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巴蜀文化生命力 奋进文化强省新征程

  • 2024年02月19日 10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立足四川,就要准确把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特征、全面激活巴蜀文化的生命力,大力推动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切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谱写四川文化强省新篇章。

    必须要坚定自信,深刻把握巴蜀文化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泱泱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文化特色浓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是我国迄今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如同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巴蜀文化闪烁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伟大光辉。从历史脉络看,巴蜀文化于先秦时期诞生,自秦汉至南宋以来巴蜀农耕文明得以繁荣发展,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平民文化初盛,进而到近代以来开始现代化转型。从空间地域看,巴蜀文化孕育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包含了巴文化和蜀文化,涉及的地域主要包括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在历史上北及天水、汉中,南涉滇东、黔西,东连鄂湘。秦汉以降,巴文化与蜀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巴蜀文化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坚决扛起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重任。

    必须要疏源浚流,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意蕴。自古以来,巴蜀文化以其神妙神秘、瑰丽多姿著称于世。巴蜀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形成的丰厚滋养,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我们要着力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揭示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同一性,弄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厚植历史根基、提供历史滋养。一方面,综合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文献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清理巴蜀文化遗产,整理巴蜀文化资料,建立综合的文献资料共享中心,实施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夯实文化强省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巴蜀文化分期断代研究,继续实施三星堆遗址系统考古,持续推进皮洛、江口明末古战场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弄清其从古迄今的源流嬗变,为传承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作出四川贡献。总之,必须要做好历史文化挖掘和考古发掘的大文章,深挖巴蜀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团结前进的精神动力,让巴蜀文化在新时代更好绽放光彩。

    必须要赓续文脉,传承发扬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着眼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要传承好巴蜀文化,不断发挥巴蜀文化铸魂、赋能作用。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动博物馆建设、加强艺术精品创作、繁荣发展出版事业、系统谋划文创发展,实现巴蜀文化体系化传承、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二要打造巴蜀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增强巴蜀传统文化吸引力,打造巴蜀特色文化事业和产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色彩。三要打造巴蜀文化宣传新媒体品牌,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集合报刊台网微端屏打好宣传巴蜀文化的“组合拳”,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现巴蜀文化的时代魅力。大力传承并弘扬巴蜀文化,是新征程上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应然之举。

    必须要汲古壮今,不断实现巴蜀文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从历史发展来看,“蜀中自古多才俊”,巴蜀大地孕育着一大批享誉中外、富于创新的文化巨匠。数千年来,巴蜀人民开拓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巴蜀人民必将发扬巴蜀先民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巴蜀文化在新时代变得可知、可感、可触。一方面,积极推动巴蜀文化的交流交融,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做好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正是促进巴蜀文化融合交流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加快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步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彻底激活巴蜀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文化兴邦,只有不断实现巴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汲取其中更为丰厚的精神滋养,才能更加自信昂扬地谱写四川现代化新篇章。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让巴蜀文物“活起来”,让巴蜀文化“潮起来”,让巴蜀故事“走出去”,让巴蜀形象“靓起来”,让其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巴蜀力量!(明海峰 李政佼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激活巴蜀文化生命力 奋进文化强省新征程

  • 2024年02月19日 10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征程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立足四川,就要准确把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特征、全面激活巴蜀文化的生命力,大力推动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切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谱写四川文化强省新篇章。

    必须要坚定自信,深刻把握巴蜀文化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泱泱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于斯长于斯的巴蜀文化特色浓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是我国迄今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如同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巴蜀文化闪烁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伟大光辉。从历史脉络看,巴蜀文化于先秦时期诞生,自秦汉至南宋以来巴蜀农耕文明得以繁荣发展,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平民文化初盛,进而到近代以来开始现代化转型。从空间地域看,巴蜀文化孕育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包含了巴文化和蜀文化,涉及的地域主要包括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在历史上北及天水、汉中,南涉滇东、黔西,东连鄂湘。秦汉以降,巴文化与蜀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巴蜀文化共同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坚决扛起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重任。

    必须要疏源浚流,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意蕴。自古以来,巴蜀文化以其神妙神秘、瑰丽多姿著称于世。巴蜀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形成的丰厚滋养,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我们要着力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揭示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同一性,弄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厚植历史根基、提供历史滋养。一方面,综合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文献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清理巴蜀文化遗产,整理巴蜀文化资料,建立综合的文献资料共享中心,实施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夯实文化强省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巴蜀文化分期断代研究,继续实施三星堆遗址系统考古,持续推进皮洛、江口明末古战场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弄清其从古迄今的源流嬗变,为传承中华文脉绵延赓续作出四川贡献。总之,必须要做好历史文化挖掘和考古发掘的大文章,深挖巴蜀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团结前进的精神动力,让巴蜀文化在新时代更好绽放光彩。

    必须要赓续文脉,传承发扬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着眼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要传承好巴蜀文化,不断发挥巴蜀文化铸魂、赋能作用。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动博物馆建设、加强艺术精品创作、繁荣发展出版事业、系统谋划文创发展,实现巴蜀文化体系化传承、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二要打造巴蜀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增强巴蜀传统文化吸引力,打造巴蜀特色文化事业和产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色彩。三要打造巴蜀文化宣传新媒体品牌,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集合报刊台网微端屏打好宣传巴蜀文化的“组合拳”,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现巴蜀文化的时代魅力。大力传承并弘扬巴蜀文化,是新征程上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应然之举。

    必须要汲古壮今,不断实现巴蜀文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从历史发展来看,“蜀中自古多才俊”,巴蜀大地孕育着一大批享誉中外、富于创新的文化巨匠。数千年来,巴蜀人民开拓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巴蜀人民必将发扬巴蜀先民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巴蜀文化在新时代变得可知、可感、可触。一方面,积极推动巴蜀文化的交流交融,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去年11月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做好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正是促进巴蜀文化融合交流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加快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步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彻底激活巴蜀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文化兴邦,只有不断实现巴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汲取其中更为丰厚的精神滋养,才能更加自信昂扬地谱写四川现代化新篇章。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让巴蜀文物“活起来”,让巴蜀文化“潮起来”,让巴蜀故事“走出去”,让巴蜀形象“靓起来”,让其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巴蜀力量!(明海峰 李政佼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