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中学思践悟——
学出深厚情怀 造福全省人民

  • 2023年05月29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在近日举行的省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省委书记王晓晖也着重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根本要求,必须持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中学思践悟,更好学出深厚情怀、造福全省人民。

    学习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2022年,《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人民至上》中指出

    深厚情怀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的境界与觉悟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至上集中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呈现出的是一种大情怀、大境界、大觉悟。人民至上表明,就是要把人民置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至高无上的位置,置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和终极目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追求、促进人民发展,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创造灿烂辉煌的历史伟业。因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大写的英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斑斓多姿的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用坚守初心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因而,学出深厚情怀,就是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想人民之事,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恒心。涵养这种为民情怀,提升为民服务的境界,强化为民谋幸福的觉悟,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作为我们最大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坐标,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化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深厚情怀是对科学理论的高度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强化理论武装,高度认同科学理论,既是我党优良传统与作风,也是我党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为民情怀的集中展现和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从《左传》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荀子》君民关系如舟水的比喻,从天下为家的主张到天下为公的追求,古往今来,对天下苍生的敬重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而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统鉴别、准确识别、深刻批判工人运动中的多种错误观点,以科学理论带领、引领广大工人群众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冲出重围,在风雨兼程中迎来自己的辉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的马列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书写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华丽篇章,在世界范围内昂扬中国精神,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的,并且正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引领当代中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说明,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带着感情学习,高度认同科学理论,更好地高举让人民过幸福美好生活的理论旗帜。

    深厚情怀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竭动力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配套协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与提高精准性,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精准施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精神生活上的富有。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的体现,更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显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可能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有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深厚情怀,就是我们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永不枯竭的源源动力。

    深厚情怀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强烈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青春特质的党,而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显而易见,深厚情怀就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责任感的体现。这种为民情怀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都不能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丢弃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决策,又回到群众中宣传阐释,将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决克服和消除喊口号走过场装样子的做法,坚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清醒认识到,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不仅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为民履职、为民担责情怀的根本标准。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用情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诸多问题,尽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深厚情怀是有效克服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每次党内集中教育也都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为全党团结统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有的党员干部对于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学习走形式走过场装样子;有的学习系统性差深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不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等。这些问题表明,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能搞形式,必须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站位高方学得深,情怀厚则干劲足。能否自觉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党员干部能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铆足“挤劲、钻劲、韧劲”,事关党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俗话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造福于民,必须坚持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着眼和着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因而,党员干部如果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不能够真心实意地用情用力学习,没有学出深厚的为民为党为国的情怀,知识就会自然老化,思想就会封闭僵化,能力就会衰减退化。如果让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缠绕自身,就必然无所创造创新,必然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仅耽误自己的成长,更会贻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应该学到这一科学思想的精华,把握其中的精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求知若渴的态度,下真功夫、做细功夫、练苦功夫,持续不断地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特别是要向群众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因而,无论集中学习也好,还是自学研读也罢,决不能搞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克服。

    深厚情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使命担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没有奋力拼搏的学习热情、生活激情和工作豪情,就不可能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气魄,就不可能做到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就不可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不可能围绕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主动想事、用心做事、尽力成事。我们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把人民至上体现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方方面面,既全心全意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办好办实,又虚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显而易见,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带着真挚情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才能从中学思践悟,深刻体会这一伟大思想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的重大意义;只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才能从中学出实践真知,全面而系统领悟这一伟大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广泛影响着世界,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与觉悟,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补齐自己思想上的短板,激发斗争意志、磨砺斗争筋骨,真正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学出深厚情怀,造福全省人民,就是要借助这次主题教育,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各项工作。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只有带着感情学,学出深厚情怀,才能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才能从这一科学思想中寻找更加利于我们勇毅前行的理论力量,更加利于我们清楚和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更加利于我们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只有带着感情学、原原本本学、持续不断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立足本职求知,躬行实践求学,学有成效求用,才能学会“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始终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更好学出历史自信、补足精神之钙,在省委的带领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亚非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持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中学思践悟——
    学出深厚情怀 造福全省人民

  • 2023年05月29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在近日举行的省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上,省委书记王晓晖也着重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根本要求,必须持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中学思践悟,更好学出深厚情怀、造福全省人民。

    学习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2022年,《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人民至上》中指出

    深厚情怀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的境界与觉悟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至上集中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呈现出的是一种大情怀、大境界、大觉悟。人民至上表明,就是要把人民置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至高无上的位置,置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和终极目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追求、促进人民发展,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创造灿烂辉煌的历史伟业。因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大写的英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斑斓多姿的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用坚守初心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因而,学出深厚情怀,就是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想人民之事,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恒心。涵养这种为民情怀,提升为民服务的境界,强化为民谋幸福的觉悟,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作为我们最大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坐标,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化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深厚情怀是对科学理论的高度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强化理论武装,高度认同科学理论,既是我党优良传统与作风,也是我党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为民情怀的集中展现和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从《左传》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荀子》君民关系如舟水的比喻,从天下为家的主张到天下为公的追求,古往今来,对天下苍生的敬重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而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统鉴别、准确识别、深刻批判工人运动中的多种错误观点,以科学理论带领、引领广大工人群众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冲出重围,在风雨兼程中迎来自己的辉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的马列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书写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华丽篇章,在世界范围内昂扬中国精神,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的,并且正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引领当代中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说明,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带着感情学习,高度认同科学理论,更好地高举让人民过幸福美好生活的理论旗帜。

    深厚情怀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竭动力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配套协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与提高精准性,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精准施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精神生活上的富有。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的体现,更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显然,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可能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有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深厚情怀,就是我们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永不枯竭的源源动力。

    深厚情怀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强烈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青春特质的党,而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显而易见,深厚情怀就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责任感的体现。这种为民情怀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都不能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丢弃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决策,又回到群众中宣传阐释,将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决克服和消除喊口号走过场装样子的做法,坚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清醒认识到,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不仅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我们为民履职、为民担责情怀的根本标准。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用情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诸多问题,尽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深厚情怀是有效克服和消除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每逢重大历史关头,都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思想,每次党内集中教育也都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为全党团结统一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有的党员干部对于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学习走形式走过场装样子;有的学习系统性差深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不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等。这些问题表明,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不能搞形式,必须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站位高方学得深,情怀厚则干劲足。能否自觉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党员干部能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铆足“挤劲、钻劲、韧劲”,事关党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俗话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造福于民,必须坚持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着眼和着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因而,党员干部如果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不能够真心实意地用情用力学习,没有学出深厚的为民为党为国的情怀,知识就会自然老化,思想就会封闭僵化,能力就会衰减退化。如果让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缠绕自身,就必然无所创造创新,必然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仅耽误自己的成长,更会贻误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应该学到这一科学思想的精华,把握其中的精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求知若渴的态度,下真功夫、做细功夫、练苦功夫,持续不断地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特别是要向群众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因而,无论集中学习也好,还是自学研读也罢,决不能搞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克服。

    深厚情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使命担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没有奋力拼搏的学习热情、生活激情和工作豪情,就不可能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气魄,就不可能做到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就不可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不可能围绕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主动想事、用心做事、尽力成事。我们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把人民至上体现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方方面面,既全心全意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办好办实,又虚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显而易见,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带着真挚情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才能从中学思践悟,深刻体会这一伟大思想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的重大意义;只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才能从中学出实践真知,全面而系统领悟这一伟大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广泛影响着世界,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与觉悟,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补齐自己思想上的短板,激发斗争意志、磨砺斗争筋骨,真正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学出深厚情怀,造福全省人民,就是要借助这次主题教育,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各项工作。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只有带着感情学,学出深厚情怀,才能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才能从这一科学思想中寻找更加利于我们勇毅前行的理论力量,更加利于我们清楚和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更加利于我们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只有带着感情学、原原本本学、持续不断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立足本职求知,躬行实践求学,学有成效求用,才能学会“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始终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更好学出历史自信、补足精神之钙,在省委的带领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亚非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