中,提取是为了去除杂质,最终形成纯化的核酸;扩增则是为了让病毒指数级扩充增长,以便在检测中更容易被发现。

    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仪器显示屏上象征着内标的绿色曲线逐渐上扬。这两个环节也是最危险的,房间内的“大白”此刻在与病毒“正面交锋”。

    当扩增结束后,核酸检测结果也就出来了。但距离市民在手机上刷出结果,还有“最后一公里”。

    保勇介绍,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扩增结果的审核并出具报告,由系统自动上传结果;在遇到信息出现异常,例如身份信息不匹配时,还需信息科工作人员从天府健康通平台调取相关资料,最终核对并手动上传。整个过程下来,从采样、送样,到接收、检测,才算完成一个闭环。

    核酸检测报告出炉

    全流程需要多少时间?

    “最理想的情况下也需要4个小时。”保勇说,许多市民希望核酸检测出结果能够加速,但把全流程走完,4小时已是最快速度,如果遇上复核、信息上传等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尤其是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后,实验室要承担的任务更重。以市二医院为例,医院检验科将在院内病人职工、院外三类人员采样的基础上,承担社会面筛查的任务,单日新增超10万人的采样,也就是超1万管的检测量。

    “样本的增加,需要的工作量可能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保勇表示,平时实验室负责核酸检测的是12人,目前按照三班倒、连轴转的原则,每班12人,并从其他科室抽调了医护人员来做前端工作,确保“人停机不停”。


    ↑市二医院检验科党支部书记、临床医学检验中心主任 保勇

    保勇已经10天没有回家休息,在他的办公室,甚至看不到一张折叠床,因为哪怕再晚,他也不能彻底放松地睡个觉,只能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又被电话叫醒处理下一件工作。24小时不歇的实验室,始终亮着灯。“疫情消退我们才能休息,我们这里就是疫情的一道防火墙。”

    原来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出炉,要经过这么多关卡,设备没有停过,工作人员也在加班加点,我们一起: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耐心,多一分配合、多一分支持,等待检测结果期间,也不必有心理压力,保持平常心。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