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四川老字号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 2024年10月28日 16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老字号博物馆是专门展示和传播老字号品牌的主题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2022年,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明确要求,推动老字号题材博物馆建设。四川拥有丰富的老字号博物馆资源,如运用得当可使其成为保护四川历史文化、展示巴蜀工商业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运营的现状和问题

    据调研,四川的老字号博物馆建设方式较为多元化,包括企业独立建馆、与政府或社会联合建馆、政府资助建馆、利用企业卖场融合展示等形式。老字号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展示宣传、研学体验、销售服务等。

    四川在老字号博物馆建设和运营方面有四点比较优势。一是文化资源优势。四川老字号博物馆汇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创始人故事、古建筑、传统工艺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二是品牌资源优势。众多四川老字号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相关老字号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如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泸州老窖博物馆等已经是当地城市文化坐标、文旅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目的地。三是展品资源优势。优秀的四川老字号博物馆馆藏丰富,涵盖了历史文物、工艺品、地方特产等实物资源,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实物展示。四是人才资源优势。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如古蔺郎酒庄园、阆中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合江先市酱油酿造陈列馆等拥有专业的文物保护和展览策划团队。

    与此同时,当前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发展也面临几个现实问题。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功能定位不明确、场馆建设理念站位不高、文化主题不明确。一些同质性场馆较多,同类场馆之间交流不足,在差异性竞争与合作方面还是有差距。另有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因资源缺乏导致后续发展乏力。笔者调研了四川43家老字号博物馆,其中超过67%的建设和运营依靠企业投入。部分老字号场馆注重一次性投入,后续整修和扩建资金缺乏、场地资源储备不足,导致出现诸多运营问题。还有部分老字号博物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效果有限。如文化活动开展不足,与当地宣传媒体联系不紧密,宣传方式创新方面形式不丰富,投入人力物力不多,营销团队宣传运维的功底还不够。虽然有的老字号博物馆建立了高校和社区研学基地,但主动走进社区、学校、机关和商圈的意愿不强,联动机制还应优化。

    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老字号博物馆的价值在于“老”,发展的路径在于“新”。发挥老字号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为老字号博物馆注入新活力还需要技术赋能、加强文旅融合和政策支持。

    促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对老字号博物馆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数字博物馆是使用数字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展示和传播的一种形态。建议推进“四川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博物馆的体验效果和展览水平。面向全国消费者开展四川老字号博物馆网红评选活动,公开评选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形象代言人,征集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卡通、动漫形象设计等。提炼老字号企业形象符号和老字号故事,组织编撰电子图书、编印电子画册、制作视频,积极在网络社交媒体推广引流。

    深化文旅融合。四川一些老字号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展现文化自信的会客厅,鼓励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创造条件努力开展定级工作,对重要文物遗存和经营场所原址迅速开展调研,采取保护措施,依法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形成重要的文旅地标。强化四川老字号与城市旅游、城市工商业遗址旅游的密切联系,围绕老字号博物馆周边广泛调研和探索,在文博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条件下开展老字号博物馆集群建设,与当地传统街区、古建筑群形成文旅共振效应。四川老字号品牌大多数涉及食品酿造、餐饮住宿、医药和日用纺织等几个行业,与本土农副产品、中草药等生产紧密相连,对本企业产品相关的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巨大。老字号博物馆可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等合作,联合建设相关展厅,推广农业旅游产品。设计文化主题线路,将老字号博物馆与当地乡村文化景点联动起来,实现文化与旅游业双赢发展等。

    加强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老字号博物馆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以利于集中研究并督促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和实施。推出包括但不限于减免税收、提供专项资金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川渝老字号博物馆联盟联合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鼓励川渝老字号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挂职交流和培训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文物保护和展览策划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廖飞宇 李济民 卢莹 作者单位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促进四川老字号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 2024年10月28日 16时2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老字号博物馆是专门展示和传播老字号品牌的主题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2022年,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明确要求,推动老字号题材博物馆建设。四川拥有丰富的老字号博物馆资源,如运用得当可使其成为保护四川历史文化、展示巴蜀工商业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运营的现状和问题

    据调研,四川的老字号博物馆建设方式较为多元化,包括企业独立建馆、与政府或社会联合建馆、政府资助建馆、利用企业卖场融合展示等形式。老字号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展示宣传、研学体验、销售服务等。

    四川在老字号博物馆建设和运营方面有四点比较优势。一是文化资源优势。四川老字号博物馆汇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创始人故事、古建筑、传统工艺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二是品牌资源优势。众多四川老字号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相关老字号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如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泸州老窖博物馆等已经是当地城市文化坐标、文旅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目的地。三是展品资源优势。优秀的四川老字号博物馆馆藏丰富,涵盖了历史文物、工艺品、地方特产等实物资源,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实物展示。四是人才资源优势。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如古蔺郎酒庄园、阆中保宁醋文化博览园、合江先市酱油酿造陈列馆等拥有专业的文物保护和展览策划团队。

    与此同时,当前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发展也面临几个现实问题。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功能定位不明确、场馆建设理念站位不高、文化主题不明确。一些同质性场馆较多,同类场馆之间交流不足,在差异性竞争与合作方面还是有差距。另有部分老字号博物馆因资源缺乏导致后续发展乏力。笔者调研了四川43家老字号博物馆,其中超过67%的建设和运营依靠企业投入。部分老字号场馆注重一次性投入,后续整修和扩建资金缺乏、场地资源储备不足,导致出现诸多运营问题。还有部分老字号博物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效果有限。如文化活动开展不足,与当地宣传媒体联系不紧密,宣传方式创新方面形式不丰富,投入人力物力不多,营销团队宣传运维的功底还不够。虽然有的老字号博物馆建立了高校和社区研学基地,但主动走进社区、学校、机关和商圈的意愿不强,联动机制还应优化。

    三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老字号博物馆的价值在于“老”,发展的路径在于“新”。发挥老字号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为老字号博物馆注入新活力还需要技术赋能、加强文旅融合和政策支持。

    促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对老字号博物馆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数字博物馆是使用数字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展示和传播的一种形态。建议推进“四川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博物馆的体验效果和展览水平。面向全国消费者开展四川老字号博物馆网红评选活动,公开评选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形象代言人,征集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卡通、动漫形象设计等。提炼老字号企业形象符号和老字号故事,组织编撰电子图书、编印电子画册、制作视频,积极在网络社交媒体推广引流。

    深化文旅融合。四川一些老字号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展现文化自信的会客厅,鼓励四川老字号博物馆创造条件努力开展定级工作,对重要文物遗存和经营场所原址迅速开展调研,采取保护措施,依法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形成重要的文旅地标。强化四川老字号与城市旅游、城市工商业遗址旅游的密切联系,围绕老字号博物馆周边广泛调研和探索,在文博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条件下开展老字号博物馆集群建设,与当地传统街区、古建筑群形成文旅共振效应。四川老字号品牌大多数涉及食品酿造、餐饮住宿、医药和日用纺织等几个行业,与本土农副产品、中草药等生产紧密相连,对本企业产品相关的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巨大。老字号博物馆可与当地乡村旅游景点、民宿、农家乐等合作,联合建设相关展厅,推广农业旅游产品。设计文化主题线路,将老字号博物馆与当地乡村文化景点联动起来,实现文化与旅游业双赢发展等。

    加强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老字号博物馆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以利于集中研究并督促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地和实施。推出包括但不限于减免税收、提供专项资金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川渝老字号博物馆联盟联合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鼓励川渝老字号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挂职交流和培训实施方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文物保护和展览策划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廖飞宇 李济民 卢莹 作者单位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